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犹太问题是本雅明思想探究的重要理论背景。在他的文学评论家之职业形象的外衣下,涌动着两股相互抵牾的思想立场:历史唯物主义和犹太神学。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并非进步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或法兰克福学派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实验性和启发式的布莱希特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以救赎史观为根底支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一方面,这种经犹太神学改造过的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注入精神和神圣的质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崭新维度;另一方面,本雅明对政治弥赛亚主义伪救赎性质的疑虑和他笃信的衰落史观又一再将他拉向犹太神秘主义的末日拯救。作为20世纪犹太神学复兴的马克思主义路向的典范,本雅明的政治弥赛亚主义尽管在冰与火的历史实践中显得软弱无力且饱受内与外的批评,但其直面本心的理论尝试和思想遗产仍需我们认真审辨。  相似文献   

2.
青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鲍威尔及其伙伴的思辨神学,通过对鲍威尔批判的法国启蒙思想的批判,超越了法国革命政治学和法国唯物主义。马克思以萌芽的唯物史观解蔽自我意识哲学的精神幻觉,以新启蒙的笔触书写"使用实践力量的"群众的历史,进而彰显群众事业的世界历史意义。让符合新时代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群众利益的思想来启蒙群众做出合宜的政治选择,是马克思基于现实政治且影响未来政治走向的政治哲学创见。  相似文献   

3.
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自出道之日起,其影片就以黑色幽默的暴力风格为人称道。他于2012年完成的最新影片《被解救的姜戈》讲述的是黑奴反抗白人压迫的"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而无论是在影像呈现层面,还是在主题表达层面,影片中的"暴力元素"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修辞作用。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影像修辞的策略,在《被解救的姜戈》中的应用可谓臻于完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暴力被置放于"美国奴隶经济制度"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巧妙地控诉和鞭挞了这一丑陋制度,同时又以一种个人的浪漫英雄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对人性中自由和平等这一恒久主题的坚守。由于采取了影像修辞的技巧,影片在展现暴力的同时,解构了暴力,将暴力的议题上升到"人性哲学"的高度,这也正是本片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4.
徐戬 《现代哲学》2012,(6):15-21
本雅明辞世之后,对他的各类诠释让读者莫衷一是。上个世纪末,阿甘本从主权理论进入本雅明的文本,在本雅明研究中开拓出全新的理解空间。通过追踪本雅明与施米特的隐秘交锋,阿甘本逐渐展开重新理解"保罗的政治神学"的思想视域。本文对阿甘本的本雅明解读进行初步梳理,尤其关注其中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奇鸟形状录》一反之前作品贯用的轻盈流畅、洗练平实、略带感伤的笔调隐晦描写暴力的做法,从诸如言语、肉体、自身意识等多个角度明确地向读者展示暴力,让书中主角与读者不自觉地都探究暴力、揭露暴力乃至遏止暴力.书中所透露出来的暴力是一种从美学视角观察的暴力,它指向一种超越暴力本身的态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偏重暴力的形式而忽略其背后的内容,采取纯粹单一的如实用、功利等标准对待一切暴行,以陌生化、他者化的视角看待他人或者自身的暴力行为.了解暴力的这重身份可以帮助人更好地看清楚现实中隐藏于他人和自身深层的暴力倾向,并有效地与之进行抗争.  相似文献   

7.
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宗教成为了所谓"第四波恐怖主义浪潮"的主要动力。宗教与恐怖主义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这既体现于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又可以从宗教体系本身找到根源。宗教恐怖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宇宙战争"、"表演性暴力"等。宗教与恐怖主义的联系,主要因于其认同和意识形态功能。在恐怖主义的框架中,宗教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而且,由于其超自然的联系,宗教比一般的世俗意识形态更具煽动性,也更具影响力。宗教恐怖主义的本质则在于政治暴力或暴力政治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外刊学论     
休:“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与神学”(Hugh,R.P.,“Walter Benjamin: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Theology”,Pilosophies of History:From Enlightenmentto Postmodernity,Chapter8,Blackwell,2000)瓦尔特·本雅明是法兰克福学派中一位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他将自己归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但与所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相反,他认为如果没有神学就不能理解历史,“我的思想是与神学联系在一起的,就像墨水与瓶子一样,它完全被其所容纳。”在本雅明的哲学里,有19世纪超历史主义的因素、尼采的虚无主义、康德对经验的分析、犹太教神…  相似文献   

