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外状态和赤裸生命是阿甘本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他关于例外状态的最初讨论是从"地狱边缘"这个宗教学概念开始的,阿甘本例外状态理论的灵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施密特与本雅明关于政治神学的对话。赤裸生命的原型则来自"受谴者"这一宗教形象,同时,阿甘本从本质与恩典的宗教学角度深刻地分析了人的赤裸生命本质。弥赛亚精神则是阿甘本解决方案的核心。在阿甘本看来,弥赛亚是以例外状态的方式做出最后审判的时间与形式。这三个概念紧密关联且相互支撑。真正的例外状态就是弥赛亚时刻,而生命政治的核心则是在弥赛亚时刻下生命得到救赎。阿甘本对社会科学的知识考古表明,宗教对世俗时代的知识仍然有着非常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语言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也有多方面的影响,他对语言的理解中所包含的实践唯物主义、总体性和批判性精神,贯穿在阿多诺、佩舍、鲍德里亚、德里达、拉克劳、阿甘本等人的思想之中;而马克思关于语言交往实践的思想,也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中延续着。本雅明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传统中有其独创性的一面,本文对马克思和本雅明语言哲学中本体论层面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并分析了他们在总体性语言观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3.
当代政治哲学家阿甘本在《奥斯维辛的剩余》中提出了"穆斯林"形象,其中蕴含了人与非人的界限。这一非人形象改变了界定人的概念的理论坐标,提示了一种主体的"减法"定义法。齐泽克指出,人的定义应该在阿甘本的非人与拉康的邻人之间重新界定,人性中包含了非人,主体中隐匿了他性。在与阿甘本的对话中,齐泽克的主体之思为人们重新界定主体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8,(4)
范式和部署是阿甘本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构件。阿甘本的范式缘起库恩的科学结构,但更接近福柯的知识型,这是他用以在考古学的视域中深究社会主体角色和功用的装置,以构成某种更加广阔的历史-问题式语境。如果说,范式是制约着主观学术思想构型中看不见的构架,那么部署则是阿甘本在面对社会存在现实中所着力捕捉的某种决定性的隐性权力构型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对线性时间观和历史进步论的批判可一直追溯到其早期政治神学。在其政治神学核心文本《暴力批判》中,本雅明将历史描述为连续的暴力,并将这种历史暴力称为"神话暴力"。本雅明指出,"神话暴力"是对真理、合法性和法律的垄断,对历史受难者的压迫,现实的任务在于打破这种暴力的历史连续性。本雅明试图用弥赛亚王国来中止和取代现实的历史进程,其"神圣暴力"的概念正是意欲取代现代国家堕落的"神话精神"。"神圣暴力"是一种超验活动,它超越权力规则,并削弱现存法律体系,而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原则——未来的正义,是代替集权统治的暴虐与议会民主衰落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阿甘本以赤裸生命和例外状态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其生命政治哲学。阿甘本认为,现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人的生命被政治化,人变成了神圣人,人的生命变成了赤裸生命。而这种赤裸生命所存身的空间就是例外状态,例外状态是现代政治治理的典范,而例外状态又以集中营为其典范。阿甘本的现代生命政治理论是对极权主义和现代政治的批判,它揭示了现代生命政治的困境,并试图用形式生命和共同体的建构来解决这一困境。面对阿甘本所提出的现代政治的困局,只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打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才是彻底解决生命政治提出的困局之路,也是通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张琳 《现代哲学》2017,(5):91-98
针对业界"本雅明的纯语言是指上帝的语言"这一缺乏科学依据的命题,本文提出"悬搁上帝"的建议,从现象学含义论视角展开讨论"纯语言"。首先对"译者的任务"作译者与译本分析,聚焦于其英法译者对"意向"一词的处理,并结合他们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现象学背景,指出他们对该词处理的原因及合理性;其次从本雅明批判者角度进行反向观望,最终得出本雅明思想中蕴含朴素的现象学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指出,通过"悬搁上帝"可以看到,"纯语言"相当于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它与意义、语义构成了三层结构,这也意味着本雅明"意义的传递"这一翻译本质观其实指向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的转渡"。  相似文献   

8.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大陆得以持续传播,并于20世纪末一度形成了中国的"本雅明热"。中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社会条件,中国文艺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内需",则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根本动力。本雅明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普遍地把它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9.
吉奥乔·阿甘本是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思想家、理论家,其在《神圣人》《例外状态》等系列丛书中,集中研究生命政治、生命权力等相关主题,并在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与福柯关于生命政治的研究基础上对生命政治等系列主题进行辩证分析。阿甘本在《神圣人》等书中关于生命政治的论述,是其对生命政治的当代阐释。  相似文献   

