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垛"(gto)仪式隶属于苯教"恰幸乘"和"黑水斯巴苯"的内容,是苯教九乘之四因乘(rgyu bon bzhi)和四门五库之黑水斯巴苯(chab nag srid pa rgyud kyi bon)方面的重要理论分类之一。本文以苯教文献中对"垛"仪式的记载为切入点,探讨苯教"垛"仪式的历史渊源、涵义、分类及其社会功能,并运用宗教学、人类学理论,解读苯教"垛"仪式文化符号之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祺  张艳 《中国道教》2001,(4):32-35
《道教义枢》是一部旨在“显至道之教法 ,标大义之枢要”的道教教义经典。编著者孟安排是生活于唐高宗至则天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按照通行的观点 ,认为《道教义枢》是在借鉴先前问世道教教义巨著《玄门大义》的基础上编撰的。孟安排在《道教义枢》的序中谈及他编撰这部书的动机和方法时是这样说的 :其有支公十番支辩 ,钟生四本之谈 ,虽事玄虚 ,空论胜负。王家八并 ,宋氏四非 ,赭道正之《玄章》 ,刘先生之《通论》 ,咸存主客 ,从竟往还。至于二观三乘 ,六通四等 ,众经要旨 ,秘而未申。唯《玄门大义》盛论斯致。但以其文浩博 ,学者罕能精研 ,遂…  相似文献   

3.
在藏文化的视野中,黄龙是一方秀丽的山川,是一块宗教的圣地,是一座文化的宝库.黄龙藏语全称叫林青夏晓东日,简称东日,意思是东方的白螺圣山即简称白螺圣山.黄龙是本教母续二十五所道场中的一所,它的主人是一对被神格化了的夫妇,他们都是藏人保家护教之神.黄龙成为藏人心中圣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本祖辛饶米奥时代.多少年来,无论是历代本教大师还是普通信徒无不对黄龙的魅力增添无限的遇想,演绎许多美丽的传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黄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觉嘎 《佛教文化》2007,(4):118-127
藏族原始信仰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因此有了图腾崇拜、动物崇拜、山神崇拜等自然崇拜和"煨桑烟祭"等祭祀习俗。本教兴起之后,一方面把过去的信仰纳入到自己的观念系统,同时又提出了作为本教哲学思想的相应教义理论,认为世界的构成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界",人处于"三界"的中间,因此有了"上祭天神、中兴人宅、下震鬼神"的教义仪轨。佛  相似文献   

6.
正三、担任教长阶段哈德成掌教浙江路寺(俗称外国寺)期间,主要事迹有"演讲教义""宗教对话""组建族教社团""爱国抗战""热心学术文化"等方面。(一)演讲教义哈德成演讲水准高,颇受听众欢迎。1925年哈德成"回国担任浙江路回教堂主教之职。由此每日苦口宣讲"。"沪上教务由是大兴,不独本教人被其所化,就是教外的人亦被其所感。  相似文献   

7.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著作《一切宗派源流与教义善说晶镜史》①一书中对藏传佛教各宗派的法系脉流、树宗立论、见地思想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其材料取舍得当,其概括钩玄,其旨趣精确恰当,其见地广泛深刻,成为研究藏传佛教的案头之作。本文在土观大师关于宁玛派传承见地的评介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做了进一步的探究,从而认为土观大师对宁玛派教法的论述,虽有门户之分,却未持门户之见,对前期宁玛派见地的论述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评价也比较公允。  相似文献   

8.
法藏敦煌文献P.2550号卷子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三阶教某禅师行状始末的内容,其中对三阶教遭受佛教内部非难及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均有所反映.依据法藏P.2550号透漏的信息,本文对三阶教所遭受的具体教义方面的非难做了分析.同时法藏P.2550号也为这种非难的存在提供了实例.依据法藏P.2550号对三阶教内部党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僧邕派与裴玄证派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学术语境中,"先知"是得到真主启示的人,"使者"是受命传播使命的先知。历史上对这个问题存在过分歧,因而引起了伊斯兰教义学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马图里迪学派教义学家们着重论证的教义问题之一。一、派遣使者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马图里迪认为,不论在宗教生活还是世俗事务上,人类都需要使者的教导。宗教方面离不开使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如何处理造  相似文献   

