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中国儒者推崇孔子的传统也随之传入日本。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却与其他的儒家学者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孔子观。由于徂徕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所以不能凭借私意来判断孔子是否为圣人,只好随众一起姑且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所以徂徕认为孔子是"传礼者"或传道者。而徂徕认为自己同孔子一样也是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即当时的日本,所以徂徕也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加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同孔子十分相似,所以徂徕也以日本的孔子自居,即将孔子作为自己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伊斯兰神秘主义里的卧里、完人和伊玛目三个术语进行探析。卧里思想认为真主拣选一部分人作为先知内隐知识的继承者来传道并守护世界。完人思想从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认为人的先天存在是完人(穆罕默德实在)、后天存在是完人(小宇宙)以及人类中精神性精英——先知和卧里是完人。什叶派伊玛目思想认为圣裔伊玛目是先知内隐知识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3.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节日之一,阿拉伯语称之为"艾迪·米俩迪·奈宾仪"。"艾迪"意为节日,"米俩迪"意为诞生,"奈宾仪"意为圣人。圣纪节是为纪念伊斯兰教历纪元前51年(571年)3月12日圣人穆罕默德诞生而设的节日。在穆斯林眼中,在圣纪这天恭诵《古兰经》,探望清廉的宗教人士和族中的长者,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成为圣人,不是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经历了两三百年之久,这就是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的那段时间。孔子不是到了汉代才被公认为圣人。促使孔子成为圣人的,完全是民间的力量,官方的力量并没有起作用。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等对此当然起了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的圣人,而不只是帝王的圣人,不只是所谓"统治阶级"的圣人。圣人与神不同,故尊孔子为圣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他的迷信。  相似文献   

5.
庄文中,孔子是方内之人,不同于道家之方外之人,外内不相及,崇方外而贬方内。郭象注文中,孔子是"游外以冥内"的圣人:一是孔子以无心无意无情的山林之心,行仁义礼法等世俗之事,即"无心以顺有";二是孔子既能游于山林又能游于世俗,是无待之人。郭象以"寄言出意"的理论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庄文之言辞是寄言,寄言之义即庄文之义;出意,是庄子述作之大意,即庄子之意。寄言与出意之间有"间距",这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的障碍,但也有利于解释者发挥其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此即郭象所谓"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春秋》,三传为之诠解,传以经言大义,后人理解"微言大义",或以孔子口传密授,仅公羊得之;或藉"义例"褒贬言之。清人刘逢禄认为,阐释圣人微言大义,必须兼有师法传承与义例褒贬,方能彰明圣人著述思想。清代发扬今文经学,尤推何休,义例之学同时得到重视。论文认为除了经学内在的汉学溯源,清代对"例"的研究,有一部分影响来自清代对"律例"的不断修纂,深化了经学家对"经例"的重视与诠释,同时将汉代藉经义以决狱的做法重新发扬,刘逢禄即具代表性人物。  相似文献   

7.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在我国明清时代涌现出来的伊斯兰教思想家中,是一位深受广大穆斯林敬仰,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的著名回族学者。他撰写了以《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为代表作的数百卷汉文译著外。  相似文献   

8.
正"圣纪"是穆斯林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辰和归真的传统宗教仪式活动。先知穆罕默德诞生于伊斯兰教历纪元前五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571年4月12日),归真于伊斯兰教历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6月8日)。所以,"圣纪"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二是缅怀先知穆罕默德的归真。"圣纪"在中国穆斯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地区都有举行"圣纪"活动的传统。本文以临夏市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伊斯兰文化中有丰富而深厚的“崇俭戒奢”传统。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文献中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记载,从心性、礼俗、人格等多层面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崇俭戒奢”思想。明清穆斯林学者将“崇俭戒奢”视为穆斯林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穆斯林礼俗生活的重要原则,更是穆斯林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正"以儒诠经"指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亦称"用儒释教"。明清时,中国还没有《古兰经》汉译本,加之当时我国穆斯林已普遍使用汉语,一些地区的穆斯林群众已经不懂《古兰经》的文义,伊斯兰教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衰退现象。加之明清封建统治阶级中有的人认为伊斯兰教"不敬天地,不祈神祉,不奉正朔,不依节序,另定宗主,自岁为年",有对其禁绝之意,一些民众  相似文献   

11.
《孟子·滕文公上》"有若似圣人"的记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有若似孔子"之说的初源。历代关于有若之"似"的具体阐释,大致可归纳为"状似"、"貌似"、"言似"和"道似"等四种意见。相对于胶柱、拘泥于外在体貌特征的牵强附会的"状似"、"貌似"二说,有着经典文献依据的"言似"说显然要更为客观、合理,因而也更加可信。不过,在有若与孔子"言似"的表象背后,更根本的还在于彼此思想的相似亦即"道似"。因此,关于"有若似孔子",最可取的解释应是有若"道似"孔子。  相似文献   

