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冉光明  李睿  张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1979-1988
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对高社交焦虑者的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的干预进行了考察, 取得了丰富成果,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以往的中国动态情绪面孔库存中, 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种类偏少; (2) 高社交焦虑者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未被系统探讨; (3) 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存在争议, 即一些研究者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而其他研究者却未发现注意偏向训练的效果。针对这些不足, 当前项目建设的中国人动态情绪面孔库拟增加刺激材料的情绪类别、视频维度以及视频持续时间的类型, 此外运用神经科学的技术系统探究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情绪面孔的识别机制, 最后采用工作记忆训练改善高社交焦虑者对动态生气面孔识别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团队提出了高社交焦虑个体识别动态情绪面孔的神经机制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机制和干预两个部分。本项目的开展不仅为动态情绪面孔加工和社交焦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还突破原有单一的研究方法, 拟从行为、电生理和脑成像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促进社交焦虑干预工作的开展, 从而缓解社交焦虑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注意偏向被证明是一些心理疾病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原因。因此, 注意偏向训练成为一种前景性的治疗方法, 对低自尊、焦虑障碍、物质成瘾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它可能作用于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 通过调节 “自上而下”的注意系统来改变相关症状。干预效果的条件、机制与神经机制的探索应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铭怡  王慈欣  刘兴华 《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41名,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词与非词不同比例条件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被关注词、被评价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的注意偏向。结果:在词和非词比例高的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在负性评价词和受他人关注词上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眼动技术,以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的女性为被试,考察特质自我控制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变注意偏向强度上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对于高热量食物线索,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表现出了更强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有效降低了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上述结果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个体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能有效改变个体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改良的点探测任务,探讨了注意偏向训练能否改变GAD患者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并缓解其焦虑状态,及注意偏向训练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训练组被试的负性注意偏向分数显著降低,具体表现为训练后训练组的负性注意解除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被试的负性注意警觉在前后测均未有显著变化;注意偏向训练引起了GAD患者积极情绪的变化,缓解了状态焦虑。这证明了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变GAD患者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及缓解其焦虑状态的有效性,并揭示这种改变主要是通过提升其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注意偏向是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个体症状维持的重要因素, 其中注意警觉、注意回避、注意脱离困难三种注意模式得到了研究者最广泛的研究与讨论。随着研究深入, 有研究者提出SAD个体的注意模式不是单一、静态模式, 更有可能在不同注意模式间切换, 表现为动态的过程。目前, 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和理论假设, 证据均指向SAD个体的注意偏向具有随着焦虑水平提高和注意控制能力受损而动态变化的倾向, 从注意警觉过渡到注意回避与注意脱离困难均如此。此观点还需研究进一步证实, 并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验高中生中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特点,并对66名高焦虑被试进行注意偏向训练,结果发现:(1)高焦虑被试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与安慰剂组在注意偏向得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但在SCARED焦虑量表得分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注意偏向与SCARED量表中分离焦虑维度的关联较大,以分离焦虑为依据划分高低焦虑被试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偏向得分上差异接近显著。(3)经过训练之后,训练组在分离焦虑上有降低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有可能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善高中生焦虑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是抑郁认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的焦点从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理论机制等转向了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矫正效果和作用机制等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抑郁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2)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机制。(3)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矫治方法。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智辉  王建平 《心理学报》2011,43(2):164-174
探讨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 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 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 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 《心理学报》2021,53(4):362-373
为考察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研究同时整合情绪和认知两方面因素, 探讨了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1共有545名大学生完成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研究2选取51名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和2(配对面孔表情的情绪类型: 负性、中性) × 2(探测点位置: 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表情异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 (1)手机成瘾、社交焦虑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且社交焦虑在手机成瘾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手机成瘾与抑郁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而言, 手机成瘾通过两条路径影响抑郁: 一是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社交焦虑→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 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 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 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 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 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Death anxiety is a basic fear underlying a range o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 avoidance in social anxiety. Given that attentional bias is a core feature of social anxiety,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salience (MS) on attentional bias in social anxiety. Participants were 36 socially anxious and 37 non-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MS or control condition. An eye-tracking procedure assessed initial bias towards, and late-stage avoidance of, socially threatening facial expressions. As predicted, socially anxious participants in the MS conditio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more initial bias to social threat than non-socially anxious participants in the MS condition and socially anxious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not found for late-stage avoidance of social threa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minders of death may heighten initial vigilance towards social threat.  相似文献   

14.
Ribeiro, L. A. & Fearon, P. (2010). Theory of mind and attentional bias to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 preliminary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Theory of mind ability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has been found to influence aspects such as emotion recognition,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anxiety. Being able to attribute mental states to others requires attention to subtle communication cues such as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Decoding and interpreting emotions expressed by the face, especially those with negative valence, are essential skills to successful social interaction.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ory of mind skills and attentional bias to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hypothesis, individuals with poor theory of mind skills showed preferential attention to negative faces over both non‐negative faces and neutral objects. Tentative explanations for the findings are offered emphasizing the potential adaptive role of vigilance for threat as a way of allocating a limited capacity to interpret others’ mental states to obtain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bout potential dange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6.
社交焦虑障碍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存在显著并持续的害怕,并表现出对社交刺激具有注意偏差,即注意增强、注意固着和注意回避,这三个成分交互作用促使社交焦虑持续发展.目前主要采用视觉搜索任务、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并结合眼动技术对此进行研究,但三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疑惑,三者是否具有时间进程,如何衔接转换,仍需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