10.
俄藏黑水城文献TK75内含四种经文及一份"六十花甲"口诀,是一部以藏传佛教文殊信仰为主体内容的经文汇编。文献第二部分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至尊圣者文殊师利增上智略陀罗尼》的汉译,其中还抄录了北宋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里的偈文,与第一部分"成就法"及第三部分"供养法"构成了完整的文殊菩萨修行仪轨。TK75不但证明了文殊信仰特别是"六字文殊"的传播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夏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汉、藏并传"、"形式多样"、"即世而离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对"他心"这一经典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形成了四种读心理论。其中,理论论摆脱不了循环论证;模拟论无法解决"心理—行为"多向联结的难题;具身模拟论仍不能消除模拟论的弊端,但可以保留其具身性,并与直通论结合而成具身直通论。具身直通论以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唯名论为基础,建立起了感觉语义行为学模型,从而提供了一种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具身直通论需要应对"怪人"和弱人工智能的挑战,而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怪人"和仿人弱人工智能在概念定义上皆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1)
在近代早期的法国语境中,"民族"(nation)一词原本指涉多种义涵,但随着17-18世纪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多元"的意象逐渐被统摄为"一体"。在外部,同"异族"的区隔强化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殊性;在内部,对地方的整肃明确了民族之体的完备性。"法兰西民族"逐渐作为整全唯一的政治体概念,形塑近代外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国家话语。在其背后,"历史书写"追溯了民族身份的"同一性"记忆,"政治意愿"强化了外部御敌与内部团结的"统一性"意识。1789年的大革命继承了这种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叙事,议会论辩既阐发了"民族取代国王"的现代主权法则,又确立了人民之间"政治意愿"的合法性。"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既是革命论辩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共识。它构成了此后民族主义的基础,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修辞方式与话语结构,还影响到了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源于印度的密教传入藏地后,通过与本土宗教(本教)交流融摄,形成了以密修为主,显修与密修相结合且带有强烈本土气息的藏传佛教修行实践哲学。其特征表现为九个方面:重密宗、重体证、重实修、重上师、重传承、重群体、重大众化、重祈福、重神迹等。其中"以密为主、显密结合"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其他特征均由它派生。而藏传佛教实践哲学特征的形成与其本土的传统文化、宗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理论哲学"重中观"的传统等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提出了"两个责任",在2019年3月1日召开的《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要鼓励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开展"两个责任"实践活动。宗教界践行"两个责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是宗教界有责任对本教的教义教规做出符合我国时代特征的阐释,这本身就是宗教界的使命和责任;二是宗教团体有责任正确引导信众,发挥好党和政府团  相似文献   

15.
兰花     
正我收到一个邀请:"周末晚6点,紫峰大厦云端西餐厅,6号桌。敬请光临。"世界第九,中国第四高的紫峰大厦,78层的云端西餐厅。谁会在这么昂贵的餐厅请我?我已退休四年了。事情起源于一篇在网上发表的回忆文章"鼓楼旧事",以实名写了儿时在紫峰大厦原址上的一些往事。"您七十年代住在鼓楼?"一个叫"兰花"的读者留言说,"是否在鼓楼食品大楼边上的一个工行储蓄所存过钱?""是啊,每月都去,"我回答。"那时当学徒,  相似文献   

16.
热贡艺术以其神圣性和神秘性吸引了众多人在此驻足,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一次次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与雪域高原神圣和神秘相关的就是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藏传佛教。热贡艺术就是其藏传佛教下的产物,带有典型藏传佛教气息的吾屯村落唐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吾屯村落唐卡富有民族气息的绘画艺术,它承载着藏民族关于艺术与美的集体记忆,是藏民族智慧与美的体现,浓缩了深奥的藏传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17.
包兆会 《天风》2017,(5):54-55
正朱宗元,约生于1615年,字维城,明末天主教儒士,浙江鄞县人。他是华东最早的天主教使,是西学东渐的先驱之一,撰写多部有关天主教教义的著述,如《答客问》、《隆世略说》等。他是明代天主教"三柱石"之后第二代西学东渐的佼佼者,是明末宁波地区的第一批天主教徒。他笃信天主教义理,亲自著书宣传教义,"欲正人心",对天主教思想有较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龙华教新探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龙华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龙华教的兴衰嬗变是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一个缩影,带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据当代著名佛学家吕徵大师的嫡传弟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波先生说:“吕师未发表的著述还很多,至少有四、五十万字,但都是未经大师审定的学员听课笔记。大师生前不同意发表这些文稿,而经他审定的学员听课笔记绝大部分都已陆续发表了,这次发表的这篇文稿恐怕就是最后一篇了。《华严教义章》是华严三祖法藏的名著,原是吕师教学计划中的必讲之书,本应该详细讲解,但此时的学员已基本上可以自读了,所以,吕师就没有逐字逐句地讲,只是把书中重要的,即具有通论性质的部分做了深刻的讲解。此文就是经过吕师亲自审定的听课笔记。”吕徵先生不仅是当代杰出的佛学大师,而且也是我刊的特聘顾问,生前非常关心我部的办刊工作,并对逐步引深五台山佛教的研究工作作过多方面的指导。所以,我刊曾在八九年1、2、3期发表过三篇有关吕师的文章。本期发表的这篇文章就是经过吕师审定、张先生又加工整理的文稿。在本文中,吕师抓住佛学的根本问题,从判教、心性、修为三个方面对原著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讲解,阐明了法藏华严思想的特色,划分了华严思想与其他宗派思想的区别。特别是还指出了五台山大华严寺高僧澄观国师对法藏华严思想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因此说,本文是研究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的岁月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尊法师在这翻译的西藏经典,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讨论深刻左右了印顺法师的佛学建构。他的中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不同于汉传佛教传统的地方,这是他吸收藏传佛教思想并加以深化、提炼的结果。宗喀巴大师的教理阐释是印顺法师的中观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许可以这样说:"中观为阿含通论",宗大师从教义上作了论证,法师从思想史上作了论证。无论僧肇、吉藏,还是宗喀巴、法尊,他们都促使着印顺法师从佛法教义和思想史上去探本溯源,契合佛陀的本怀。这一事实也表明,藏传佛教的中观学在20世纪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藏佛教的融汇有助于推本溯源,认识本来的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