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的日本设计家深则直人所说,设计师是通过设计来造物的人,那么艺术设计师则是按照美的法则来造物的人。本栏目将陆续介绍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师,也欢迎崭露头角的我国中青年设计家向世界介绍自己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2.
智慧、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是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深泽直人具备了这些,所以他成为了被我们敬仰的设计师,成为了真正的造物的人。  相似文献   

3.
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造物设计形式,通过讨论设计形式与文化,设计形式与人的关系,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造物形式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造物中不同特性的互补和交融便是一种文化整合,它使造物设计形式不断地吸收着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通过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才使设计形式沿着提高文化品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创造出更多有意味的形式出来。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次运动被称为是艺术向工业化的最后一次宣战。新艺术运动波及设计界各个领域,同时也产生了众多著名的设计家,法国杰出珠宝设计师勒内·拉里克便是其中的一位。在设计界,将女裸体作为装饰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他是领军者;同时,在玻璃艺术设计领域中,他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天,拉里克以经典的品牌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其设计作品则以不朽的艺术魅力继续激励着世人。  相似文献   

5.
人造物概念的表征:功能、意图和目的论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概念结构研究从“相似”到“解释”的理论转向为背景,评述人造物领域的“意图-历史论”(Bloom, 1996),提出人造物概念结构中自上而下的约束是来自“使用目的”而不是“设计意图”。分析近期报告的大量实验,最后提出人造物概念表征的“基于使用的目的论”的解释模式和人造物归类的双重目标模型。  相似文献   

6.
技术设计: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技术设计: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内在意含哲学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而智慧大体可分为理论活动的智慧和工程活动的智慧.最早的技术设计作为工程活动的智慧,伴随人类早期的造物行为就已经产生.古希腊一些著名哲学家曾对工匠、人造物活动进行过富有启发意义的探索,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  相似文献   

7.
正第七个属性:语言我们说:世界的创造者是言语的,正如穆斯林所公议的那样。你应当知道,试图以如下方式证明语言属性的人是不充分的,即,理智判定被造物处在命令与禁止之下是可能的,凡是在被造物中可能的属性必依赖于在创造者中必然的属性。~(1)因为,人们可以对他说:如果你指的是,被造物可以成为其他被造物的命令对象,~(2)从而证明被造物具有语言的属性,那么论证可以接受。~(3)如果你指的是,被造物可以普遍地是被造  相似文献   

8.
田书峰 《哲学研究》2022,(7):97-107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与身体关系的理解模式是质形论的(hylomorphic),灵魂作为形式是潜在地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现实性。但是,有学者指出这会导致潜在地有生命的身体就是现实地有生命的身体的矛盾,这也就是阿克瑞尔难题(Ackrill’s Problem)。本文通过对《论灵魂》和《形而上学》中一些核心文本的分析,尝试证明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发明两种质形论来解释人造物和生命体,而是认为生命体是在一种完美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必然结合,而人造物是在一种有限的意义上展现出质料和形式的偶有性结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人造物的形式是外在于自身的,来自于有此技艺的专家心灵,而生命体的灵魂作为形式是内在于身体之内的;因而,与之相应的质料的潜在性也就有所不同,人造物的质料是适合于实现其功能的切近质料,而生命体的质料则是潜在地能够进行生命活动的自然躯体,灵魂作为自然躯体的内在形式就是现实活动,是其生命活动的原因与本原。  相似文献   

9.
技术总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研究技术?在各种技术现象中,可经验、可体验、可认识的技术现象无疑是作为人造物的技术;“面向实事本身”在技术哲学中是指面向人造物本身。然而,从众多主观-相对的技术现象向人造物的还原只是技术哲学还原的第一步,寻找技术的实事是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而非终点。技术哲学既需要方法上的明证性,寻找并面向自己的实事本身,同时还需要提出相关性研究的任务,研究技术的实事(人造物)与产生这一实事的生活世界之间的相关性。一、现象学的相关性研究现象学技术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伯格曼、伊德等,尽管他们对技术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如在什么是…  相似文献   

10.
在各方面越来越全球资源共享化的二十一世纪中,现代服装设计在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必然或隐或显地表达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活力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经验,《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它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遍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分析了《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提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秉承历史的使命,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理念,塑造风格浓郁的个人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昭君 《天风》2002,(10):38-39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神把这被造物交给人来“修理看守”。地球的主人是万物之灵的人。上帝给人的使命是维护地球母亲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享用一切,但必须尽心看守一切。神把这个光荣的环保任务交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观和自然观。中国的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大生命体,人和自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大自然不是人类掠夺的对象,而是人类的朋友;人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给人丰厚的赐予。中华传统艺术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法天象地的艺术思想、收天纳地的空间意识、融天入地的造物观念、顺应天地的造物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物品的形态语言而传达出一定的审美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的.它的造物理念,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之美;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总之,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具有五种美的特征,即灵动美,意匠美,雅致美,材质美,工巧美.由手其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诗情画意的优雅意境,以及对细部的精致处理,使得中国器物造型耐人寻味,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4.
当代的中国设计极具个性又包罗万象,设计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对设计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当下,民族造物的文化传承意义非凡,设计对民族造物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消极作用。如何在当代背景下设计出让人们喜爱的民族造物衍生品,并让人们愿意主动去接触民族造物文化?如何在设计衍生品中保存民族造物的文化与精神?又如何把握民族造物衍生品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重新思考民族造物与设计的困境,让民族造物在设计衍生品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而是装满"思想的内容",反思与构建,让民族造物设计衍生品通过设计批评能促进完善并准确传达民族的造物文化与精神。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十六节 因此,这实在是很合适的,完全附合他是为我们而死在十字架上的,并且我们也看到这是何等的合乎情理,也了解到为什么对世界的救赎不能由另一种途径来完成。甚至在十字架上他没有从人的视觉中隐藏他自己;而是他使所有的受造物都能  相似文献   

16.
邓福村 《天风》2001,(5):4-5
造物者的神对受造者的人始终是灵恩在先。他不仅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而且将人置于所有受造物之上,给予人治理、管理受造之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荷兰建筑设计师Rein借由参数化设计软件,最终将参数化元素转化为建筑的线条。意大利设计师阿玛尼在成都创新设计出了兼容西方与东方、艺术与生活的阿玛尼公寓,实现了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创新交融。日本的设计师安藤忠雄把建筑当成一种媒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的温度,从而唤醒每个人对纯粹生活的渴望。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及设计师克劳迪奥·塞博斯丁用细腻的思考丰满设计细节,打造直击人心的低调奢华设计作品。这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新,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人一见到时尚/时尚圈就如同见到小资/小资情调,就烦。也有人一直不知设计这名词是怎么回事,因为感觉设计就是设计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当代著名的设计师兰·亚烈(Ron Arad)曾大大咧咧说过:无聊是设  相似文献   

19.
艺术设计除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艺术设计的原则应该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仅仅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尽可能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做出有道德的设计作品来。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坚持了设计原则,是否坚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个朋友,住在价值上亿的豪宅里,找了日本著名的设计师来装潢。有一次,我去他家,发现尽管他已经在这儿住了两年,可厨房里进口厨具的胶膜竟都没有撕掉。他的房子就像是一个展厅,可家原本应该是温馨的私人空间。如果主人只想告诉别人,他买的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最贵的床,那就是作秀给别人看。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找再有名的设计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