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长春真人,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公元1148年戊辰(金皇统八年、南宋绍兴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诞生于山东省登州栖霞县滨都乡。 幼亡双亲,跟兄嫂度过少年时代。自幼敏而好学,博闻强记,酷慕玄风,与人言谈“非长生久视之说不道,非骖鸾跨凤之语不咏。” 金大定七年丁亥(1167年)丘长春十九岁弃俗入道,居昆嵛山。是年闻王重阳祖师在宁海全真庵传道,即往拜师,成为其高足弟子。  相似文献   

2.
二仙庵,位于成都市青羊宫的东面,为著名全真道十方丛林,是全真龙门派碧洞宗的祖庭。二仙庵始祖是全真龙门派的著名道士陈清觉(1606-1705年)。一、赵良璧、陈清觉始建二仙庵二仙庵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由四川按察使赵良璧创建。二仙庵原是青羊宫东边的一个花园,占地约70亩,过去专作接待达官贵人及知名人士之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臬宪赵良璧来青羊宫访胜求真。他游于青羊宫东边的花园中,寻张三丰真人诗碑遗迹,“恍惚若有所遇,踪迹之,不觉步入  相似文献   

3.
蒙山德异于在吴中休休庵刊梓《坛经》。初次刊行后10年,“花山禅源”万恒复在高丽翻刻此本。又16年后,报国寺秋谷再度在吴中刊刻,并经高丽传入日本。其题跋者系郑思肖和景瞻。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版式、纸料应系高丽之翻刻本,时间未必在延祐三年。至元本、至元二十八年南海宗宝所刊《坛经》文字内容与休休庵本一致,卷前也载德异之序,该刊本据休休庵本刊梓。这表明休休庵本在刊梓一年后即已传至岭南。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久住北京的人们——“燕九”游人都知道它就是白云观。白云观是“全真第一丛林”,又是道教北七真中开创龙门派的丘长春真人(丘处机)的藏蜕之地,所以它还是极负盛名的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  相似文献   

5.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6.
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生当宋末元初,都梁(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南五十里)人,一生好道,著作甚富,要以传易老。于易著有《三天易龙》,其后于老著有《道德会元》,此书自序于至元庚寅(1290年),基本私淑白玉蟾之注老有禅机。师王金蟾则为白玉蟾之弟子,故实当南宗七祖。翌年辛卯(1291年),元诛相歌而全真厄解。有全真道者来访李(未言姓名),交谈殊洽。  相似文献   

7.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世人往往以为“不争”者,必无能。其实不然。对此,老子同样以水为例,论证了水的力量之强大。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78章)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信、所传的生命之道,其重要的内容有主的降生(道成肉身)、受死(十架赎罪)、复活升天,再来,耶稣不是“教主”,而是救主。他死而复活,并且升天了。因为他是神的儿子,他是人类的救主。 耶稣基督的名是奇妙的:“耶稣”意思是“耶和华拯救”。他是救世主,“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基督”在旧约希伯来文称“弥赛亚”,意思是“受膏者”。圣经里有三种人受膏:一是君  相似文献   

9.
佛教名相     
《法音》1991,(5)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如“四谛”。此五者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五根。又  相似文献   

10.
陕西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周平王四十三年(公元前七二八年),老子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就是在今陕西省周至县的古楼现说经台。道教庙宇称“观”,就是以楼观得名。东晋时期的楼观道,唐代的钟、吕金丹道,宋初的陈抟,南北五祖,开创全真派的王重阳、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马丹阳等,都曾以陕西为活动中心。大重阳万寿宫是全真“祖庭”,现存的三十一通碑石是研究全真教的瑰宝。邱祖龙门派、郝祖华山派,是以陇县龙门洞和华阴县的西岳华山得名。终南山素有“神仙窟宅”之誉。故陕西道教宫观林立,历史上出了不少有名的道教学者  相似文献   

11.
王常月是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道教教育思想。 公开传戒 因人施教 这是王常月道教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王常月《钵鉴》记述,全真龙门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微通,陈传周玄朴,传至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律师,七代律师,代代都是“单传秘授”。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龙门派的发展。龙门派传至第四代律  相似文献   

