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弘传世界各地。其在中国传承之派别大致有三,即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三传佛教虽同系佛陀正法,然其教理、典籍、仪式(仪轨)等殊异甚大。佛教从教义上可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和藏传为大乘,南传为小乘,故我们从大小乘之别上可观出小乘之殊异性。而佛教从传承方式上又可分为显乘和密乘,南传和汉传属于显乘,而藏传独属于密乘,故我们从显密乘之别上可观藏传佛教之殊异性。汉传佛教则是大乘显宗,其同南传皆为显乘,异于南传之小乘;其同藏传皆为大乘,异于藏传之密乘。  相似文献   

2.
印度密宗怛特罗对于藏传佛教有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印度密宗的一些类型和宗派,并阐述这些怛特罗同印度佛教以及藏传佛教的关系,主张藏传佛教密宗除了全盘吸收印度佛教金刚乘密教以外,还对于非佛教的印度教密宗以及瑜伽实践亦有学习。藏传佛教是为融合多种宗教思想体系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对民国时期的密宗热潮进行抉择,并着力于汉藏显密佛教的融通。在戒律与判教方面,他批评日本密宗,赞扬重视戒律与次第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针对藏传佛教的缺陷,太虚强调树立人间佛教大旗的重要性。他从教理、行持、果证等方面说明显密佛教圆融不二,提倡汉藏佛教互相修学,坚持汉传佛教立足自身以求振兴。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5.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汉传佛教界内部,仍有一些人对藏传佛教持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藏传佛教(很多人俗称之为“喇嘛教”)就是密宗,而密宗,不是神秘莫测,就是异端邪说。因为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再加上接触到非正规途径的宣传,不少人对藏传佛教的正统性抱有怀疑态度。这些错误认识和怀疑态度,也导致了在对待藏传佛教,包括汉族人学习藏传佛教及汉族地区藏传佛教道场的一些问题上,出现偏颇和排斥。为了说明事实,端正对藏传佛教的态度,以利于今后汉、藏佛教与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并在更远的前景中,顺应世界佛教不同语系各教派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潮流,本文拟从佛教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7.
说起格鲁、萨迪、噶举、宁玛等藏传佛教的派别,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些由藏传佛教当中分支出来的教派之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甚至矛盾。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有·必要加以解释和纠正的。藏传佛教分为密之前译派和密宗后译派两大派系,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旧译派和新译派。那么什么是旧译派和新译派?藏传佛教的众多教派有哪些是属于旧译派,又有哪些是属于新译派呢?简单说吧,七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由印度请来译师始至十世纪末之间.历代所译密宗教法的推崇者即旧译派;而奉行由佛教后宏期仁钦桑布译师以后所译密乘经典的佛教徒即新…  相似文献   

8.
在藏传佛教史上 ,一些学者把如来藏佛性论称为“他空见” ,般若中观义叫作“自空见”。本文所论即是“自空见”。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的义理在其发展的晚期异说竞至 ,论难蜂起 ,发生了很大分化与裂变 :一曰中观应成义 ,佛护、月称之所弘阐 ;一云中观自续宗 ,清辨为其大师 ;一言自续宗内之经部行中观自续与瑜伽行中观自续 ,其开先河者是号称“东方自立量派三大家”的智藏、寂护、莲花戒。现需要搞清的是 :首先 ,印度佛教中观宗晚期的分宗立派过程是如何推进的 ?其次 ,是谁将印度大乘中观宗的这个嬗变过程梳理、诠释、整合、命名得如此法数分列…  相似文献   

9.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10.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11.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12.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续)问:什么是大乘佛教?答:大乘 Mahayana 和小乘 Hinayana 是佛教的两大宗派。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藏密文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来着眼与把握的西藏佛教密宗体系。 藏族人民在佛教传入之前也就有了伟大的文化创造。藏密文化是西藏本土文化与晚期大乘佛教传统碰撞与融合的产物。西藏之首先接触佛教、应该以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为可靠记录。通过对佛教的吸收、藏族同胞。当然首先是贵族阶层接受了印度文化的精华,派遣宗室子弟到印度留学佛教,依梵文“笈多”字体创制文字,翻译佛经,并请北印度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到藏,建立密教这一西藏特有的文化。但是,汉地对西藏  相似文献   

14.
赵立春 《法音》2021,(1):63-66
地论学派是指南北朝时期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佛教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朝,且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而经久不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  相似文献   

16.
近今密宗热之反思佛日密宗,确切而言应曰密乘,又名“金刚乘”,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兴起于印度的一系大乘佛教。它依诸佛圣众及上师的加持,修直下与佛果境界相应的瑜伽观行而期即身成佛,相对于由多劫修菩萨因行以渐趋佛果的波罗蜜乘(大乘通道)或“因乘”而言,又称“果...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历史上,陀罗尼与真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伴随佛教密宗的兴起,更是在原有的大、小乘中,树立起"真言乘"(Mantrayāna,也叫"金刚乘"--Vajrayāna)的旗帜,以示区别.早期佛教,陀罗尼与真言有较严格的区分,中后期佛教中,陀罗尼与真言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以至于许多人将陀罗尼与真言混用,认为陀罗尼就是真言.本文力图从词源学、文献学等角度探讨二者在佛教教义与实践中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二者在大乘佛教,尤其是佛教密宗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佛教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其主要思想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两个流派。文章研究大乘佛教中金刚乘部分至高无上的坛城之尊金刚萨埵的造像,重点研究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的造型,从度量尺、造型和色彩分别代表的意义来研究金刚萨埵在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略说经忏     
略说经忏释永禄经忏是随着大乘佛教济世度人的教义而出现的,它体现了大乘佛教独到的慈悲精神和宏伟志愿。在大乘佛教传播的地区,如中国的汉传和藏传佛教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等国,都将经忏做为重要的佛事活动。而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上座部佛教国家和我国云南一些...  相似文献   

20.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南传佛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为佛教中重要的两大派系,但是由于时间、地点以及传入方式的不同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教义上讲,汉传佛教为大乘显教,而藏传佛教为显教和密教合而为一的教派。明代瞿昙寺壁画将藏传佛教绘画与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巧妙融合,是汉藏文化交流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对于同时间、同地域的汉、藏两种佛教寺院壁画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