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9)
原来打算对中观和唯识各介绍一次以后接着就讲禅宗。向大家介绍禅宗的目的,是为了使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得到一些真实受用。但我发现同学们对以前讲过的唯识法相学关于开悟等方面之认识还没有彻底弄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若讲禅宗,恐怕有许多问题更不易于明白了。又虽然唯识已向大家介绍了两次,但我仍忽觉得有许多话还必须再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10)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观”,本来计划讲一次“唯识”,结果讲了三次,还有些应当讲而未讲到的。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如此。我主要是给大家讲“论开悟”,很希望在讲的当中或讲后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获得利益。希望同学们听讲后能鼓起开悟的勇气,至少引起大家对开悟的兴趣。或许有因听讲而开悟的,这虽是大胆的想法,但按道理讲也绝非不可能。前几天有几位同学问我:“你开悟没有?”这叫我很难以回答,只好以不回答作回答了之。记得有人问佛,我们这个世界有始无始?这个世界有边无边?佛没有回答,我模仿佛的办法,似则似是即不是。佛是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2)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  相似文献   

5.
《金刚经》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传授的法要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坛经》第一品专门讲这一点。《坛经》第二品是专讲般若,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象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份强调祖师们所用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六祖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来的。《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3)
一谈“开悟”不少人会为之咋舌,以为不是一般境界,不是轻易可谈的事。我曾经对佛教的开悟也怀疑这,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甚至怀疑到底有无此事呢!虽然看了不少经论,对之总是茫然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使我接触到禅宗。启示了我,感到开悟是可能的。继续摸索一段时期确实解决了我思想上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禅宗内轻视经教的风气逐渐盛行,宗门与教下相互批评。这种风气严重影响禅宗的正常发展。为了纠正这种风气,法眼宗三代祖师均大力倡导教禅圆融,向学人们反复强调经教的重要性,指出宗门、教下均是佛陀度化众生之法,是一致的。法眼宗所倡导的教禅圆融观对今天的佛教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光 《法音》1995,(12)
曹洞宗纲要──《信心铭》禅解本光禅宗自六祖慧能法师之后,逐渐兴起,耀彩于盛唐中唐之际。至晚唐五代,禅宗五家亦即禅门五宗充溢佛教寺院,掩盖了教下诸宗,可谓盛之极矣。推五家之宗源,得两大流派:六祖上首弟子南岳怀让,下之马祖道一,下之百丈怀海,沩仰宗、临济...  相似文献   

9.
禅宗追求梵我合一,万物混一,归于本心,并且标榜“识心见性,自成怫道”,可见“心”对于禅宗来说非常重要,心就是山河大地,心就是一切,心就是怫。从一些禅宗公案中,我也对禅宗里讲的“心”有了种种感悟。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禅宗于五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人们把》《禅宗的传入归功于菩提达摩,认为他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根据传统的说法,他把《楞伽经》传授给他的弟子慧叮(487—593年),慧可传给僧璨(约606年),僧璨传给道信(580—651年),道信传给弘忍(601—674年)。以后,禅宗便分成两派,其中慧能(638—  相似文献   

11.
禅意三题     
开悟——生命的觉醒什么叫做“开悟”呢?“开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此一大事因缘,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们学佛也是要为此一大事因缘,即根据佛所开示的佛之知见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因此,说“明心见性”,说“开悟”,并不是禅宗独有的,而是整个佛教的立足点。整个佛教都围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展开。“开悟”一般  相似文献   