12.
"修身"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学海》2007,(6):74-76
"修身"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以墨子、孔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人的论说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也就是说,那些"圣人"们,他们的行为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不过是"洁其身",不使自己的本性蒙上世俗功利的尘污.  相似文献   

13.
对圣人问题的探讨是揭开荻生徂徕思想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徂徕的文本梳理与义理剖析,阐明其笔下的圣人区别于我们通常对于圣人的理解。徂徕所定义的圣人是不可得而知、不以其德论之的参与礼乐刑政制作的先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处在圣人这一群体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孔子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明确徂徕是如何肯定孔子作为区别于先王之圣人的特殊"圣人"定位的。最后,从圣人聪明睿智之德受诸于天以及"四民"皆"役人"的角度,分析徂徕否定后人成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揭示了徂徕认为圣人不可学而至的原因及其理由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孔子作为思想家,他与耶酥、释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自许拥有a。thority(权力),因而他的思想言谈就不是教条,而是探索。尽管在当时就有弟子子贡等抬举他为圣人,但他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学”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下引只注篇名)这种态度无疑给我们理解孔子指出了一个方向:理解他而不是顶礼、崇拜,也不是歪曲、利用。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对孔子进行历史的还原。历史还原的第一步,就是把加在孔子头上的“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之类的帽子摘掉,把两千多年来由尊孔与反孔吵吵嚷嚷…  相似文献   

15.
普慈特慈的真主在《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 (4: 59) 这段天经说明作为一位穆斯林,首先要诚信真主是独一的,是造化和管理世界万物的主宰,除真主外没有任何所崇拜的,要顺从和执行真主在《古兰经》中所指示的一切;第二要服从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圣人。告知穆罕默德圣人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一千多年了,但他所传播的伊斯兰事业,现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兴旺发展,大放光彩。伊斯兰历尽千年而不衰,其强大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古兰经》与“圣训”。 (一 )尊重知识,重视教育,奖励求学, …  相似文献   

16.
在穆罕默德圣人归真后的伊斯兰教发展初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由谁来继承他的事业出任哈里发,肩负起领导新生的穆斯林政权的历史重任。“哈里发”为阿拉伯语Khalifah的音译,意为“继任者”、  相似文献   

17.
<正>邻居享受的权利仅次于穆斯林兄弟享受的权利,穆斯林应当给穷邻居赠送食品和富余之物。这是因为,先知穆罕默德说:"邻居分三种:享有一份权利的邻居,享有两份权利的邻居,享有三份权利的邻居。"享有三份权利的邻居是穆斯林邻居且有亲族关系——享有邻居权利、伊斯兰教权利、亲族权利;享有二份权利的邻居是穆斯林邻居——享有邻居权利、伊斯兰教权利;享有一份权利的邻居是多神教徒邻居。请看,先知穆罕默德仅从邻居角度,如何界定了多神教徒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研究者依据《论语》,大体同意"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但二者孰轻孰重?它们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当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答案却见仁见智。众所周知,"仁"和"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大致有三种意见:其一,认为孔子思想中以仁为主,礼只是仁的外在表达。其二,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礼,仁附庸于礼。其三,认为孔子思想里,仁与礼同等重要,并无主次之分。因此,对孔子思想中"仁"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周易》经文"乐其辞"的解读方式,马王堆帛书《易传》就言语问题阐明了如下观点:其一,君子的言与行是招致吉凶的关键,亦是君子与其臣属、民众乃至天地相沟通的重要途径,作为君子,必须谨言慎行;其二,从性质上来看,言有小人之言、君子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区别,圣人之言即为《周易》卦爻辞所承载的"古之遗言",亦即古代先王、尤其是周文王的仁德之教;其三,君子出言的原则和方法有多种,如"言当其时"、"易其心而后呼(语)"、使用"同心之言"等,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君子的德行。借助于对言语问题的阐发,帛书《易传》向我们展示了孔子言语思想背后广阔的道德境域,此正与六篇文本"观其德义"的思想主旨相契合,也是先秦儒家言语问题的根本归结点。  相似文献   

20.
梁涛 《孔子研究》2021,(4):72-83
郭店简《成之闻之》"圣人之性"章长期没有得到正确释读,影响到竹简的编连和文意的理解.本文在对竹简重新释读和编连的基础上,指出《成之闻之》一是提出"天降大常",从天命的角度对孔子的仁尤其是忠恕做了形而上的论证;二是探讨了"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认为圣人与常人之性本来没有差别,其差别在于不同的选择,是在后天形成的,但差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