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真教的神仙谱系主要由传统道教神灵和唐宋内丹道神仙谱系构成。在宫观、神像布局上全真教从创立之初即通过以"五祖七真"陪祀三清、老子、玉皇等传统神灵,在节庆活动中通过每年一度、持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真元会"庆典活动等方式,接续传统道教神谱。跨越代际、跨越历史传承的遇异叙述,为全真教从观念史、信仰史角度重塑内丹神仙谱系"小传统"打开了通道。前者有利于增进全真教的教团认同和凝聚力,后者在抬高某宗某系丹道辈分的同时,这一"僭越"之举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真教的宗系分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他既注重弟子在全真教“宗旨”下的统一性的发展,又注重在“个性”指导下弟子差异性的发展。本文从王重阳的师生观和教育弟子的方式、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对我们当今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全真教龙门派起源论考王志忠全真教是由陕西人工结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在山东创立的“新道教”,五十余年后,其弟子邱处机受到成吉思汗的优宠,全真教在蒙古贵族的支持下迅速发展,一度达到了非常鼎盛的局面。到了明代,全真教却相当地沉寂,几不为人所知,与元...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北宋中后期的《青玉案》是宋金元时期重要的词牌之一,因其灵活的调体善于表达婉约、明丽、飘逸和骚雅的词作风格而受到诗词文人的青睐。考据《青玉案》的别称来源,并对其与全真教道士原创词牌《带马行》《谢恩师》《青莲池上客》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可发现全真教道士对《青玉案》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宋末元初全真教“以词传教”的独特方式和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兴教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5.
金代全真教第二代掌教马丹阳的诗词创作是其出家、修持、弘法、济世的文学再现,不仅揭示了全真教由一个修道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教派的内在风神,而且揭示了马丹阳由一个俗人成长为一代高道的心路历程和生命感悟。这些作品在体式之探索、修辞之经营、意象之营造方面取得了突破,彰显了全真教文学创作的功利属性和审美属性,其文学史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元代神仙道化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盛是金元时期社会环境、宗教环境影响的产物,与全真教的兴盛有着直接关系。元代神仙道化戏从剧作内容、度世主角、度脱方式等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全真教思想。  相似文献   

7.
作为金代产生的新道教——全真教注重运用乐舞进行传教,将之作为一个贴近世俗、吸引民众的重要手段。全真教早期的各位高道的著作,留下了关于道教乐舞、金代乐舞的鲜活记录。全真教的乐舞活动涉及道情、社火和大曲等三个品类,结缘化俗,方便说法。  相似文献   

8.
元朝时全真教在北方盛极一时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全真教借儒学以助其兴盛的现象历来为学者所关注。但以往讨论全真教与儒学之关系偏重在义理方面,本文则以元世祖时期,全真道士姜善信改造传统儒家正祀庙宇——尧、舜、禹庙的生动事例为研究对象,考察分析全真教在山西南部发展兴盛的独特路径。1262年改河中府禹王庙为龙门建极宫、1264年平阳尧帝庙增修光宅宫、1289年蒲州虞舜庙内增祀老子这一系列的改造之后,全真教不仅通过挤占尧舜禹庙的空间增修道教宫观,而且也以"尧舜思政求贤之道,上帝称心"的儒家文化使其得以在山西南部盛极一时。姜善信创修龙门建极宫则被后人视为清代全真教龙门派之发端,"龙门、临济半天下"的辉煌让我们把视线回放到靖应真人姜善信及其在山西南部的全真教活动。  相似文献   

9.
金元时期是少数民族当权统治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秩序比较复杂而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儒生的社会地位甚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和威胁,而得到政治庇护的全真教不仅大量接纳儒生加入到全真教以保全其性命,同时还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儒家和全真教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密切关系之中。在忽必烈的支持和重用下,儒生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全真教代替儒家拥有文化传播权的现实以及不事生产等都引起了儒生的批评,二者关系开始交恶。本文以儒家和当时新兴道教全真教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学的视野揭示作为他者的汉文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末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相似文献   

