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 2 1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近来哲学工作者关注的中心话题。我以为 ,发展的重点虽然应当放在马克思没有提出的问题上 ,即从新的时代出发提出新的问题 ,但同样不应忽视马克思已经提出而没有展开研究的问题 ,或现今看来仍可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的问题。可是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由这么多人研究了这么多年 ,还有什么问题没被研究到呢 ?对此 ,我倒比较赞成解释学的一个观点 :历史思想的意义在于现代人作出什么样的解释。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也被研究了这么多年 ,但没有谁说它们已经没有当代意义 ,只有文献价值 ,相反 ,当代思想家们仍…  相似文献   

2.
说某一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际上指的是这一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即“怎么样”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逻辑上看当然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形成的。因此,判定“实践”是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基本观点,根本上不是看“实践”在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的作用即着眼于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成为它自己,而是得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样”的。就此而言,得出“客观实在”或“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便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人们都把卢卡奇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其实,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卢卡奇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对东方社会主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和苏联理论界讨论的实践与实践本体论、主体与主体性、人与社会、社会异化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等热点理论问题,都可以在卢卡奇那里找到关于它们的富于创新性的深刻论述,有些论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已提出的观点的进一步展开。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要想研究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发展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去深入研究卢卡奇的思想。不管我们在研究中给予卢卡奇何种评价,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评价,卢卡  相似文献   

5.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不少同志开始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股客观存在的思潮?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 1、“客观思潮——非马克思主义”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具体特征:反对教条主义;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的一面或科学实证的一面;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脱离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彼此缺乏联系和交流。并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思潮,这股思潮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近年的争论中,徐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6.
如何准确鲜明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哲学界一直有过热烈的讨论。近几年来,一些同志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但本文暂不评述这种观点。本文主要就邹永图同志提出的一种观  相似文献   

7.
197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讨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中,一些同志对“五种社会形态”论提出了质疑,主张以“三大社会形态”或“六种生产方式”说代替之。另一些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尤其是在最近一年中,有更多的同志发表文章,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并对“三大社会形态”和“六种生产方式”说的有关论据作了反驳。  相似文献   

8.
1980年,杨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一书问世,此书提出“过程论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这个观点,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重视。前不久,陶富源同志发表文章,论述了“过程”这个范畴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术理论界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杨超同志和陶富源同志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简述如下,供研究参考。杨超同志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又说:“矛盾即过程,历史即过程、真理即过程”,“实践论、矛盾论、过程论三者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第323页。以下  相似文献   

9.
(一) 冯定同志在《平凡的真理》等书中,竭力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大肆宣扬相对主义观点。他说:“人的认识本来是有相对性的;因而对已往的、现存的理论多少抱些怀疑也是必要的。”这里,冯定同志从相对主义陷入了怀疑论,他不加分析地怀疑“已往的、现存的”一切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如此,而且他还公然地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也同样不抱绝  相似文献   

10.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引起了讨论。通常认为客观运动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而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哲学始终同人与人周围的世界的关系打交道。对人的任何理解和对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理解,都是同深  相似文献   

13.
自从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世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自我理解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科学,是对历史和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客观解释,因而需要从实证科学立场、结构功能分析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当代意义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如何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问题上,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获得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共识,比如,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青春,就必须实现理论创新。但是在如何实现这种创新的问题上,学者们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类: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要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要和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6.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17.
有一些文章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而提出这个命题的同志又往往把问题归之为: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究竟在马克思主义中占什么位置?并说: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强调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一个重要地位,而这个问题恰恰被我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几个问题林剑(武汉华中师大政治系)1人学,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即是关于人的学说。但人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存在,他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和关系,受着多方面规律的制约。因此,对人的研究可以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面上进行考察。依据研究对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继今年5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之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郑重向全党提出了端正学风的重要性。应该说,学风问题对于理论工作,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风是理论工作的灵魂和生命,良好的学风是一切严肃、认真、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区别平庸俗的文字游戏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延安整风起,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眼光和理论勇气,坚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从端正学风和思想路…  相似文献   

20.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