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模糊痕迹理论是行为决策领域的重要解释理论,它认为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存在字面加工和要义加工两种方式,在决策时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要义加工,而且这两种加工存在个体差异。决策的加工模型依据模糊痕迹理论提出,以框架效应和风险知觉为例对该模型进行解释。模糊痕迹理论通过分析加工方式的个体差异来解释决策的个体差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比较模糊痕迹理论与其他理论,完善根据模糊痕迹理论提出的决策加工模型,并深入探索决策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激是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者潜在的威胁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 伴随着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体验, 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多以及脑干−边缘系统−前额叶神经环路的改变。应激对个体在风险决策行为中的风险寻求和风险回避倾向, 社会决策行为中的利己和利他倾向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策略使用异常、习惯化和自动化反应增强、反馈学习过程以及奖惩敏感性的改变是应激影响决策行为的认知基础; 应激激素的分泌, 及杏仁核、前额叶等在决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脑区活动的改变则为应激作用于决策行为的神经基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应激的个体差异与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多样性的关系; 综合多种指标对应激进行测量; 考察应激的时序效应; 揭示个体的最佳应激水平; 加强对慢性应激影响决策以及应激对决策影响效应可逆性的研究; 揭示应激影响决策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中介变量方面。研究发现,老化刻板印象是通过内化形成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自我刻板化是解释老化刻板印象的两种作用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情境和文化差异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主要因素,而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则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效果变量的中介因素。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以外,还应关注中介和干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根据备择选项的信息是否完整,可以将决策分为描述性决策与经验性决策两个类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完成两类决策任务时的行为改变及其神经基础尚不明确。年轻人和老年人在fMRI扫描舱内分别完成了描述性和经验性决策任务。行为结果发现,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描述性决策能力保留而经验性决策能力受损,表现出决策能力改变的不对称性。神经影像学证据显示,在两种决策任务中老年人均表现出决策相关脑区的过度激活,但是这种过度激活更多是在描述性决策中起到了补偿作用,揭示了老年人决策能力改变不对称性的潜在神经基础。研究结果提示年老化对决策行为和神经活动均产生影响,相较于描述性决策老年人经验性决策能力更容易受到增龄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老年人群的决策干预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真实和虚拟金钱奖赏影响风险决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情境下人类如何决策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众多研究采用真实或虚拟金钱作为奖赏强化物来探索风险决策行为的过程和机制,但对金钱奖赏真实性如何影响决策了解很少。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评估个体在真实社会中的风险行为。本研究采用 BART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和比较了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虚拟金钱奖赏相比,真实金钱奖赏情境下的风险决策更容易受上一次决策结果的影响,上一次决策失败会导致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吹气球的次数显著减少),同时决策失败(气球吹爆)次数也显著减少,提示真实金钱奖赏下有更强的反馈学习效应。实验二重复了实验一的结果,并进一步发现,虚拟金钱奖赏的幅度对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没有影响,而真实金钱奖赏的幅度能显著改变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较大幅度的真实金钱奖赏可以显著降低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但这种奖赏幅度对风险偏好的调控效应只对感觉寻求水平低的被试有效,感觉寻求水平高的被试不受影响。这些发现表明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结果可以用风险决策的后悔理论或齐当别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周蕾  李爱梅  张磊  李纾  梁竹苑 《心理学报》2019,51(3):337-352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 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 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 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 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 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 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处于自我损耗状态时, 个体在意愿上偏好即时利益和目标, 并且会做出许多非理性决策行为。在梳理自我损耗对行为决策的影响基础上, 指出自我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和执行机制:一方面, 损耗使个体注意力更容易为即时利益所捕获, 进而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 即降低个体关注未来的能力; 另一方面, 损耗导致个体缺少计划性和行为实施的执行力, 即降低个体坚守未来的能力。此外, 损耗对决策理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和情境两个方面的重要边界。未来可结合眼动技术验证损耗降低决策理性的注意机制, 进一步探究潜在边界条件以及寻找助推理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道德决策脑机制研究更多地关注了认知和情绪的交互作用,较少关注个体对"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信息的整合加工,更是忽视了帮助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道德决策的心理与脑机制的异同。因此,有必要通过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多模态脑功能成像(f MRI)等多种方法来系统考察帮助和伤害情境下自我相关性和风险水平交互影响道德决策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共情训练对道德决策的干预作用。旨在揭示道德决策的时间进程和神经基础;探寻自我相关性与风险水平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及其在不同情境和共情水平下可能存在的变异;共情训练能否有效提升个体的道德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模糊决策是特殊、复杂的风险决策, 还是一种独立的决策类型, 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热点问题。一系列的fMRI研究分别得出了不同结论, 但大多数证据支持模糊决策和风险决策之间存在分离, 模糊决策有其独特的决策机制; 模糊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拟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生物反馈技术和基因技术, 采用IGT和GDT任务范式, 通过网络成瘾人群和正常人群的对比研究, 去探索模糊决策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分离; 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磁共振技术, 采用IGT范式和选瓶任务范式, 研究模糊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并从临床角度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该项目的开展, 有助于拓广模糊决策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对理解人类在模糊情境下的决策机制以及模糊决策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临床上成瘾人群、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诊断和治疗以及现实中企业和个人的决策,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认知储备是指个体自适应利用神经网络对不断增加的脑损伤进行补偿的能力, 它能显著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当前有关认知储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在认知老化研究中的应用方面。现有研究尽管已在认知储备的测量及其与认知老化的关系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但在诸如认知储备测量的标准化、认知储备与认知衰退率、认知储备与脑病理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较大争议。