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中,在论及道教在海外的传播时,曾谈到道教在朝鲜的传播情况,但其介绍十分简略。由于历史、地理的因素,道教在朝鲜曾广为传播,产生很大影响。了解道教在朝鲜的传播情况,对于中国道教界及道教史研究,亦不无裨益,故特撰此文,以作介绍。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道教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为迅猛,有关道教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加拿大道教研究学者主要来源于高校,对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教典籍、道教科仪、道教教义以及道教传播等四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加拿大道教研究领域由最初的道教典籍、道教文化研究逐步扩展到道教科仪、道教传播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从最初的历史研究法、文献分析法扩展到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研究人员的学科构成也由过去的历史学、宗教学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4.
8世纪中期,古代日本朝廷派出的遣唐使,回绝了唐玄宗欲派遣道士入日的要求。这是古代日本朝廷拒绝道教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文综合当时日本与唐朝的情况以及其间的关系,从古代日本朝廷的独立外交、天皇的信仰、国家佛教、律令政治的需求等方面探讨了日本朝廷拒绝道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道教的经典文献及教团活动,认为以往学界有关道教核心信仰的认识并不全面,即比较强调修炼者自己获得解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人获得解脱的一面。事实上,"度己"与"度人"(度他)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乃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度人"(度他)不仅是"成仙"信仰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动道教教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是孙亦平教授所撰写的新作。近年来,孙教授将道教研究视野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创造性地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并撰写了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东亚道教的著作《东亚道教研究》,填补了学界"未曾有过整体性东亚研究的空白"。(1)《道教在日本》和《道教在韩国》是孙教授在此基础上对道教在日本列岛与韩国半岛的传播和发展所做的专题  相似文献   

7.
正自民国以来,我国道教研究在学术上比较薄弱,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界的努力,道教学术研究正在走向繁荣,其中孙亦平教授的道教研究尤其值得瞩目。2014年,孙亦平教授出版了大部头著作《东亚道教研究》~((1)),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阐述了它形成演化的历史,并揭示了它丰富的内涵,"开创出东亚道教研究崭新的局面"~((2)),它围绕道教,"以中国为中心,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传播历史为  相似文献   

8.
道教诗歌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其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有些真实度非常高 ,价值非常大。特别是道教诗歌有关道士生平的资料 ,有关道士思想和感情的材料 ,有关道教修炼的材料 ,更值得重视。道教诗歌有些材料具有唯一性 ,尤为珍贵。在搜集和利用道教教诗歌材料时 ,应加强对作者和有关诗的背景材料的了解 ,要善于准确把握诗的意蕴 ,钩微抉隐 ,善于将道教诗歌资料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4,(10):38-39
道教起源于中国,在古代曾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亚洲国家。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华人移居海外的增多,道教传播到了世界上许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一度出现过探索东方哲学和神秘主义的思潮,不仅学术界兴起了道教研究热,而且出现了传播道教信仰的社团。进入新世纪,来中国学道的人逐渐增多。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道教信徒先后成立了道教协会。美国和德国有不少道教修炼团体。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于2007年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  相似文献   

10.
道经中常见"抟颊"一词,意义难解。虽有学者做过解释,但结论不能令人信服。抟颊即"用手按摩脸颊"。道教存思法中,常有"叩齿多少过,以手摩面目多少过"的说法,"以手摩面目"即抟颊。抟颊是早期道教的一种礼拜仪式,体现了道教长生久视的思想。"抟颊"常误作"搏颊",以讹传讹,被误认为是涂炭斋中的一种自虐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17日,第四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张金涛,秘书长王哲一,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嘉宾应邀出席。本次论坛是由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和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联合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及台湾各市县道教团体、知名道教宫观等协办,主题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承同根同源,服务和谐社会",简称"同源、传承、和谐"。  相似文献   

12.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活动中使用的音乐统称为道教音乐,包括斋醮音乐以及道士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用的音乐。斋醮音乐亦称“道场音乐”、“法事音乐”,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故而道教音乐惯以斋醮音乐著称。一、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4.
道教在山西的传播,经过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之后得到迅猛的发展。隋唐王朝对山西道教大力扶持,使山西道教渐呈兴盛之势。宋元明清以来山西道教发展连续不断。山西道教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即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道教人物的众多性、道教场所的普遍性、道教艺术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形成朝鲜道教的科仪、修炼、民间信仰三大流派,在朝鲜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入唐留学的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崔致远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和涉道诗、科仪文书的分析,说明新罗赴唐求学者对道教的研习和兴趣,是道教在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之一.唐代曾一度形成高句丽国人争奉五斗米教的盛况,这是道教在朝鲜社会传播的结果.作者认为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影响,是东亚文化圈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道教神仙不死信仰,反映了中国古人解决死亡问题的终极理想,可把它看作是我们祖先的"科幻"意识。道教神仙不死具有"魔幻""奇幻"的色彩,但其主要成分还是一种古代"科幻",具有所谓"‘原始’科学的一面",故与中国古代科技结为并蒂莲,命运休戚与共。道教那种把信仰与科技结合起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探险精神,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也是不难寻觅踪影的。  相似文献   

17.
道教与妇女     
道教与妇女王宜娥道教,在对待妇女问题上是比较开明的,这与其历史传统及宗旨等诸多因素有密切关系。首先,道教继承了我国原始母系社会中女神崇拜的遗风,形成了道教中有众多的女性神仙,例如西王母、九天玄女、骊山老姆等等。第二,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旅游──道教旅游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道教神仙思想的产生与旅游的关系,“游”在道教中独具的宗教精神象征意义及旅游在道教宗教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分析,指出道教与旅游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道教旅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在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四川西部地区的道教音乐,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而越来越受到道教界和音乐界的重视。近年来,音乐工作者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编辑部,曾对它进行了收集整理。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情况,结合一些零星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记述如下: 一、川西道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道教音乐是随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而产生的,而道教的斋醮仪式大部分又是从巫教的祭祷仪式中吸收形成的。只不过道教早期的斋醮仪式还比较简单、粗糙,据有关材料介绍:“在东汉五斗米道创立时。  相似文献   

20.
江户时代,中国道教修行者澄相公进入日本。他将自己所传承的道教特有的生命哲学、医学理论和修炼技术传授给日本居民大久保道古。大久保道古信受奉行,明确表达自己的道教身份认同。他著书立说、借医行道、授徒传道,开展着自己的信仰活动。此为中国道教医学在日本的实践与传承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