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明 《学海》2012,(5):175-179
现代性与审美走在一起并不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偶然事件。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客体模式直接造成了现代性危机。危机的解决需要觅求他法,既要将各种认识途径包含在内,又具有超越当下认识的能力。审美基于这一要求走到了思想史的前台。本雅明基于媒介思想与审美辩证法对审美行为做出了具体分析。历史并非由主体创造,而是各种认识行为相互碰撞的结果,审美即意味着基于当下经验内容超越自身的一种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对线性时间观和历史进步论的批判可一直追溯到其早期政治神学。在其政治神学核心文本《暴力批判》中,本雅明将历史描述为连续的暴力,并将这种历史暴力称为"神话暴力"。本雅明指出,"神话暴力"是对真理、合法性和法律的垄断,对历史受难者的压迫,现实的任务在于打破这种暴力的历史连续性。本雅明试图用弥赛亚王国来中止和取代现实的历史进程,其"神圣暴力"的概念正是意欲取代现代国家堕落的"神话精神"。"神圣暴力"是一种超验活动,它超越权力规则,并削弱现存法律体系,而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原则——未来的正义,是代替集权统治的暴虐与议会民主衰落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思想中既有"真理"概念,也有关于"真理"的理论。本土汉语中的"真理"一词,主要是指真正的道理与最高的意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是"道"。汉语佛教中的"真理"概念及真理理论,主要是一种价值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与真理理论,则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在中西古今哲学比较的广阔思想视野中考察中西哲学的重要概念与观念,对于发展当代汉语哲学,可提供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神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传递“真理”方式,在艺术图像的历史中,以不同的形象呈现了两门学科的内在观念。神学象征着不可捉摸的情感表达和规范经义,而哲学代表了理智的逻辑思辨和数学推论。拉斐尔通过外在的高超技艺和内在的真挚情感,在梵蒂冈签字厅通过壁画完美表达两种思想,他以绘画方式在艺术图像中展现了人类知识的典范,成为艺术展现神学和哲学知识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叙事医学绝非本在医学之外却于当代被人为强加的异物,它的凸显是医学的自我完善。作为照顾人身体的一门艺术,医学在本质上蕴含着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共同生发的潜质,实际样态则服从于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通过揭示在医学真理中科学真理与处境真理的结构性关系以说明叙事医学和科学医学之间的关系实为一个经常性的医学景象。当下叙事医学成为"显学"具有必然性,它是对科学医学"独语"现象的反动,促使将二者关系重构为一种富有活性的"对话"关系,科学医学在拒斥寻求优越性之诱惑中与叙事医学相互融通,医生在这个历程中亲身实践,也收获鲜活、细腻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6.
叶芝、泰戈尔的神秘主义,是运用象征的方法来阐释宇宙、历史、人类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诗歌可以揭示真理,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并认为情感和理智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篇。他们诗歌中的两大意象:大小循环论——对生命的阐释和自由,正是他们的理论契合之处的体现。他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对今天东、西方的理论建设和精神的沟通、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俊 《哲学研究》2022,(1):97-106
情感广泛参与了认知活动,传统认识论对情感的忽略是一种缺憾。然而,情感并不能单独成就一种认识能力,因为它作为一个主体概念,其本质是由后知觉或超知觉的记忆表象或想象表象诱发,并直接作用于主体自身的一种内在心灵体验和意向活动。情感对象通过情感呈现出来,只有主观的实在性,没有客观的实在性。情感判断只能对生存活动本身进行意义赋值,既无法增加任何新的知识,也无法提供任何普遍的知识原则,所以它属于生存论、价值论范畴,不能在认识论中起基础性作用。企图绕过理性,通过信仰的情感认知主义进路重建宗教信仰对于知识领域的话语权,是反现代性的知识学方案。通过情感认识论获得上帝的实在性只有主观的价值,没有普遍的客观性,因此只能成为信念(信仰),不能成就真正的知识。因而,情感认识论在信仰领域内的真理论证也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如何切入对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第二国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反思,是包括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等在内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难题。他们都强调现实历史的变革要以历史哲学的重构为底色,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摆脱“经济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其中,本雅明试图以“起源历史”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起源”概念是其理论的难点。学界对“起源”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拱廊计划》中的内在作用存在争议。对本雅明而言,《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时期的“起源”概念侧重于将真理从主客认识论的困境中分离出来,内蕴着柏拉图的理念和歌德的表达性生命的影响;《拱廊计划》则进一步将“起源”批判性地内化为对19世纪现代性之自然历史性质的辩证揭示,并识别为一个过去与当下充满张力的、“起源历史”的真理性时刻,以便从历史连续体的叙事中剥离出来。通过这一工作,本雅明不仅破解了新康德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历史主义变体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困境,还为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历史”意识。但在现实性上,这种历史意识过于倚重主体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领会,而忽视了经济作用及其内在张力,存在着主观...  相似文献   