未来研究除应进一步标准化对认知储备的测量, 进而探讨认知储备的病理机制, 还应关注认知储备对老化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常态脑老化(NBA )是老年期痴呆的首要危险因素,与病态性脑老化有相似的病理基础,但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单一的“脑老化”因素并不足以成为导致老年期痴呆的独立原因,但脑老化状态确实使得大脑对外界负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进而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痴呆症状的治疗方面尚无逆转的方法,而是重在预防。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痴呆发生之前更早的阶段---常态脑老化阶段,就常态脑老化状态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发生机理及代谢相关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寻找措施防止老年期痴呆性认知功能下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During the course of normal aging, biological changes occur in the brain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gnitive ability. This review presents data from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primarily “normal” or healthy brain aging. As such, we focus on research in unimpaired or nondemented older adults, but also include findings from lifespan studies that include younger and middle age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from populations with prodromal or clinically symptomatic disease such as cerebrovascular or Alzheimer’s disease. This review predominantly addresses structural MRI biomarkers, such as volumetric or thickness measures from anatomical images, and measures of white matter injury and integrity respectively from FLAIR or DTI, and includes complementary data from PET and cognitive or clinical testing as appropriate. The findings reveal highly consistent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brain structure, particularly frontal lobe and medial temporal regions that are also accompanied by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frontal and medial temporal lobe mediated cognitive abilities. Newe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degeneration of specific white matter tracts such as those passing through the genu and splenium of the corpus callosum may also be related to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findings, however, must be tempered by the fact that comorbid diseases such as cerebrovascular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lso increase in prevalence with advancing age. As such, this review discusses challenges related to interpretation of curre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aging in light of the common occurrence of these later-life diseas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mal” and “Healthy” brain aging and identifying potential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brain aging is critical to inform potential treatments to stall or reverse the effects of brain aging and possibly extend cognitive health for our aging society.  相似文献   

15.
爱荷华博弈任务(IGT)是一项检查情感性决策机制的常用实验范式。据此, Damasio等人提出了躯体标记假设(SMH)解释情绪影响决策的神经生理机制。近期, 大量研究在IGT究竟是模糊决策还是风险决策、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与工作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关系以及IGT的神经网络与分子遗传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资料。结果显示, IGT加工的早期由模糊决策主导, 情绪性躯体信号对引导决策选项的偏好可能起关键作用, 后期则倾向是一种风险决策, 认知评价和预期对选项偏向逐渐占优势; IGT与工作记忆的加工成分有相互重叠, 也需陈述性记忆的参与; IGT的加工不仅依赖于杏仁核、腹内侧前额皮层、眶额皮层等组成的情绪脑网络的活动, 还与背外侧前额皮层、海马、腹侧纹状体、岛叶皮层、辅助运动前区、扣带回皮层等许多脑区的活动有关; COMT和5-HTT的基因多态性会调节IGT相关的决策加工。总之, IGT是一项需要多重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决策加工任务, 且模糊与风险决策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认知年老化与执行衰退假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认知年老化领域,执行衰退假说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理论。执行衰退假说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存在很多困难,如执行功能的可分离性问题,执行功能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执行功能与加工速度的关系问题。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是:在行为学水平上,控制一般性因素(加工速度)后,执行功能是否仍对认知年老化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在神经水平上,执行(额叶)功能随龄的变化情况,以及在认知年老化过程中,额叶在大脑功能重组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对认知年老化的理解,需要将认知功能与大脑结构联系起来;既看到广泛存在的共同的基本机制,又不能忽略不同认知结构的选择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唐江伟  路红  刘毅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830-1842
道德直觉决策研究是从直觉思维角度探讨决策者在道德境遇下的决策。道德直觉决策是道德情境下的直觉反应, 其理论基础包括躯体标记假说、社会直觉模型、双加工理论、事件特征情感复合体系以及双系统理论; 道德直觉决策机制至少包括:无意识加工、情绪加工和直觉加工三个基本的心理加工过程, 与之对应的神经系统则至少存在三个可能的脑神经回路:无意识加工的道德脑区、情绪加工的道德脑区和直觉加工的道德脑区。研究主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道德直觉决策的一般性影响因素--文化、道德境遇、经验、情绪和道德直觉; 揭示了道德直觉决策的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基础上, 通过更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并明确道德脑区之间的联结。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grity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is critical for efficient cognitive functioning, but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the role of white matter integrity in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measures the directional displacement of molecular water and as a result can characterize the properties of white matter that combine to restrict diffusivity in a spatially coherent manner. This review considers DTI studies of aging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erformance. Decline i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contributes to a disconnection among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s, with a consistent effect on perceptual speed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d cognition varies across brain regions, with some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ge-related effects exhibit an anterior–posterior gradient. With continued improvements in spatial resolu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DTI holds considerable promise, both for theories of cognitive aging and for translation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