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受     
我身为业报果,四大假合而成。身受以身为基础,同样了无自性。然而,众生业报未了,身受不断,我执之念,由是而生。身受依于五根,眼耳鼻舌身是也;根尘相对而生五境,色声香味触是也。五境映现于心,心又生境。故有五根五境或六根六境之说。同尘而异境,乃众生阿赖耶识种子有异使然;同尘同境,乃众生共业所感。身受于心之影响最为直接,实乃生般若智慧之第一障碍。凡夫迷失,多为身受所牵,趋乐避苦,心力耗尽,烦恼不断,生死末了,终为境转,而不能转境。解身受之缚,最根本处着力,在于超越心境之对待。《七佛渴》有云,“假借四大以…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并用十二命兽相配。今年岁在乙丑,故属“牛”年。笔者谨撷佛典中有关“牧牛”之义,略事联缀,供献于读者。《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事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增一阿含经·放牛品》有知色、知相、知摩刷等,说牧牛十一法,以喻比丘修习善法的次第。同经《马血天子品》亦有牧牛渡水之喻。我国禅宗大德,更设方便,藉“牧牛”公案阐明祖师西来大意。《五灯会  相似文献   

3.
“坐作并重”的主张是由禅宗四祖提倡并由五祖继而巩固发展的。据杜 《传法宝记》称,四祖道信“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与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其中所谓“坐”,自然是指禅修,而“作”,即为得一口食之劳作。这是为“坐”而“作”的“坐作并重”之说。因为,若无”作”;四祖门下五百余人依何可以“坐”? 据僧传所述,五祖弘忍的风格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而且视“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尤其能“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可…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5.
数字情书     
汉代蜀中的司马相如,赴考长安,拜官中郎将。暗萌休妻之念,负约五年不寄书回家,而多情的妻子卓文君则朝盼夜思,恋情戚戚。一日她正思念垂泪,忽京官送来一信,并说:“大人立等回书。”文君惊喜万分,展信一观,只见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文君暗想:句中无“亿”,即“无意”于我了。顿时悲愤交加,悟知丈夫变了心,特意变着法儿刁难她,愤怒才女文君立即用上述数字写了一封句句嵌上数字的情书:  相似文献   

6.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7.
巴蜀易学素有渊源,两汉为滥觞期,六朝为续传期.唐代为总结期,两宋为高峰期,元明以下则为流衍期.自两汉迄清末,历代巴蜀易学著作约有180余种;数量虽然不多,然特征却很鲜明,流派众多,“四道”毕备,其“尚辞”者则有苏轼之《苏氏易传》,“尚象”“尚变”者则有李鼎柞之《集解》、来知德之《集注》,其“尚占”者则如汉严遵,而尤以卜筮易、道家易源远流长.至于《易》《老》兼治者,则有严遵、扬雄;发明图书易者,则如陈抟、胡世安;其以佛陀解《易》者,则有苏轼、龙昌期.至于仿圣拟经,由扬雄开其先(撰《太玄》),而王长文(攫《通玄经》)、卫元嵩(《元苞》)诸人继其事,成为巴蜀易学之一大特色.后之治《易》《玄》,谈《图》《书》者,皆以蜀学发其轫.刘成炘曰:“易学在蜀(伊川语),如诗之有唐矣.”(《蜀学论》)信然.  相似文献   

8.
法本无诤,起诤由人。建立此论,五门分别。一、略明《大乘起信论》之宗旨,二、略明真如、唯识二宗缘起之开合同异,三、正结于随缘真如之四难,四、正答四难,五、结文回诤。略明宗旨者。《起信》以一心为体,依一心开二门,依二门立三大,依三大起四信,依四信修五行,...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10.
(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和辨析了《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五性”指“精、神、聪、明、音声”五者,具体指精气、五藏神及人的听、视、言等感官能力。“六情”指构成人身体的“形、骸、骨、肉、血、脉”六种情实,引申指人身的六种情欲。从内容看,《河上公章句》的“五性六情”说与《白虎通·情性》的“五性六情”说不同。在《白虎通》中,“五性”指“仁、义、礼、智、信”,而“六情”指“喜、怒、哀、乐、爱、恶”。《河上公章句》又认为“五性”属阳,是人能够实现“长生久寿”之生命目的的必要条件,“六情”属阴,是人修道养生的消极障碍,并主张“守五性,去六情”。《河上公章句》的性情说在思想上有所创新,它一方面在形式上继承了汉儒“性阳情阴”的说法,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将“性”与“情”转变到道家的养生说上来。  相似文献   

12.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0,(11)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15.
在宗教学上 ,因“用”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有用而信 ;因“信”而信是指信者认为其真实而信。从清末中国士大夫的宗教观的流变看 ,单纯强调宗教是否有用的问题 ,而忽视其是否为真的问题 ,必然会影响宗教信仰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89,(3)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助制五根,勿令放逸,人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祸及累世,  相似文献   

17.
<正> 忠、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下只注篇名)在孔子和儒家那里,忠信常联合为一个概念,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文言》)陈淳在《四书字义》(即《北溪字义》)中把忠信单独列为条目,足见忠信在儒家学说构成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 明代思想家吕坤生活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而主要活动在万历年间。对他所处的时代,他曾用一句形象的话概括:“民心如实砲,捻一点而烈焰震天;国势如溃瓜,手一动而流液满地。”(《答孙月峰》,《去伪斋文集》卷五,以下简称《文集》)所谓“国事如溃瓜”,主要指朝廷内外之政不修,官吏泄泄沓沓,沾沾煦煦,贿赂公行,贪残横肆。所谓“民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