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志愿行为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伟  李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22-1127
志愿行为是在组织背景下, 个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自愿对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对象提供长期且无偿的帮助的行为。志愿行为可通过维持身心健康, 改变应对方式和改善生活状态来促进个体幸福的实现。社会融合说、心理资源说以及换位体验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志愿行为对个体幸福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从志愿者的角度就志愿行为对志愿者幸福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而志愿行为对受助者幸福的影响以及个体幸福与志愿行为的互惠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个人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体。然而,决定个人的本质并使他成其为个人的东西,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因素。无论是从时间序列还是从空间广度上说,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原初的生命活动是与既定的社会环境同一的;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外在的社会环境所给定的。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时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存在形态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把一般生产力区分为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说,马克思是从微观和宏观这双重视角来考察生产力的,个人生产力是微观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则是从宏观总体角度考察的生产力。这对范畴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看来有必要恢复其科学含义和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4.
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个人伦理准则是朴素、节俭、勤劳、努力、忍耐等等,这些曾被赞美为日本的良好风尚,而“消费”或“浪费”则与节约和朴素相反,历来用于贬义;但是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考察和批评现代,就不理解现代。以前一直被人们用“不道德”、“不良”等概念来看待的“消费”或“浪费”,现在反而作为“美德”得到群众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结构与价值关系人,无论谁都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留神自己同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约束自己的行动。尽管有时痛苦、烦恼,但有时也充满喜悦和希望,怀着对明天的无限憧憬,从某种事物上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活下去。职员在企业里工作,想在企业工作中寻求生存的价值。但职员只限于以工作为中心认真完成日常的业务,并不等于对企业竭尽忠诚,因此需要重新探讨对企业的忠诚。由于个人伦理与企业伦理之间既有共同的中心,又有不同的中心,这就使个人的行为规范深深地陷于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其个人自由所受到的限度是什么?这种限度,可不可以被认为是人们自由的桎梏?个人有无权利破坏或超越这种限度?自由,确是被公认为是人们应该享有的一种极重要的权利。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权。但是,人人都为所欲为地滥用自由权,那末,人们的一切自由  相似文献   

7.
从个人成长角度来看,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一些重要他人的综合影响,使我具有稳定的人格,良好的心态,以及较强的内省能力和通情达理能力。从职业行为的角度分析,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坚持学习各种咨询理论,并接受个人体验,追求自我人格的成长,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心理咨询师全身心投入,希望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两方面的分析使得我对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咨询师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无数个人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何使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的有序性统一起来,亦即对个人行动的社会控制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的力量对个人的活动、行为实行调节,以保证社会机体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存在是理性与社会一体的运动过程。理性和社会之间既存在着互动 ,也存在着冲突。只有在理性和社会维度上才能生成幸福 ,在纯粹感性和非社会的维度上不可能生成幸福。  相似文献   

10.
殷树凤  余达淮 《学海》2014,(6):122-126
作为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集中交叉的中观领域,当代中国官民共建的社区建设实践表明,社区建设必然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密切合作,是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它为研究和推动国家、社会、个人三元关系的调整,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和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1.
曹典顺 《学海》2006,42(5):126-131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实践的探索,而且需要哲学的论证。哲学一直从理性化的角度把握思想中的时代,并为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理论学说。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哲学的发展史中吸取营养,必然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分离的当代哲学旨趣。  相似文献   

12.
从个人德性到社会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海春 《哲学动态》2005,3(3):16-17
"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和品性,德性的诉求体现了人类建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努力.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德性,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现实的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关系的非自足性.这种非自足性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的精神的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社会赞许反应:社会个人互动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时,常用的两种方法为实验控制和统计控制。我们在本文中提出另一个观点。通过回顾近期的相关文献,我们指出: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反映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人们在相应的文化要求下,以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来加强他们追求个人目标的动力。这种社会、文化与个人的对话历程乃研究文化—心理关系的核心课题。用实验或统计方法将因这个历程产生的变量从跨文化数据中剔除后,所得的结果便只有微薄的文化意义了。因此,我们反对将社会赞许反应的文化差异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噪音。相反地,我们认为跨文化研究者应认真地分析社会赞许反应的社会文化意义,以社会赞许反应作为一个窗口,管窥社会、文化与行为相生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阐明关于未来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是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规律与个人自觉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1)实践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的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这个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标志。(2)马克思这个观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手稿》中已露端倪。但在那里,马克思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人的本质仍被理解为“类特性”、“自由自觉的活动”,只是到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这个观点才得以形成。(3)人的“自由王国”是对“必然王国”的认识和改造,这原则上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个人的解放,离不开阶级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三者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从而批评了“社会必然性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异化形式,而个人解放与自由是对社会必然性的摆脱”等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国峰 《中国道教》2012,(1):9-11,17
序论本研究首先把重点放在两种类型的"个人"上,即作为音乐演奏者的个人和作为女性的母亲。毋庸置疑,音乐演奏者和爱子女的母亲,两者都会觉得自主选择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然而最近的研究中却意外发现,许多音乐演奏者对于演  相似文献   

17.
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学说中的三个本质因素韩庆祥只有把握马克思学说的本质因素,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学说,进而才有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以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那么,马克思学说中最基本、最本质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个人对社会有否积极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个人(个体)对社会的价值的问题。个人能否对社会发生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的稳定需要重视整体价值,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而社会的发展则需要重视个体价值,从而增强社会的合力。一个理想的社会应是凝聚力和合力的统一,个体分力  相似文献   

19.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必然带来人们在对待金钱问题上的观念的变化。这样就使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个人幸福的关系问题显得非常必要。 钱是货币的日常生活通俗用语,它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财富的一般代表物和象征。所谓个人幸福是指在个体的人生活动中,人们通过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立法的社会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无意参与安乐死概念的讨论 ,只是从安乐死应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基本前提出发 ,将视线集中于支持安乐死的社会实证和价值角度的分析 ,从而希望引起对安乐死立法的关注。1 安乐死的实证分析1 1 安乐死的医学角度反对安乐死的理由大多源于人们对于医学的依赖和信任。但是 ,正是由于医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安乐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医学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目前不可治愈的疾病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是 ,这一切都不能将治愈率绝对化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顽疾带给病人的巨大痛苦。正是基于这一点 ,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