11.
全真教概谈     
一、渊源及南北宗之说 全真教是宋金时北方出现的一个宗教新派,陈垣先生认为它是道教的改革派。它开始并不宣称继承道教统绪,而以儒释道三教继承者自居;到了元代才刊行道藏,以道教正统自居。  相似文献   

12.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王重阳后,王重阳为之改名钰,道号丹阳子,又称山侗。在全真教中,王重阳创其始,至丘处机而达鼎盛。而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马钰。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马钰在王重阳逝世后,赴长安打开局面,开创了陕西基地,奠定了全真教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王重阳在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创立全真教,1170年(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在回陕西的路上仙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全真教创立仅两年多,陕西的局面尚未打开,全真教能否兴…  相似文献   

13.
编号俄A20V的黑水城出土的全真教佚词,杂汇了释、道、禅三家经义的内容;本卷所存的内容,不少是释、道、儒家经义的糅合;佚词的语言词汇高度因袭、逼似重阳及七子的作品;词中还有一些可以联系全真七子的线索;同卷的《亡牛偈》,也是十一首佚词为全真七子作品的有利旁证。故而,它们既非西夏人的作品,亦非宋人的作品,更非13世纪中期元人的作品,它们是秦渡镇分手之后,马钰较为早期的作品。词作对于全真教在西夏、马钰、金元词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书法具有密切关系,本文立足于石刻、碑刻等金石文献,辑录、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道士书法家、"善书者"、"能书者"等三类道士书家共52人及其留下的众多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5.
《香港全真教研究》将要面世了,这本书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完成出版也算是有一段时间了。由于与香港的地缘关系,在广东做宗教研究自然也就与香港有着经常的、多方面的联系,加之香港道教学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内地道教学术的“反哺”,以及笔者经常去道教学院授课,使得这种联系更为密切了。  相似文献   

16.
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真教草创期的信仰对象,历来无人进行研究,就连草创期主要的神格都尚不明晰。在我研究全真教的著作中①,对此问题并没有涉及,即使分析重阳和七真的著述,老实说也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我推测他们的信仰是以排他性的一神格为中心。1.王重阳王重阳信仰的神癨,可以说还并不明晰。据《金莲》重阳传,重阳出家以前,已致力于《阴符经》和《道德经》的研究。重阳说:五千言,二百字(三百字之误)。两般经秘隐,神仙好事。(全真613)②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全真940)文中皆列举两经。此外:能下手,便晓这元元。为甚得通三一法,都缘彻悟五…  相似文献   

17.
王吉昌与刘志渊是金朝后期至元初活动于山西的北方全真教徒,不是道教金丹派南宗的传人。但他们的文集中大量援引南宗祖师张伯端的著述,体现出张伯端对他们的深刻影响。而张伯端对全真教的影响也不止于此,整个金代直至元初的全真教都深受他的影响。刘志渊还提到了南宗四祖陈泥丸(陈楠)和五祖白玉蟾的言论,为审视南宗与金代元初全真教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丘处机是金元时期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他的道教思想推动了全真教的发展,并通过全真教对中国道教的后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融道、儒、释为一炉是全真教一贯的宗旨与特质,而丘处机赋予了"三教合一"以新意.丘处机站在道教立场上对"三教合一"思想的推扬,既丰富了全真教思想,也促进了传统道教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日]福井文雅一俯瞰中国佛教史,可以说能成为历史之转机的事件有好多起。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元朝西藏佛教的振兴,清朝以来居士佛教的盛行等即其例证。它们使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有时甚至是质变。从这种意义上讲,每次事件都的确可以构...  相似文献   

20.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明末清初全真教“中兴”的成因王志忠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宗教发展的历史,宗教的兴盛与衰落,每与社会危机之严重与缓和密切相关。在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安宁之时,宗教平缓地持续发展;一旦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频繁,民生凋敝,则宗教超常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