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道德认识论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廖小平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是道德认识论,由此决定了它所应具备的、与西方自然认识论不同的主体条件和运思方式。关于道德认识主体所应具备的认识条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基本的共识,就是主体必须静心、虚心、无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别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展开批评,逐步形成了关于现实性的思想。"感性对象性"原则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奠定了唯物史观存在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通过特定主体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才能得到确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就是感性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的自我生成过程以及自我发展趋势。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就在于实现共产主义以及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消灭阶级本身。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4.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哲学是从自我的本原行动出发的,主体的绝对能动性是知识学用以说明一切知识的依据,由此确立的最高原则是人的自由原则。然而,费希特对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在道德实践领域)的高扬是从"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片面地出发的。在这一时期费希特的思想中,一切存在、客体都不过是意识的对象而由人的认识能力加以规定。费希特哲学思想的致命弱点也恰恰就在于此。在"无神论事件"及外界的批评下,费希特开始反思知识学的基础或本原,进一步探寻自我或本原行动的实在性的根据。这就导致了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这在当时对德国哲学及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方以智在"吾"的追问中寻找哲学主体的原点,以天地交之ㄨ、二ㄨ交之爻为基础,由因声起义的音韵学内在关联,从悟与觉(密冒)、孝与效(显冒)、学与教(统冒)三方面诠释主体、展开主体;进而以"藏悟于学"纠正阳明后学左派的荡肆流弊,由此呈现出哲学主体蕴涵的丰富内容以及方以智对于阳明学发展出路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动态地认识事物,注重相关事物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因素复杂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权变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随着现代科学地发展,事物的"整体性"、"不确定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权变理论与方法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充实了权变方法论的内容.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其整体、宏观、动态的辨证思维特点,成为临证权变的重要基础."权变"是相对于人们的既有经验和思维定势而言,是对临床诊疗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语词之一,也是重要的思想与哲学的概念和观念之一。《周易》哲学中的"穷变通久"观念,庄子哲学中的"道通为一"的观念,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对"通"所作出的智慧性的哲学思考。就学术史而言,章学诚《释通》一文则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通"的观念,以及"通"与"专"的辩证关系。本文则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性"的哲学思考,希望能以"通"为核心观念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通"论。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梳理"与"重建"是其重要的致思理路。作为民族哲学的儒学应积极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引发的调整与挑战,构建出新的辩证吸收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哲学,并从儒家立场对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给予解答。《仁学本体论》以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为核心,从"仁本体"的角度历史性地吸收了儒家哲学的优秀内容,从新的视角创造性地理清了中华民族哲学传统与文化积淀的脉络;同时,在"中国文化主体"的前提下,再定义了"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价值,提出"仁统四德"、"以仁为体,以和为用"等哲学观点,尝试解决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面对现代世界的价值之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是书引发的"中国哲学再建构"问题,必将是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10.
"食气"是中国古人由来久远的呼吸操练活动.由此活动衍生出道家著名的"养生"主题,这构成了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基础."养生"主题不但一直影响道家思想的发展进程和面貌,并且,又最终成为道教内修方术的思想资源,从而实现"道家"与"道教"的思想"对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辉煌绩效,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坚持、自觉运用与切实践履。把人民至上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用"以人民为中心"书写对历史主体的实践自觉;以创新为魂激发治国理政的澎湃动力,在自我革命中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用不忘初心守护治国理政的精神家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贡献中国方案传递治国理政的天下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世界和谐繁荣进步。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知行合一,既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远境界,又为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研究马西安·托瓦的某些哲学立场,以表明哲学活动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动态的主动意识。在马西安·托瓦看来,自由是重新发现自我的结果它使主体能意识到自己的"在世"。揭示自身的本质确有必要,甚至是必需的。其效应在于对自身本质的质疑,自我像客观自我和自由意识一样,从自身的分裂中获得再生。由此才能实现自我与其自身之间的和解,一个新主体才能产生。作为自由和自主的实体,这个新主体有能力实现自我担当并掌握自身命运。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及言说语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的走向问题,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问题,而是与哲学从业者的自身问题意识相关联的问题.如何真切地把握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及言说语式,不仅为哲学的反省提供一个切近的维度,更重要的是如此的反省自身就已经是中国哲学的现代生成.今天我们由此来反思中国现代哲学,就旨在以一种切题的方式来规范现代中国哲学的生成,以避免中国哲学在问题的混乱和言说语式的错置中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14.
《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聿 《现代哲学》2004,(1):1-8,18
本文以《哲学通论》对哲学的追问为线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的重新理解,以及由此实现的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和哲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之学,而与此关联的中国古典美学则体现为一种生命美学形态。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中国哲学对性情相融、身心互涉、流贯一体的有机整体之理想生命主体的看法,实蕴含着感性、情感与自由的美学维度;其二,中国哲学的天道观视宇宙万物为一种有机生命的存在,打开了生命自得之场的生生之美;其三,中国哲学心物一体的理想性主客关系,使得人与外物的活动过程呈现出与世界一体化的交融遇合之美;其四,中国哲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安顿生命的天地境界,亦是一种"显现真实"的大美之境。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之人、审美之物、审美过程、审美之境等方面的理解都贯彻了一种生命精神,它是理想生命存在形态的当下"演示"。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的升温,出现了"国学热"和"复兴儒学"的诉求,并引起了广泛讨论,由此,也带动中国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思想涌动的时期。分析近十年中国哲学研究,可以感触到中国哲学不太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一股强劲的潜流。具体说来,情感观念研究、制度与政治哲  相似文献   

17.
把握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意识不发达"一类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知论具体特点的探究。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与传统哲学的倾向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哲学重"道",相应地,传统知论也以求知"道"为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使得中国传统知论在主体认识能力承诺、认识路径选择以及真知确证原则的认定方面,呈现出与西方认识论不同的特点:一、对人的认识能力有更为乐观的承诺;二、开辟了由"德"而"道"的认识路径;三、形成了"广一贯"的确证原则。  相似文献   

18.
汉语哲学是中国哲学追求本真自我的一个面向,其工作是基于哲学与语言的文化通约性、语言的世界观内涵与哲学功能,通过"让哲学说汉语",来建构中国哲学"自己讲自己"的哲学范型。汉语哲学登场的方位、景观与状貌需要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进来辨识。哲学话语构造和语言哲学分析是对汉语哲学展开研究的两种基本进路。汉语哲学有望为中国当代哲学创建树立一个良好典范。为此,它还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20.
当今物质生活条件良好、医疗水平提升,慢性病却出现"井喷",医学陷入了日趋严重的"困惑"及"悖论"。"健康中国"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新的生命观/生活观。分析了当前医学哲学尴尬之因,提出医学哲学至少应向前适度移至生命哲学/生命观,向后延伸到生活哲学/生活观。生命哲学是医学哲学的前提及基础:只有关注生命本体认知及其意义等价值问题,才能展开关于医学相关难题的深入探讨与思考;而生活哲学作为医学哲学的自然延伸及后续,可助诸多健康及临床难题找到突破口或抓手,加以实施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