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期里,大多数国有企业基本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开始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经济实体。春兰集团就是在这个转型时期发展起来的企业,它的成长和壮大与整个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分不开,它是社会转型期企业发展的成功者。一、春兰集团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是在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般的理解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或是过渡的时期,起点是从原来的计划手段作为配置经济…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一个产生巨大历史变革的时期。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目前 ,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处在重大历史性变迁的过程之中。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变 ;二是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前一种转变 ,学术界称之为社会转型 ,后一种转变称之为体制转轨。这两种转变交织在一起 ,又是在这样一个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里进行 ,呈现了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经济现象 ,引起了国内国外的许多议论。但是 ,无论是 2 0年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 ,还是这 2 0年来中国社会产…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与法律地方保护主义的生成——一种法社会学探析夏锦文程德文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转型在经济领域内表现为以中央高度集权和行政干预为核心的产品型计划经济体制向依靠价值规律作用由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类型转换;而从传统型...  相似文献   

5.
关注现代公共卫生的政策框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3年肆虐中华大地的"非典"疫情,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社会影响是,人们重新"发现"和"回归"似乎已经久违的公共卫生,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迫切需要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占据战略地位:公共卫生既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议程中最优先的议题,又首次真正形成"公共卫生"议题.更重要的是,SARS疫情迫使人们反思传统公共卫生政策框架与医疗卫生制度的整体安排,重新思考政府在社会协调发展与公共卫生领域扮演角色、发挥作用,政府与市场机制关系,直接刺激推动传统公共卫生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向现代公共卫生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转变,这种转变既成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社会政策框架建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和公共管理的最佳社会契机,意义重大非凡.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正像一些学者指出的,自进入近代历史以来,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勃勃生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当今中国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实践是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广泛的社会变革。这里用“社会转型”这个概念能恰当地反映和概括这场变革的内涵及特征。从社会学意义上分析,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社会转型时期,新旧…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2):93-101
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对2157名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从初中到高中,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男生在计划制定上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沟通、支持寻求上显著低于女生;班干部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显著高于非班干部;(2)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分为建设型、一般型和不良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9%、42.8%、34.4%,建设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一般型和不良型;(3)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状况显著相关,其对积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各维度中,问题趋近和问题回避的预测作用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桑标  陆洋 《心理科学》2006,29(5):1053-1057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任务相结合的方法,对59名高一学生进行一个月的跟踪调查,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旨在探寻高一学生在应对灵活性方面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同时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两方面探讨影响高一学生应对灵活性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聚类分析得到高一学生应对灵活性的四种类型:应对灵活型,积极不灵活型,消极不灵活型和积极不一致型;(2)应对灵活型和积极不灵活型被试的控制感显著高于消极不灵活型和积极不一致型;策略选择方面,积极不灵活型、积极不一致型倾向于使用问题焦点应对,应对灵活型、消极不灵活型倾向于使用情绪焦点应对;(3)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应对灵活性类型产生预测作用,应对灵活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学生。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高中学生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忠民 《学海》2003,3(3):98-10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亦即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而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又分为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状 :现代经济的成长呈现出一种缓慢而畸形化的状况 ;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 ;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在建国后的 3 0年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 ,呈现出一种不规则 :经济不规则地高速推进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开放的低限度进行 ,而且摇摆度过大 ;社会分化的停滞甚至倒退 ;世俗化进程的停滞。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总体而言进入了一个正常、快速和健康的推进时期  相似文献   

11.
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3月 2 3日 ,上海市哲学学会、华东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上海市首届“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学术研讨会。近 30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一、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标志 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最大 ,观点也最多。第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是市民社会的兴起。中西方的市民社会有明显不同 :西方完全由民间兴起 ,具有自发性 ;中国的市民社会则是官方性与民间性、分离性与结合性并存。第二种观点认为 ,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是旧体制、旧机制、旧制度已经解体 ,但其影响仍旧存在 ,拥有这些旧东西的优势的群体会…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文化建设,对于保证我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兴旺发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充分认识领导文化的重要社会功能,深刻揭示现代领导文化的核心内容,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领导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地域歧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域歧视自古有之。现在,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型期,地域歧视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这种趋势的发展和我们国家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很不协调。地域歧视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反地域歧视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要建立和谐社会必须消除地域歧视。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地域歧视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消除地域歧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丽娟  田瑞清 《心理科学》2002,25(2):144-147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结构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阶级、阶层研究的一般理论问题 1、阶层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意见:(1) 阶层是对阶级内部结构的进一步划分;(2) 阶层是对游离于阶级之外的一些社会集团的描述;(3) 以上两方面的综合;(4) 阶层是对处于社会结构纵向序列中具有某方面相同性质的人群的统称;(5) 阶层是比阶级更全面地对社会成员所作的综合性分析,是几个比较接近的、在整个社会地位序列上层次相当的、流动比较容易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河长制”:制度形态与创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宝 《学海》2015,(4):141-147
基于人类社会治理模式演进的历史视野,从"权制"到"法制"再到"德制"的制度形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超越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目前由我国地方政府首创并正在全国多地陆续加以推广的"河长制"应当既不属于典型的权力制度,也不属于典型的法律制度或典型的道德制度,但它又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三种典型制度形态的某些特征。从目前"河长制"存在的特殊制度形态实际出发,"河长制"的进一步创新趋向应定位为有序消解它的权力制度特征,适度追求它的法律制度构建以及逐步强化它的道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主导性的角色,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政府职能的设定、政府规模的大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选择都取决于政府的角色定位。要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就必须在新的政治伦理语境下对政府角色进行重新审视。社会治理意味着政府在四个方面角色的转变:从干预型政府向引导型政府的转变、从无限型政府向适度型政府的转变、从领导型政府向参与型政府的转变以及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了有关生活方式问题的讨论,讨论中提出了一些亟待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就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粗浅述评,以期引起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一、生活方式的科学归属问题生活方式究竟是哪一门社会科学的对象和范围,这是讨论中首先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见有三:(1)是社会学的对象;(2)是横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等之边缘的新的一门边缘科学的对象;(3)是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事实上,社会生活方式是一个广泛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本学科的视角出发展开研  相似文献   

19.
制度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伦理这一概念 ,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风险”问题 (也就是各种欺诈、违约、损人利己现象 )的日益严重而提出的。学者们以期通过制度伦理的研究 ,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人们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莫衷一是。本文就目前所讨论的问题作一梳理并进行简单的评述。一、制度伦理研究现状首先 ,关于制度伦理问题在我国兴起的原因。学者们认为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面临着危机 ,根源就在社会转型、制度变迁的社会背景之中。具体表现在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两个转变上 :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信用危机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体制转轨导致社会秩序失范;社会转型导致道德困惑;信用法规不健全,缺少法治观念.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道德观教育为切入点,构建信用体系的思想基础;建立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信用行为应是一种"制度安排".同时,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