12.
陈兵 《佛教文化》2010,(4):14-17
<正> 一、禅宗之悟与修关于开悟,禅宗有解悟、证悟之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说,由顿悟而渐修者,是就解悟而言;渐修顿悟、渐修渐悟、顿修渐悟,皆就证悟而言。"若因悟而修,即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证悟"。是则宗密所言证悟,是指见道证果时的悟,即惠能所谓"证果渐中顿";解悟则指证果前的悟,即《楞严经》所谓"理则顿悟",惠能所谓"悟法渐中顿",只是悟心性之理,安心,得正见,非实证。以此为准则衡量,则达摩二入之"理入"(由修壁观安心)及《坛经》"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讲解悟,"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当指见道证果时的证悟。憨山《示参禅切要》对解悟、证悟的解释则有所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2,(11)
学者们一致认为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把禅宗作为一门学问而进行科学地研究,可以说始于本世纪初。日本学术界最初发轫于此道,他们整理资料,潜心著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忽滑谷快天、宇井伯寿、铃木大拙、柳田圣山等一代大家。至今禅宗研究仍是日本学术界的  相似文献   

14.
灵云志勤禅师的桃花悟道公案,因为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成为历代公案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后世禅学界,甚至文学界。此则公案不仅揭示了悟道机缘对禅宗修持的重要性,而且还告诫修禅之人:开悟见道,并非修行的极致,尚须后继工夫。  相似文献   

15.
佛缘与画缘     
佛门堂奥极深,我慧根太浅,不敢妄谈因缘。但我以为,与佛结缘却不是难事。正所谓广结善缘。尤其是绘画创作更是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佛家讲顿悟,作画讲灵感。悟道和灵感都要大智慧,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学画的过程本应是不断开悟的过程,禅与艺结缘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6.
牛年画牛话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吴言生 《佛教文化》2009,(1):116-119
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体验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著名的牧牛图及其图颂。从诗学渊源上看,寒山禅诗、汾阳颂古是其滥觞。(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临济宗禅诗》章。)《十牛图》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有图、颂(诗)、文(著语),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示修行的方法与顺序。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7)
<正>作为教下显学的天台宗与作为教外别传的禅宗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绵延至今。一千多年来,台禅二宗之间时有争竞,而兼涉互融则是二宗发展的整体态势。一、台禅争竞天台宗与禅宗之争竞主要涉及宗教之争、义理之争、谱系之争、居士之争、地盘之争等诸多方面。(一)宗教之争宗教之争是台禅二宗争竞的焦点。早在陈隋  相似文献   

18.
苦尽甘来     
办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选到好文章。一个“好”字,过于笼统:何以为“好”呢?一言难尽,这里只讲一条,即“不空”——不空洞、不讲干巴巴的道理、不喊死板板的口号、不要口口声声只是佛与禅。中国禅宗曾经呵佛骂祖、毁经焚像,恰恰是要求抛开僵死乏味的外在的东西,努力追求新鲜活泼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在的东西。禅宗的这个好传统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施行。如果单纯地再去模仿他们那样呵佛骂祖、毁经焚像,那么岂不是同样落入窠臼?真正理解了,才会顺应时代、针对人群、逗机说法,以平常心示大智慧。为《佛教文化》写文章,就要在这一点上开悟,悟性有了,文章自然就好。法云法师原是历史学硕士,写出文章却“不空”。因此我特意选来与君共赏,切磋琢磨。  相似文献   

19.
粗粗读了《走向未来》丛书第一辑——《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尽管大部分还不懂;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也算是东方神秘主义者吧,不禁就有些“空谷足音,跫然而喜”的心情。这本书分三部分: 《物理学之道》《东方神秘主义之道》《平行性》最后还有一个《结束语》,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同东方神秘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相似,二者是可以平行的。第二部中,有《佛教》和《禅宗》两个节目。禅宗,是根据我国传到日本去的禅宗写的。我看了又看,总觉得作者所写的禅宗还不够纯,不足以体现弹宗的特点和精神。中国是禅宗的故乡,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使禅宗的修养复兴起来,使禅宗的理论研究活跃起来。我自己苦恼,没有真正在禅宗方面下过工夫,看了一点“语录”之类的禅书,在本本上多少有点知识,写一点对禅宗的观感,希望能同我国禅友交流经验,并就教于日本禅宗大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14,(4):1-1
我想给大家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有助于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介绍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选择中国几个最显著的特点来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