9.
道德价值与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价值概念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而真理概念的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前者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而后者则拒斥情感、诉诸于理性;前者主要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客观世界;前者是非认知的,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而后者则是认知的,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由此产生了所谓“有无价值真理”、“价值真理是否是客观的”、“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价值能否被认知”、“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一、价值与认识一个人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论上的主体,他同时还是一个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意大利哲学家朱利奥·普雷蒂认识论思想的一个难能可贵的方面在于它汇集了来自诸多不同哲学思潮的主题,尤其关注康德主义、现象学和逻辑经验主义之间的相互关联。他对逻辑经验主义与康德主义之间所形成的多重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对逻辑经验主义与现象学之间的关系程度进行了探究,阐明了贯穿于鲁道夫·卡尔纳普思想中的现象学要素,评价了石里克对胡塞尔的批判在其知识概念的创制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而在胡塞尔现象学与逻辑经验主义之间探寻一种理论综合的路径。作者以先天、客观性和判断作为线索,讨论了康德主义、现象学和新经验主义这些传统的历史异同,以及通过综合这些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可调和的理论进路来构建客观性理论的可能性,最后指出对现象学、康德传统、新经验主义以及后实证主义进行综合或整合,从而确立一种以可能将真理的形式价值和真理的历史维度接合起来的客观性观念为轴心的科学和知识理论。  相似文献   

11.
徐戬 《现代哲学》2012,(6):15-21
本雅明辞世之后,对他的各类诠释让读者莫衷一是。上个世纪末,阿甘本从主权理论进入本雅明的文本,在本雅明研究中开拓出全新的理解空间。通过追踪本雅明与施米特的隐秘交锋,阿甘本逐渐展开重新理解"保罗的政治神学"的思想视域。本文对阿甘本的本雅明解读进行初步梳理,尤其关注其中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2.
窦炎 《美与时代》2005,(11):58-60
目前对"象征"一词尚无明确定义,诸多象征理论也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种象征方式为人们普遍使用,也是最能够被明确认同的,就是比附性象征.比附性象征是指用形象来喻指某种观念或意义,其表达内容是明确肯定的.实质上,这个形象是概念符号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与其它类型符号相似,引发符号认知活动.严格地说,这类象征既属于象征范畴,也属于符号范畴."比附性象征的表达内容是确定的、明晰的,在这里,形象实际上与概念符号类似,是认识活动的工具和手段,起到符号的作用.比附性象征的意义的获得主要依靠主体联想与想象."(1)由于标志设计中比附性象征所借用的方式不同,人们在对形象的认识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具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抽象形象及其象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邹迪 《美与时代》2013,(6):52-53
梦想升仙也许是从古到今人们始终无法摆脱的欲念,也正是此欲念,才把许多幻想变为了现实。而梦想升仙只不过是人们将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的东西在脑海中逐步升华为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并通过绘画形式表达出来。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其凭借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不外乎写实、夸张、象征三种手法。象征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巧妙的表达方式,其借物传神,就是不从正面去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是借用其他物象隐喻地表达。无论是表达抽象的理念,或者表达一种不可见的神秘升仙观念,只有象征使其传达才能成为可能。汉画像石将三种艺术手法结合起来,把人的欲望、想象和生活状态表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汉代升仙画像石同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浓厚的现世情怀。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将建筑论述为艺术的原始形式,是艺术的开端,而艺术又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方式。黑格尔发现人类长期的建筑审美体验有一个严重的缺憾:没有建筑历史的概念。他提出了艺术史哲学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历史性,有一个演化过程。他运用绝对精神构建出建筑艺术在历史中认识自身的三个时代: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相似文献   

