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艾林森(Robert Allinson)在《〈庄子〉的精神转化》①中认为隐喻具有内在的认知内容.这一观点是以隐喻不能被充分解释为基础的:"如果一个隐喻能被完全解释为散文,那么我们能够从概念上理解它.但实际上隐喻不能被完全解释成散文.  相似文献   

2.
论H.吕采列尔的美学和艺术学观点吕采列尔(生于1902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国外都享有盛名。他是波恩大学艺术史教授,写过许多艺术学著作,如《艺术通史》(1959)、《艺术与人》(1962)、《论幽默》(1966)、《艺术之路》(1967)、《艺术、文学、音乐——时代和创作》(1975)和《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1975)等。他的主要著作《艺术经验与艺术科学》是一部长达一千五百页的三卷巨著,解释艺术和艺术批评方法论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并附有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说明某种方法论的文章,以增强该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之环的思想,在他的整个学说中具有出发点和方法论的性质。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评价和借鉴他的学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这些思想做点评介,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一(一)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皮亚杰认为:“从古希腊时代的数学一直到十八世纪末的实验心理学,所有科学都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过程。”(《心理学与认识论》第5章:“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企鹅出版社1972年英文版。以下引文凡不注明出处者,均出于此)他认为,正是哲学  相似文献   

4.
“系统论”作为一门精确化的新兴横断学科,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fy)在20世纪上半叶创始的。但是,科学思想史上任何大的成果,都会有一个发生、发展、开花、结果的过程。系统论的历史更是渊远流长:古代,德谟克利特的《宇宙大系统》;近代,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拉普拉斯的《宇宙系统论》(也译为《宇宙体系论》)……都明确地表达了系统思想。贝塔朗菲在论述“系统论的历史”时,也认为系统思想有“漫长的历史”。他本人明确提出,“马克思与  相似文献   

5.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6.
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朱熹通过重新解释《四书》 ,不仅成功地阐发了新的本体论、心性论哲学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南宋理宗以后六百年里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而他所创立的《四书》解释方法论 ,既是他解释《四书》的方法论 ,又是他研究儒学的方法论 ,而且还是他认识世界、穷究“天地之理”的方法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一、《四书》解释方法论的系统性 ;二、以逐层推捱为关键的语言解释 ;三、以唤醒体验为契机的心理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约翰福音》的序言中,“道”(λóγοζ)一词被用来指称耶稣.关于此词的选用意图和背景,学者们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希腊文化对“道”一词的选用有直接影响,还有一种认为犹太教背景才是理解其意义的关键,另外一些人则把希腊化犹太教视作是影响《约翰福音》的最主要因素.在考察上述三种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犹太教哲学家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对“道”的论述,指出其对“道”的理解对于解释《约翰福音》序言十分重要,作为《约翰福音》序言中“道”的一个可能的选词来源,斐洛的“道”或许是一座连通《约翰福音》序言当中希腊和犹太背景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周展安 《哲学动态》2022,(10):41-45+127
<正>陈少明提出的“做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方法论自觉。(参见陈少明,2015年:《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这种方法论的自觉在他多年的研究中是一贯的。以前在近现代思想史领域中,他就写了《思想史与思想》《思想史解释:逻辑与逻辑之外》《作为知识形态的思想史》等文章,其中指出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解释传统和丰富的思想解释成果,但缺乏自觉的方法论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董仲舒感应时代课题,重新解释《春秋》,成功地建立起新的儒学理论体系,与他能创立新的解释方法论有直接关系。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一、名号论—探索名号以解释词语;二、辞指论—剖析辞指以解释表达式;三、事例论—通释事例以进行心理解释。三者相互贯通、相互发明,构成了董仲舒《春秋》解释的基本模式;而与毛亨《诗诂训传》创立的“诂一训一传”解释模式原理相通,特色各异,互相竞争,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这个词,看来好象有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它常常意味着,对过去的解释和评价,要防止脱离历史时代的做法。在这个意思上,历史主义是指,理解过去的事情要使用能使当时与这些事情密切相关的人们所能明白的术语。此外,人们时常以历史主义意指:怀疑和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即标准或价值观能够超然于相信它们的人们而存在。怀疑的历史主义常被认为是一种很坏和腐败的学说。如:胡塞尔痛斥它是对哲学思想的否定(见《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1年);并且在《自然权利和历史》(1950年)一书中(这本书在美国保守主义者中间仍有奇异的影响),L.斯特劳斯诅咒它是攻击“自然权利”的古典观念。他称怀疑的历史主义为  相似文献   

