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促进对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于1998年4月ZO日联合召开了“实践观、真理观、价值观的关系”座谈会,3O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就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会者一致指出,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建国以来的一次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意义在于,它推翻了“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极左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恢复并确立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78年开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序幕,在思想上它具有启蒙的意义。其启蒙的意义表现在它破除了偶像崇拜,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然而任何一种实践都包含了某种价值因素,即使是探索真理的实践中,也无法完全避免价值因素的干扰。正如黑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分析所揭示的那样,启蒙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实践标准也会由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因素而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这种消极后果表现在,当价值原则取代真理原则,并成为标准的时候,实践标准就会被庸俗化,功利原则取代了真理原则。因此,在使用真理标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统一起来,既不能用价值原则否定真理原则,也不能用真理原则否定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3.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周抗同志和方昕同志的观点是对立的(见《哲学研究》1978年第8、10期)。前者认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没有阶级性;后者从文章内容看,至少认为社会领域的真理有阶级性。讨论这个问题是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继续。真理是什么?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在真理内容及其检验标准问题上就会有分歧。  相似文献   

4.
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本刊记者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座谈会于1998年5月8日在北京召开。在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首先回顾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经过。他强调指出,20年前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今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20周年。回顾ZO年前的那场大讨论,人们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还联系实际,深入讨论并回答当时实际生活所发生的种种问题。譬如说,为什么不能用“两个凡是”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为什么必须抛弃那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分著名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因为这一“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时光已过了20年!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讲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继续打破那些成见式偏见的束…  相似文献   

6.
价值、价值真理问题的探讨,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化。现把1980年以来,国内报刊上展开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正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四十年!1978年前后,中国理论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1978年岁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铺平了理论道路。从1978年再出发的中国,开始缔  相似文献   

8.
2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其实质是冲破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思想禁铜,坚持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捡验真理,在实践中创造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真理标准大讨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内涵与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完全一致的,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长河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将具有永久性的启迪意义。今天,我们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实践第一,在跨越新世纪的实践中不断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  相似文献   

9.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实践标准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文化革命前,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近年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以及加强对认识论基本理论的研究,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逻辑证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与实践标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逻辑证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它能否起验证真理的作用?能否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应如何理解?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四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黄楠森:关于实践标准观点的若干理论问题实践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首要意义是政治上的。但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也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表现在由于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而产生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而且表现在实践标准观点本...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切唯心主义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认识中寻找真理的标准,这是完全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一般地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作为真理的标准。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所以也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斗争,对于总结思维发展规律,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除了继续前几年有关问题的讨论之外 ,在探讨重点、理论推进等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从而昭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世纪谋求新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一、从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高度把握实践标准1998年 ,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价值与认识”问题的讨论已初步展开。有的问题,如有元价值真理,几种意见已经明朗;但有些问题,如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科学规定,它与具体科学中价值概念的关系,价值与认识、实践、真理的关系,价值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等问题,还刚开始研究。搞清楚有关价值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理论,有助于正确解释人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等根本问题。因此,注意研究各门具体科学提出的价值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价值问题,从不同角度考察价值范畴,可能推动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这里发表的一组短文,是5月20日至24日在杭州召开的“价值与认识”阿题讨论会(由浙江省哲学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大学哲学系和本刊编辑部联合举办)上的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4.
“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1980年至1981年,全国各报刊展开过讨论。1988年以来,随着人们对改革实践的反思和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深入,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并展开讨论。下面就两次讨论作一综述。一、“检验实践”的含义有五种理解:(1)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只有成功失败之分,没有正、误之别,“检验实践”就是检验实践的成功与否。(2)人类实践活动同人的其他主客观活动一样,在其性质上都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检验实践”必然涵括着检验实践的正确与错误。(3)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所谓事实与价值之分。对实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两年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学术界和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最近,哲学界对其中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如什么是实践,是大家争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为了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创造一些条件,本刊从本期起开辟《实践问题讨论》专栏,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6.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前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破除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迷信、冲决思想网罗,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的认识,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并不一致,甚至还有不小的分歧。例如:有的同志认为经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理论也可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逻辑证明也可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的同志认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风问题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事业的发展必须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百家争鸣的环境·把必然的简单等同于合理的,便会模糊理论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学风问题说到底是个人品问题在当前学术界亟待讨论、研究的各种问题中,学风问题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学术事业要能顺利发展,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能进行百家争鸣的环境。如果能充分发扬民主,让理论工作者独立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进行研究,必将促进安定团结的局面,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1978年在全国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就是明显的例证吗!没有这次讨论,便不会有改…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未艾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洪流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许多事物和问题不得不重新予以认识和评价。这样,价值观念及其研究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日益引起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兴趣,理所当然地也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实践问题、主客体关系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更使价值观问题突出出来,而且一开始就出现了观点分歧。人们在思考:价值范畴是不是哲学范畴?可不可以把价值范畴引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与真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说人们的认识有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之分,那么,能不能由此说真理也可区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这种区分的根据何在?它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有何关系?等等。弄清楚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本刊这期发表了袁贵仁、薛克诚同志的两篇文章,并开辟了“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专栏,就是想促进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田海滨 《哲学动态》2022,(7):118-126
<正>徐梦秋,1954年11月生,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9月就在《福建日报》发表《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规范论等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学术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开辟了“规范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20.
去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于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患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讨论的情况也表明,要彻底把被林彪、“四人帮”从根本上颠倒了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再颠倒过来,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还需要在一些问题上加以深入探讨。 前一时期,有些同志结合批判林彪、“四人帮”的反动思想体系,也批判了某些人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提出来就是真理,不必经过实践检验”的谬论,并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