12.
生当明末清初畿南容城晚年徙居河南辉县的重要思想家孙奇逢(1564—1675)面对地覆天翻的活泼泼地现实社会大变革,在惊困之余,“不怨不尤,遁世抗王侯之节,先知先觉,淑接圣贤之传。”(《日谱》卷一)努力学《易》,研究修身洁行之道,作正人;致力用《易》,探讨治国化小人之术,做君子;矢志不移,弘扬《易》的辩证法于天下后世;不官不仕,“是则君子为遁之道!”(《读易大旨》卷二)  相似文献   

13.
《龙门秘旨》是道教专论金丹的书。其文简练,其理通达,其意微妙。正文不到二千字,却将精、气、神三宝归一之理,用通俗的语言阐明了丹法的要领。《龙门秘旨》非邱真人处机所作,而为后人托名。以邱氏所著诸书相比,无邱氏笔法风格。其后序“自然之功用,并非矜心作意也,大道真传,不敢自私。”此论甚明,乃一后世好心者,“一不忘祖、二不忘民”以备后人学习。《龙门秘旨》对修炼金丹的人。主张性命双修,反对持宗派己见。“谈道者,  相似文献   

14.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12)
贯休是唐未五代著名画僧。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宫里,收到了程公羽从四川进呈的贯休十六罗汉画像。关于十六罗汉画像的艺术风貌和进呈经过,《益州名画录》里记载得一清二楚。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呆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态。或问之,云:“休(贯休自称)自梦中所睹尔。”又画释迦十弟子,亦如此类,人皆异之。颇为门弟子所宝,  相似文献   

16.
(一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就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义的、盲目的 ,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道教教育也毫不例外 ,其理论核心是神仙崇拜 ,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仙。道教徒汲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 :延年益寿 ,长生不死 ,羽化成仙。吕洞宾以道为主 ,兼融儒、释 ,提出了学“道”、长生成仙的教育目的。1 学“道”吕洞宾继承老庄之说 ,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说 :“道之一字 ,为天地之秘机 ,为阴阳之精萃 ,立极宇宙 ,开化古今 ,至微至隐 ,无形无名 ,肇造化之象 ,祖万…  相似文献   

17.
白礁慈济祖宫 ,位于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 ,供奉保生大帝 ,是闽南保生大帝庙宇的祖庙。吴本 (吴真人 ) ,宋太平兴国4年 (979年 ) 3月 15日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白礁村。宋仁宗景佑四年 ,岁次丁丑(公元 10 37年 ) ,白礁父老为纪念吴真人生前慈济救世 ,自发筹款建庵 ,命名“龙湫庵” ,雕塑真人形象 ,尊奉为“医灵真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岁次庚午 (公元 115 0年 ) ,高宗皇帝启国库 ,派大臣在白礁社建造三重宫殿式庙宇 ,赐名“慈济庙”。南宋孝宗乾道元年 ,岁次乙酉 (公元 116 5年 ) ,孝宗皇帝将“慈济庙”改为“慈济灵宫” ,亦称“慈济…  相似文献   

18.
史载黄龙慧南“开法同安”,今人将“同安”注解为“福建省同安县崇胜寺”,如《中国佛教》“黄龙派”(作者黄忏华)、《禅宗:历史与文化》“禅宗大意”(作者正果法师)都是如此。我认为,这种注说有误,“同安”应为今江西省永修县同安寺。慧南为临济宗黄龙派祖师,而且,其法嗣祖心之六传为日本僧人明庵荣西,归国后创立日本禅宗(临济宗),故黄龙派无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日本佛教史上都占有十分显要的地  相似文献   

19.
一指禅     
一指禅,是天龙禅师启悟俱胝和尚始用的一种法门。《景德传灯录》卷11《天龙和尚法嗣》条下云: 当婺州金华山(今浙江省金华县境)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居姑来到庵中。这位尼姑戴着笠子,执着锡杖,绕师三匝,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日:“日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师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日:“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拟弃庵往诸方参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山,将有大菩萨来,为和尚说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富民县田野考察首次发现的清乾隆年间《紫虚观碑记》,详实地记载了紫虚观创建始末,从碑记所见道众姓字名号看,紫虚观道脉自康熙初“常”字始,至乾隆时期的“复”字,共传八代,证实了紫虚观所传为全真龙门道脉的历史事实。结合《真庆观古名真武祠碑记》及虚凝庵所存碑刻内容看,紫虚观道脉实乃源于昆明真庆观,进而表明明末清初云南境内的龙门派不仅自觉地依循龙门派谱传承,且以真庆观为中心向昆明周边及各地州辐射,成为明末清初云南境内最为活跃的道派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