9.
如何切入对历史主义、实证主义、第二国际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反思,是包括卢卡奇、本雅明、阿多诺等在内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难题。他们都强调现实历史的变革要以历史哲学的重构为底色,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历史意识以摆脱“经济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其中,本雅明试图以“起源历史”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起源”概念是其理论的难点。学界对“起源”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和《拱廊计划》中的内在作用存在争议。对本雅明而言,《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时期的“起源”概念侧重于将真理从主客认识论的困境中分离出来,内蕴着柏拉图的理念和歌德的表达性生命的影响;《拱廊计划》则进一步将“起源”批判性地内化为对19世纪现代性之自然历史性质的辩证揭示,并识别为一个过去与当下充满张力的、“起源历史”的真理性时刻,以便从历史连续体的叙事中剥离出来。通过这一工作,本雅明不仅破解了新康德主义以及受其影响的历史主义变体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理论困境,还为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辩证历史”意识。但在现实性上,这种历史意识过于倚重主体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领会,而忽视了经济作用及其内在张力,存在着主观...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2):45-55
相较于"稳固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初期常常是一个政治暴力风险上升的历史阶段。本文指出,尽管民主化同时蕴含暴力加剧和暴力缓解的逻辑机制,但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格外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常常早于暴力缓解机制出现。那么,为什么即使在社会分裂的国家,转型期不同国家的暴力冲突水平仍然出现明显差异?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另一些暴力冲突水平高得多?本研究聚焦于政治宽容这个因素,以此来解释多族群社会转型暴力水平的差异。在本文中,政治宽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两个维度,并强调其相辅相成性。简单而言,政治宽容水平高的地方,暴力冲突水平低,反之则否。本文以印尼为例,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其《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就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问题论战的评述是马克思对宗教问题的首次系统论述。马克思的第一次宗教批判正面反击了位格主义、实证哲学这样的德国复辟时代的政治神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和政治关切。但随着对德国政治现实本身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第一次宗教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复辟政治思潮的外在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去解释复辟政治思想之所以产生的根源。因此,第一次宗教批判就不仅有其自身的文献价值与理论价值,对于我们理解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转变,它也有其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时代,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整体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当希尔斯将这一影响力赋予"克里斯玛"的神圣形象,并视其为一种由多重社会因素综合而成的自然结果时,传统对现实所产生的超自然的感召与影响便得以合法化。在马克思的批判视角中,这种神圣形象的合法性根源被还原为阶级社会的异己现象,即意识形态的遮蔽。所以,"克里斯玛传统"并非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异化现象是一种裹挟在阶级利益中,且人为地将特殊利益等同于普遍存在的虚幻意识。此外,"克里斯玛传统"与"现代化"的内在矛盾理应置放于生产方式的辨证运动中去化解,而马克思的理论自身也必须自觉洗清"克里斯玛传统"的嫌疑,基于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的考察来澄明自身在现代社会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是英国卓越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一书中全面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以及教会与国家、神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讨论。综观霍布斯的全部理论,其无神论思想和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对西欧各国进步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通过对宗教神学本质的揭露和批判、神学与政治、宗教与哲学、宗教与社会秩序构建等四个方面对霍布斯宗教神学的基本精神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在圣经诠释历史上堪称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他通过质疑作为真理之标准与公众法律之来源的圣经,倡导思想、言说与著述的自由.他对圣经研究最具原创性的贡献,并不在于其探求真理所坚持的理性主义标准,而在于对圣经文本自身及其内容所进行的历史理解.本文将简介斯宾诺莎对圣经诠释的历史批判方法,并兼及述评.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01,(11):46-47
一、基督教神学的特征 神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批判性或反思性。所谓批判,并不是我们习惯上理解的政治术语,而是学术界运用的学术术语。也许我们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反思性”这个词。从本质上讲,批判和反思没有多大区别。神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西方已经发展了2000年,而且在2000年的历史中,它始终处在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发展和更新是神学生命力的体现,这个生命力就与批判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划分出"自在体系"和"自觉体系",对斯宾诺莎的著作都加以双重的阅读,研究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阅读,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早年的《神学政治论》摘录笔记。马克思通过对《神学政治论》章节次序的改变,不仅实现了对斯宾诺莎论证结构的整体改造,而且还将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激进化了。马克思双重阅读的方法并非阿尔都塞所言是一种有意义的误读,而是重现作者原意的阅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来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批判性阅读,并将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激进化。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9)
<正>任何神学思潮都是一种回应"当下"的神学。任何神学都离不开具体的处境,中国神学也不例外。赵紫宸在其《神学四讲》中曾清楚地指出,中国神学家不能在真空中做神学,而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做神学。离开了自己生存其中的具体的历史一文化、社会一政治处境,中国神学家就无法真正进行中国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其思想体系时与近代西方思想交锋的焦点之一。从《博士论文》到《神圣家族》,是马克思自由思想急剧变革的时期,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和研究这一变革进程中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主题转换和演进历程。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变革大致有五个节点:一是推崇自我意识的自由,显现自由的起点和现实维度;二是崇尚理性自由,凸显"定在的自由"及其新取向;三是对政治解放的批判,凸显现代自由的悖谬性;四是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凸显自由的劳动本体;五是对"精神"自由的批判,凸显自由的现实主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医院暴力事件不断见诸于媒体和报端,严重危害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医院暴力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美国是较早开展医院暴力问题研究的国家,通过检索其医院暴力的相关网站、法规和文献资料,科学界定了医院暴力的内涵,并介绍了美国在医院暴力解决方面的先进经验。在阐释和对比中美医院暴力成因的基础上,得出二者在成因上具有共性,进而对美国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提出了我国医院暴力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雅明立足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潜入现代艺术的"震惊"效应之中,开启了现代"震惊"艺术所潜藏的以异样的世界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以颠覆大众的角色地位培植其成为新生的革命力量、以艺术的政治化突破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重围之政治功能,从而以"震惊"为中介将艺术与政治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政治化理论。它既是本雅明在艺术实践领域直面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应答时代问题的产物,也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实的审美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