11.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12.
序言马赫是一位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科学家。作为物理学家,他在音响学和光学领域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马赫数”象征着他的功绩。但是他不是一个仅仅以实验研究和数理分析为满足的人,他还展开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融合的科学论。马赫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自然科学家,而不是哲学家。他说:“不存在马赫哲学,至多不过存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心理学。这两者和所有科学理论一样,它们是哲学的、不完全的尝试。对于在这之外渗进外在的附加物而编造出来的哲学,我概不负责”(马赫《认识和谬误》序文原注2)。在《力学史》的序言中他则说:“在我的著作里,大家可以  相似文献   

13.
外刊学论     
克莱因:“《道德经》中‘德’的两种解释”(Cline,E.M.,“Two Interpretation ofDE in the DAODEJING”,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Vol.31,No.2,June 2004) 对《道德经》中的“德”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安乐哲等人认为,“德”相对于普遍性的道是一种特殊性,是事物的生成或者呈现。而P.J.伊冯侯(P.J.Ivanhoe)认为,“德”是美德,与儒家的德的概念关系密切。这两种解释我们分别称为特殊论与美德论。 两种解释都涉及道家在说明“德”的时候使用的两个隐喻。第一个隐喻是关于新生婴  相似文献   

14.
王强、辛国芳在《“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见《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6期 )中对笔者提出的“模型论”与“原型论”是中西医学的本质区别的观点表示反对 ,其表层原因是王强等先生对笔者“模型”与“原型”说的曲解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彼此观点的迥然对立。他在《中国医药学报》上与笔者已有几次交锋 ,论争的焦点就在于以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评判中医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王强以“科学”(实际上是现代自然科学 )的标准评判中医学 ,认为中医学有“科学成分” ,也有“不科学成分” ,因而主张“剥离” ,主张…  相似文献   

15.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群 《哲学动态》2001,(2):42-45
自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诠释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哲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然而 ,从传统的诠释学到哲学诠释学 ,恰恰是从作为方法论的研究到作为本体论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那么 ,哲学诠释学是如何对待方法论问题的 ?这里我将结合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有关论争 ,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要知道伽达默尔对待方法论的态度 ,我们可看看他的哲学诠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在该书的第二版《序言》中说 :“像古老的诠学那样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 ,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想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甚或指导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  相似文献   

17.
黄俊杰 《现代哲学》2006,2(5):54-61
该文分析十七世纪蕅益智旭(1599-1677)对《论语》的思想世界的解释。该文首先指出,智旭以无限生命、死生一致的观点作为核心,重构孔门的生死观,再以心学之立场重新解释孔子思想中的“学”、“道”与“天命”三个重要概念。智旭将“学”解释为“心”之觉醒,将“道”理解为“空生大觉”之道,将“知天命”解释为对“不生不灭之理”与“虚妄生灭之原”的通透。凡此种种新诠,在东亚《论语》诠释史上,均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展现王阳明以后以“心”学解释经典的“自由的”学风,另一方面则显示明末三教合一之思想趋向。  相似文献   

18.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19.
Ю.К.普列特尼科夫是苏联哲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迫切问题研究室主任。1982年,本刊发表了他的文章《进一步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全面阐述了以他为首的所谓“活动论”派关于构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该文在苏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他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过程理论》一书(三卷集)就是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写成的,该书被认为是一部在构筑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方面的开创性著作,该书即将在我国翻译出版。此次本刊编辑利用赴苏学习之机,走访了普列特尼科夫教授,请他就有关问题做了回答。下面即是此次谈话的译文。(根据谈话录音整理并经普列特尼科夫教授审阅)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