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命题,即“非此即彼”,一直被人们误解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人们一直认为“此”与“彼”:是不相容的,而且有人进一步说,“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研究的范踌,而“亦此亦彼”是辩证逻辑的范畴,并认为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非此即彼”的涵义。这里的联结词“非……即……”的涵义为“不是……就是……”,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曾多次撰文论述,“此”、“彼”等指示代词是中国古典逻辑中的变项,现在,在逻辑中使用它们正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既是A又是非A),在形式逻辑中毫无疑义是逻辑矛盾。但是辩证法认为这是事物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亦此亦彼”的质变状态。处于  相似文献   

3.
沈秋 《现代哲学》2023,(6):99-107
本文主要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开端的“Reflexion”(返回自身)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探究本质逻辑中包含的原初主体性结构。首先,展示存在逻辑如何通过“绝对的无区别”这一概念完成向本质逻辑的过渡;其次,说明在本质逻辑的开端,返回自身是如何通过“自行设立”“外在的返回”以及“自我规定”这三个环节展开其结构的;最后,证明返回自身是最基本的主体性结构或形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作为主体的反思活动。  相似文献   

4.
如何处理人与超越者的关系是任何一种成熟的文明形态都要面临的问题,亦是不同文明形态间进行对话所绕不过去的话题。四百年前,中西之间的初次思想对话即是在这个层面展开,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深入反思。儒学未能接受利玛窦的说理逻辑,利玛窦亦未能在"天命意识"的刺激下反思其理性的上帝。今日重提这段思想对话会让我们看到,儒学若要在现代思想世界中确立自身,就不得不接受界定和逻辑这一分析的思路;理性神学若要让人的生存重新面对可能性就不得不与"天命体系"或"信仰"内在地相遇。重回历史上的初次相遇和对话,能够为今日中西深度的思想交流提供基本的坐标,以审视传统和传统中的彼此。  相似文献   

5.
刘新文  余俊伟 《哲学动态》2005,27(12):26-31
模态逻辑是一个多方面的学科,它起初在哲学中得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作为"必然和可能的逻辑"而被人所知.但是,把模态逻辑视为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逻辑至少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过时."模态语言是研究关系结构的一种简单但富于表达力的语言"、"模态语言为关系结构提供一种内部的、局部的视角"、"模态语言不是孤立的形式系统",这就是关于模态逻辑的新观点(这种观点有时称为"阿姆斯特丹观点").新观点不再把模态逻辑视为任意种类的形而上学系统,而是作为研究行为、知识以及我们周围任何其他具有良好结构的具体事物的逻辑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读了李志红同志的《试论“结构矛盾”与“非结构矛盾”》(《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颇受启发。但有几点不解之处,提出来与李志红同志商榷。一、从李文的标题和文中均可看出,这两类矛盾是两个“矛盾概念”(形式逻辑),那么,任何一个矛盾在这两类矛盾的归属上,只能是非此及彼,而不能是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而李文又认为,非结构矛盾是“事物自身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结构矛盾的诸方面  相似文献   

7.
他亦僧亦道,亦诗亦画,狂放孤傲,冷漠怪诞.清苦多舛、坎坷的人生经历成就了绝顶惊人的绘画艺术."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这句话既可以看作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绘画乃是一种用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面对灾难     
颜敏 《天风》2003,(8):12-13
思考灾难这一事实,我们不得不说,从某种角度来看,灾难有时好像神手中的道具,因此,追问为什么用此道具而不是彼道具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神愿意使用这个道具。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0.
从主体行动出发去理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是马克思从其青年时代直到晚年都一直持有的理论原则。但要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研究,却不能直接以主体行动作为对象,而是只能以作为主体行动之结果的客观结构为对象。这便要求有一个从主体行动的逻辑向客观结构的逻辑的过渡或转换,如此方能够合理地建构起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体系。而《资本论》"商品和货币"篇,特别是其中的"价值形式"分析,便是马克思精心构造起来的这一过渡环节或"转换枢纽"。遗憾的是,以往人们对于《资本论》中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往往忽视或误读了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写文章或说话,一般总要一是一,二是二,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好。要做到这一点,精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们运用语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那么精确的,有时还要讲究语义模糊。所谓“语义模糊”,指的是某些词语的语义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例如“将来”这一时间名词就具有模糊性质,时间伸缩性很大,究竟指多长时间?十分模糊。在语言运用中,模糊语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具有多种修辞功能。人们往往用模糊语义来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从而产生凝炼、生动的语言魅力。例如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探讨艺术形式的本体性及其实践渊源。形式在艺术中不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外壳或框架,而就是内容的组织方式,是内在于艺术结构之中的"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艺术来说具有本体性。艺术中的这种具有本体性的形式体现为艺术中特殊的表现符号,这种符号是一种生命符号,充满生命有机体的象征性和暗示性。艺术形式的本体性来源于它作为艺术符号所负载的人类实践操作活动中所把握到的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形式结构和形式力量。  相似文献   

14.
侯昀 《美与时代》2004,(6):42-44
绘画艺术对色彩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但有的时候也需要模糊.准确与模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色彩表达的准确性,不等于数学概念上的绝对准确,有时恰恰相反,它要借助模糊思维、模糊概念才能达到表达准确含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明 《美与时代》2005,(6):20-23
"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其实质也就是"中国画的艺术形态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进入当代信息社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国画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的阐释不能仅仅局限在中国古老的传统的审美语汇中了,而应比较、总结,创造出一种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符合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语汇系统.这样一套语汇系统应具有超越文化类型的特征,但它又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今中外的不同文化模式、哲学思维方式、审美理念、艺术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论证结构由主张与理由组成,"对理由的确认"及"如何从理由到主张"为论证结构的规则,这是本文关于广义逻辑的观念。由此出发,庄子提出的"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论证类型亦属此学科的内容,其中"寓言"论式与譬喻论证、"重言"论式与引用论证、"卮言"论式与事实论证有相通之处。此三种论式凸显出先秦逻辑的"正名"与"用名"功能,而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讨论的词项理论。《庄子》中的多篇内容都应用这些论式来论证其思想。  相似文献   

17.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怀梆因流传于古怀庆府地区而谓之,作为成熟的戏曲种类,其于"唱、念、做.打"四功层面有着较深的艺术积累.其中唱腔是怀梆主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其艺术特色的核心部分,怀梆之所以是此而非彼,皆赖此功.优美且具浓郁地域特色的唱腔,丰富了地域民众的精神家园,构筑着地域的标志性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它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文人都曾为七夕竞相"折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诗佳词,我们不妨驻足回首,温习下七夕的来龙去脉和它浪漫的文化内涵。起初,七夕和星星有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现存文献中关  相似文献   

20.
王齐 《哲学动态》2007,1(8):49-52
解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常会遭遇到一种尴尬:刚刚觉得可以对他的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的时候,一下笔就觉得不尽其然,有时甚至觉得蛮不是那么回事儿。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克尔凯郭尔作品的复调式结构及其所带来的意义的多重性,也许最能说明这种阅读困境的就是对克尔凯郭尔的成名之作E ither/Or的解读。在此我甚至无法下决心为该书的标题寻找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汉语译名,我无法在常见的译名“非此即彼”和“或此或彼”之间做出选择。E ither/Or发表于1843年,它是一部与传统的哲学著作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内容庞杂而费解。克尔凯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