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弥勒的形象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武则天时期的弥勒造像是以《弥勒下生经》的内容为依据的,这就直白地表现出希望新主降临的思想。武则天宣扬自己是弥勒转世,为登基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宗教外衣,而此时的弥勒信仰较武氏前期出现了顿然上升的势头,不能不说是武则天绝好地利用宗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徐杉 《宗教学研究》2013,(1):150-155
开凿于唐代的乐山弥勒大佛摩崖造像,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式都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大弥勒佛造像.本文从乐山弥勒大佛造像中的几个问题入手,结合佛经中的弥勒信仰和当时国家政治背景,探讨修造弥勒大佛的深刻原因,揭示出当时修造弥勒大佛与国家意识形态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惟圣立教,惟贤启圣,用大而利博,功成而化神。即于空,开尘刹之迷,垂其像,济天下之险,嘉州凌云寺古佛石像,可以观其旨也。——《嘉州凌云寺大像记》嘉州即乐山古称,古佛石像即现在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开凿的一尊弥勒坐像,坐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颈长3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鼻长5.8米、嘴宽3.3米、耳长7米、头上发髻1021个,相好庄严,比例匀称,临江端坐,气魄雄伟,是我国盛唐时代造像的巨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在乐山大佛两侧沿江崖壁上,还雕刻有许多诸佛菩萨和宫殿楼阁,可惜大都风化模…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4,(2)
尊敬的大德法师们:尊敬的贵宾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屿山宝莲样寺天坛大佛开幕典礼现在开始。天坛大佛的建造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之所以是一件大事,第一是发心伟大。宝莲禅寺的大德们造佛因缘,是为了香港的安定繁荣,为了国泰民安,为了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世界和平。他们的发心是广大宏伟的。第二是艺术伟大。这尊大佛相好庄严,既表现了大雄大力,也表现了大惑大悲。艺术的成就,可与云岗龙门造像媲美。第三是技术伟大。屹立在木鱼峰头的天坛大佛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青铜坐像。造像工程技术的某些环节,世界铸造史上还未曾有过,…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20日"首届弥勒大佛学术研讨会"在乐山举行。本次会议由乐山大佛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海内外学者龙晦、杨曾文、龙显昭、温玉成、王荣国、邢东风、朴永焕、陈永革、黄夏年、张总、陈德忠、徐文明、董群、黄连忠、杨维中、成建华、张培锋、屈涛、王雪梅、果波、宗音、坚意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6,(1):5-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相似文献   

7.
马怀如 《法音》2023,(9):30-34
<正>响堂山石窟,分南响堂、北响堂以及水浴寺三部分,拥有北齐窟12座,代表了北齐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平。北响堂在北齐时期名为“鼓山石窟”。其中,北响堂大佛洞规模最大,造像的水平也最能代表北齐石窟艺术的高峰。但是,由于北响堂的皇室开窟背景,以及文史资料中关于大佛洞是高欢或高洋陵葬的记载,使得这座石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视域,深化我们对于大佛洞乃至北响堂三座大窟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浙江新昌大佛寺南朝弥勒造像是南朝石窟造像硕果仅存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持续深入,新昌大佛的原始面貌和演进脉络被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来,丰富了学界对新昌大佛的认识。结合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新昌大佛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展现,它包括流水行云的线条美、褒衣博带的服饰美和法相圆融的境界美。刘勰为新昌大佛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不仅记录了新昌大佛修葺的来龙去脉,还成为观察齐梁文风的宝贵窗口。同时,作为下生弥勒信仰的重要遗迹,新昌大佛是僧众南渡的见证者、是佛教中国化演进的直接参与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区的弥勒信仰始于东晋中期,受到西凉和襄阳佛教的影响.随着弥勒信仰的盛行,四川出现了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弥勒造像碑.这些造像受南朝“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题材反映出当时弥勒佛和阿弥陀佛共存的情况.由造像题记则可以看出齐梁之际从弥勒下生信仰到上生信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理论、实践以及趋向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理论层面,动态地考察了弥勒信仰从弥勒净土本义到大肚弥勒的出现,最后发展到人间佛教的创建的演进过程,展示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实践层面,详尽地论述了弥勒大佛的建造所揭示的人间性本质;在趋向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弥勒信仰的未来的人间性实质和走向。  相似文献   

11.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胡同庆 《法音》2014,(4):56-61
正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关于弥勒信仰的造像和壁画很多。仅就经变画而言,便保存有《弥勒经变》多达98幅,同时还有大量的弥勒菩萨或弥勒佛塑像。这些壁画和造像,反映了自北朝至唐、五代、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弥勒信仰情况。一约在公元二、三世纪,印度和中亚地区已出现弥勒菩萨和弥勒佛的造像。随着佛教东渐,弥勒造像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弥勒造像十分盛行。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佛教传入首当其冲,弥勒造像自然滞形于此,在北凉、北魏、北周等洞窟中所塑甚多。这与北朝盛行坐禅、求弥勒决疑的风尚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武则天曾充分利用佛教理论为其服务。佛教中的动物由之成为武周政权象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猫与鹦鹉是其时经常出现的两种动物形象,它们通过《大云经疏》的宣传共同进入武周政权的象征体系。受政治立场以及政局演变的影响,武则天时期猫与鹦鹉的关系在唐人笔下已有矛盾之处。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受社会观念、自身史观以及编修原则的影响,保留了武则天既"畏猫"又"习猫"的矛盾记载,从而给后人带来困惑。武则天对猫情感的转变以及广为流传的"鹦鹉折翼梦"的背后,是一个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动物瑞谶借助宗教信仰宣传进行渗透,从而影响社会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敦煌地区弥勒上下生合绘经变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中须弥山图像的爬梳,认为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上方须弥山图像的主题是"弥勒端坐于兜率天宫",并由此进一步推测,杨大眼造像主尊身份为弥勒,而不是多数学者所认定的释迦。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正月初六,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幡幢高悬、彩旗飘杨。称为“世界之最”的“弥凡弘珠”开光典礼在云南省红河哈族彝族自治洲弥勒县举行,倡办者为弥勒县锦屏山弥勒寺。该寺的露天弥勒大佛是国内一大景观。出席弥勒佛珠开光典礼的,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佛教协会会长刀树仁,89岁高龄的高僧明道,昆明圆通寺的方丈淳法师,晋宁县盘龙寺的方丈能寿等。来自国内外各地,印度和东南亚的僧俗佛众上万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盛唐尚大,泱然大佛屡见雕造,数得上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卧佛是四川安岳卧佛院的“释迦牟尼涅圣迹图”,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以前刻造在离地7米的悬崖壁间,佛像长达23米,1988年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毁损了国内无数泥石佛像,当地有名的黄桷大佛等造像亦被炸毁,圣迹图幸在村民柴草遮掩下逃过大劫,安然无恙。冉冉岁月非等闲,而今圣迹图竟在风侵雨蚀中伤痕累累,悬崖上的渗雨冷泉长时间流蚀而下,整石刻造的卧佛由此横腰蚀裂开一道罅隙,水渍洇漫,污迹斑斑,有时还长一圈野草,荒凉景象油然生发。前两年县…  相似文献   

19.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伍弱文 《法音》2014,(3):56-57
正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今乐山),而嘉州如此出名,凭的是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大佛像呈坐姿,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情肃穆,与乐山城隔江相望。看过乐山大佛后,不得不为它的雄伟壮观感到震惊,大佛通高71米,并且是在江边的陡峭石崖上雕凿,当初的建造难度可想而知。据导游说,初建成时,佛像外面还建有天宁阁,这么大的工程,出自于一个叫海通的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