10.
陈旭东 《现代哲学》2012,(3):25-29,41
如何认识纳粹大屠杀罪恶的独特性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海德格尔把纳粹屠杀与农业机械化等同起来使他无法直面大屠杀的独特性,显示了其本真性死亡思想的盲点,从而回避与消解了这种恶的独特性。而集中营里的活死人现象,以及阿伦特、阿多诺、阿甘本的相关反思表明,技术理性带来的死亡的祛魅与死亡之死这种可怕后果之间的内在张力是我们理解大屠杀独特的死亡现象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1.
观众对"明星"藏品,比如对《清明上河图》的追逐,是博物馆工作中的常见现象,这关系到博物馆"公共性"中的美育是否完善的问题。文章从本雅明的"光晕"说出发,对这类观众行为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探讨,分析观众可能被现代语境塑造的热点所遮蔽,离藏品"本真性"渐行渐远的现状,同时也提出博物馆应交还并帮助培养观众审美自主权的任务,实现博物馆美学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孙善春 《现代哲学》2004,2(4):38-42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本雅明后期的重要论文《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正是由于本雅明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论文才具备了清晰谨严的结构,也使一个批判性的波德莱尔形象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本雅明形象皆得展现。  相似文献   

13.
犹太问题是本雅明思想探究的重要理论背景。在他的文学评论家之职业形象的外衣下,涌动着两股相互抵牾的思想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学。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并非进步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或法兰克福学派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验性和启发式的布莱希特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以救赎史观为根底支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这种经犹太神学改造过的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注入精神和神圣的质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崭新维度;另一方面,本雅明对政治弥赛亚主义伪救赎性质的疑虑和他笃信的衰落史观又一再将他拉向犹太神秘主义的末日拯救。作为20世纪犹太神学复兴的马克思主义路向的典范,本雅明的政治弥赛亚主义尽管在冰与火的历史实践中显得软弱无力且饱受内与外的批评,但其直面本心的理论尝试和思想遗产仍需我们认真审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脸"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全新阐发,意大利当代左派哲学家阿甘本将当下社会中人与"脸"、政治与"脸"、物与"脸"的总体关系进行了全新的剖析,并将过去那种只将"脸"作为"工具"以及"部分价值"的传统判断直接倒转过来,第一次把"脸"放置在"打叉的"本体的地位上进行哲学讨论。其关于人是"脸"、政治是"脸"以及物是"脸"的论说贯穿整个文本,并借此向当今学术界的政治、文明乐观主义直接开战。  相似文献   

15.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所要讨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例外状态中赤裸生命的救赎。主权者通过悬置法律,制造出一个无法的例外状态。在例外状态中,任何人都是不被法律保护的神圣人。正是因为例外状态根植于西方的政治历史之中,才会导致20世纪现代民主政治爆发了极权主义和集中营这种例外状态和生命政治的典范。但是阿甘本强调,集中营并没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消逝,而是以看不见的形式散落在当代社会,其中的赤裸的生命正是人民。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阿多诺首先要弄明白两大生产、接受条件。第一条可以称之为家系学的,即他与被称为批判理论的几代人一脉相承。阿多诺是瓦尔特.本雅明的学生——据我所知,是其第一个学生——很多问题上他也再度误解了本雅明。哈贝尔马斯是阿多诺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其对先行理论基本部分的误解——例如尼采与法兰克福传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外刊学论     
休:“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与神学”(Hugh,R.P.,“Walter Benjamin: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ology”,Pilosophies of History:From Enlightenmentto Postmodernity,Chapter8,Blackwell,2000)瓦尔特·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一位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他将自己归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与所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相反,他认为如果没有神学就不能理解历史,“我的思想是与神学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墨水与瓶子一样,它完全被其所容纳。”在本雅明的哲学里,有19世纪超历史主义的因素、尼采的虚无主义、康德对经验的分析、犹太教神…  相似文献   

18.
本雅明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潜入现代艺术的"震惊"效应之中,开启了现代"震惊"艺术所潜藏的以异样的世界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以颠覆大众的角色地位培植其成为新生的革命力量、以艺术的政治化突破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重围之政治功能,从而以"震惊"为中介将艺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政治化理论。它既是本雅明在艺术实践领域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应答时代问题的产物,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的审美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19.
对本雅明文艺批评中"Aura"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举 《现代哲学》2004,(1):124-128
“Aura”在本雅明的文艺批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有关此概念的论述进行梳理,以对“Aura”进行多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作为契入点,来考察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主权权力学说是晚期福柯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代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发展了福柯的主权权力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和他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牲人(Homo Sacer)联系在一起。福柯通过对霍布斯《利维坦》的解读,指出了霍布斯主权学说中主权权力作为一种代表权力和作为一种战争权力之间的张力。在具体历史进程中,作为战争权力的主权权力悬置了主权的代表功能。主权者以种族战争对国家主权的威胁为借口,将种族斗争话语转化为了一种种族纯洁话语,而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话语就滥觞于此。阿甘本却认为,恰恰是主权权力的战争功能实现了主权权力的代表功能,主权者以保护全体公民的生命权为借口,剥夺一部分公民的生命权,使之成为牲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彰显自己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