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尽管对于宗教的负面评  相似文献   

3.
《宗教人类学》已经出版了两辑。第一辑意在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学者"走进宗教现场"的尝试。既有微观层面田野现场的细致考察,亦有宏观层面对中国民间信仰的探讨与反思。同时"非本土"学者的域外视野,从他者的角度让我们对域外田野现场有所了解,并有机会从他者身上反观自身。尤为可贵的是,《宗教人类学》第一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基督宗教研究相对沉寂,成果不多。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教会内的基督宗教研究,不论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曾非常活跃,其对历史、教义及神学思想的研究也颇有特色。天主教研究以北京辅仁大学、上海光启社以及河北献县等为中心,在神学理论、历史传承和文献整理出版上都比较活跃,推出了系列成果,涌现出一批研究方面有成就的学者。基督教方面也相当突出,当时流传北有燕京大学、南有圣约翰大学"双雄对峙"之说,教会大学的研究也有较广的发展,不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于 2004 年 12 月 9日至 12 日在北京渔阳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学者出席或旁听了会议,发表论文 60 篇,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到会讲话并主持了部分小组讨论。会议主要就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全球视野、生存空间、神学及圣经信仰背景,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等几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回顾和反思了 20 多年来我国的基督宗教研究状况,并对本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亟待提高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长久以…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王美秀西方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①,从内容上说,指西方学者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对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在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研究。从地域上说,主要指北美和欧洲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具体他说,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外...  相似文献   

8.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9.
2007年12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加拿火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以及德国汉堡NMZ等赞助合办的"基督宗教与公共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江西大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近180位专家学者参加或旁听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者们提交的学术论文60余篇,50多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10.
冯今源先生是我国宗教学界的一位知名回族学者。他从事宗教学研究24年,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著述。今年,其论文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了学术研究文章44篇,其中30篇  相似文献   

11.
哈吉.易朴拉欣.冯今源先生是我国宗教学界的一位知名回族学者。他从事宗教学研究24年,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著述。今年,其论文集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了学术研究文章44篇,其中30篇是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涉及历史、现状、理论思想三大  相似文献   

12.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暨基督教研究中心协办的“基督宗教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区的近5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论文。与会代表主要就基督宗教来华之本土化、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教会教育和基督宗教来华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及当代中国基督教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发言热烈,争论激烈,畅所欲言,会议始终充满着自由活泼的气氛。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是:(1)这是全国首次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聚会,尤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督宗教学术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初,介绍基督宗教的基本知识,其中有学者撰写,也有一些是翻译的。第二阶段则是展开对基督宗教若干领域的研究。其中,大多集中在对基督宗教的历史和文献的研究上,许多研究对国外资料的依赖比较明显。90年代以来,则渐渐进入第三阶段,学界开始系统地研究基督宗教的若干领域,极大地扩展了研究的空间和深度。对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如奥古斯丁、阿奎那、希克、普兰丁格、潘尼卡、巴特等等展开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修行人类学"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者提出的最新研究范畴,旨在探寻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之新进路,即以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提出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关键性的话语构建。中国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思潮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本土运动,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和"济度宗教"(salvationist religions)的精神气质。从修行人类学的视角观之,道门或教门之有效存续和持续成长的弘道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以"救劫"、"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修行传统。中国宗教谱系自身的传播方式,并非仅仅是西方式的"传教模式",而是带有"存神过化"(道化)特征的"修行模式",遵循"礼不往教"的"化育"的原则。济度宗教反复提撕"道化"(道降庶民)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于"正统化"的文化诉求和"文明化"的价值想象。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思考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自明天启三年(1623)在陕西省西安府发掘出土以来,从明末到本世纪初叶,西方学者争相译介与研究。该碑文不但是现知最早的中国基督宗教文献,而且也是早期世界基督宗教史上的重要文物。本文主要介绍了1625-1920年间的40种西文译本,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作品。从中既可以看到基督宗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又可以追寻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早期足迹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解严之前,民间信仰往往被视为俗民的迷信文化,只有少数的民俗学者与人类学者,延续着西方的学术传承进行田野调查.解严以后,在政治开放的格局下逐渐形成蓬勃发展的学术领域,在神明、寺庙、祭祀、通神、教义等宗教面向都有丰硕的成果,建构出民间信仰足与其它宗教相媲美的宗教体系.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观主要研究者及学术与出版机构的贡献,由于篇幅的关系,无法进行全面性与微观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9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金坛乾元观茅山书院,在江苏省茅山乾元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修行人类学"这一话题,源于陈进国、黄剑波、杨德睿于2013年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论坛"期间所做的交流探讨。随后三年内,三位学者多次以"修行"为主题举办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学者群共同探讨对"修行"进行学理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20,(7)
正基督宗教入华有所谓"四期说",即唐景教、元也里可温教、明天主教、清基督教,当年由陈垣先生和某些西教士如雷麦(C.F.Remer)等不约而同地提出,目前已成为中国基督宗教史的分期标准。其实坊间一直还有不少唐贞观九年(635)之前基督教来华的传说,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多马传入说,某法国学者甚至还以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石崖的浮雕作为该说法的考古学佐证。然而尽管我们研究基督宗教入华的视野应超越景教碑,但目前要改写基督宗教入华的时间,显然还缺乏真凭实据。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大学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从20世纪初孕育于人类学、社会学,到后来藉着民族学、宗教学得以发展,一直到今天形成从硕士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其间也凝聚着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