15.
科学心理学观念的普遍兴起,是19世纪中叶错综复杂的思想史背景的产物。只有在人类思想及其历史作为整体的关系背景中,才能澄清这个观念的内在本性。也只有在系统地接受这个背景的制约关系中,这个观念才能获得其真理的实现。能否在人类思想作为整体中胜任并执行其理论职能,成为我们检验一种心理学体系之真理性的途径之一:科学心理学观念只有实现为现象学心理学,才能执行其为人文科学奠基的逻辑职能; 反之亦然。这个关系还从否定方面暗示着,一切以异化的形式实现的心理学,都不可能真正承担起为人文科学奠基的逻辑职能,并因而违背了我们的常识。  相似文献   

16.
一、单子论的实例:作品、生活与历史的重合 如果想要说明本雅明思想的前提,必然会导致对他的思想的偏离。几乎很难想象一篇分析文章在开始时可以不涉及他作品的中心。即使是最外围的思想活动也表现为一种运动,运动的力量源泉位于中心。在那里,本雅明自己的生活与历史凝结于作品,外貌的、历史的和理论的形式互相融合在一起。同一个人物通过迥然相异的表现形式一一显现。在个人的面貌中有集体的影  相似文献   

17.
抽象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但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不能仅仅简单地被归结为从直接地、经验地、感性地给予的特性中挑选出一般的特性。概括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选择,而同时也是改造。一般的概念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就使现象“观念化”。它是以不被无关和附带情况复杂化的纯粹形态来概括现象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抽象单独词项 (包括对抽象实体假定)比用实指法获得具体的单独词项和一般词项迈进了一步。概念结构由于抽象实体的被承认而得以继续,并由此产生出更为抽象的无穷无尽的系统。因此,抽象被称为“哲学上革命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洛克认为通过记忆将伴随经验的自我意识连缀起来,就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形成了经验论自我同一性的高级版本。他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而以一种经验论的"关系R"取代,认为由此可以在道德上摆脱自我的囚笼。在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跟帕菲特一致,但是他并不同意知觉体验能够提供出自我,更不认同无自我理论。他用柏拉图的"木马喻"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虽然在存在论层面上的自我被海德格尔描述为在去存在或追求存在中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但自我并不丧失其实存,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真理的本现之所。海德格尔同帕菲特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展示出现象学同心智哲学的争执和对话的可能角度。  相似文献   

19.
莱辛的宗教思想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相互作用的重要体现.他的宗教思想包含历史、理性与启示三个因素,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历史真理和理性真理是不同的类,理性真理高于历史真理.第二,启示真理包含理性真理,历史真理是理性真理在普遍历史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启示真理的理论基础是泛神论,不同于基督教传统的"启示".莱辛的宗教思想引发了"历史与启示”关系的争论,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情感主义的道德感(moral sense)到康德的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情感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不再落实于经验的基础上,而是通过与道德法则相关联,成为可以被先天认识的对象。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休谟的同情概念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过,由道德感到道德情感,期间的变化并不只是由经验的层面转到先天的层面。本文通过分析休谟同情概念的旁观者视角,阐明了这一概念所带来的另一层影响,它使康德的情感概念不只是成为一个先天概念,还获得了与认识领域的界分线,情感以一个从感知觉中摆脱出来的独立因素出现在道德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