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论争的历史。当昭和初年论争刚刚开始时,多数人认为,仅在自然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各种科学思想中才有阶级性存在,至于科学理论本身则是没有阶级性的。不久,随着苏联对德波林的批判介绍到我国,“哲学的党性”观点也几乎一成不变地搬用到自然科学上来,就出现了一种看法,认为自然科学理论内容本身也贯穿着阶级性,承认存在着阶级基础全然不同的两种科学,即建立于形式逻辑和机械论方法之上的“资产阶级科学”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针的“无产阶级科学”;认为因阶级立场不同而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产阶级性的问题,关键就在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客观的阶级内容。认为社会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内容,当然就否定其阶级性,承认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也就会承认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当然,不具有阶级内容的社会科学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内容,绝不是说在其客观内容之外又多了一个阶级内容,而  相似文献   

3.
什么叫阶级性?这是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争论的一个焦点。 我主张部分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所谓阶级性就是指某种事物(或理论)具有的那种只能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性质。 阶级性问题是服务性问题,这符合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比如,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  相似文献   

4.
读了贵刊一九七九年第十期刊登的屈万山同志《上层建筑有没有阶级性》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点不同意见,同时还有一点新的看法,提出来和同志们商榷。首先,我认为上层建筑有阶级性这个论断,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要具体分析,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第一、上层建筑有阶级性,当然只限于阶级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阶级社会根  相似文献   

5.
孟子思想阶级性新论王兴业孟子代表什么阶级?多数论者认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我过去也有同样的看法。通过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正确的说法是:孟子思想代表了战国庶人的利益。什么是庶人呢?孟子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下...  相似文献   

6.
近半年来,一些单位和报刊陆续举行讨论会和发表文章,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使这个被“四人帮”封闭了多年的理论“禁区”,又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本文仅就最近新提出来的一些看法作些介绍。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理由是:(一)真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是不依任何阶级或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自身不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可能具有阶级的性质。真  相似文献   

7.
李亚非 《学海》2002,(1):5-9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其党员构成包括了工人、农民 ,以及非劳动者阶级中的先进分子 ,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很大比例。但这并未冲淡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和先进性。因为一个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是通过其纲领、章程及政策体现出来 ,而不是通过其党员的家庭出身和职业来体现的。在现时代 ,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农民也处在显著的分化之中 ,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也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所以 ,中国共产党的大门应该向全体人民开放。而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无产阶级性 ,主要的是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9.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是当前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没有超阶级的真理。这种意见对吗?不对。如果真理本身的内容是属于阶级的,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真理,那么,世界上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个真理了。这样一来,真理不是只有一个,而是  相似文献   

10.
(一) 我认为社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它的含义是:在阶级社会里,总的说来社会真理对各阶级不是一视同仁的。它只能为先进阶级服务,也只有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才能认识、掌握、运用社会真理。社会真理是对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正确反映了不依赖于任何个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社会客观实在,是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哲学动态》2006,(11):30-3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最重要的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本质,这一对抗的结果将是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然而,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却使情况变得复杂: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崩溃,而是通过引入组织化和弹性生产而具有活力;工人阶级战后的政治活动影响较小;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未趋向日益简化的阶级对立,而是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到处都在生成复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领域”。面对这些情况,20世纪后期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一年多来,在哲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引起了很多同志的兴趣。从讨论开始到现在,我们收到了二百六十多篇稿件。看来,现在的意见分歧,主要是在什么是阶级性、根据什么来确定真理有阶级性或没有阶级性、怎样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真理的内容及其属性等问题上。下面,我们将一部分同志关于这几个问题的来稿摘要发表,以便大家进一步研究讨论。 在讨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时,必须遵守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概念要明确,使用概念时要前后一贯,始终保持同一。否则,各种观点不好交锋,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是我们认为,比较复杂一点的理论问题,使用的概念又有多种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概念才能逐步明确,认识才能逐步达到一致。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的正确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认识。一般认为,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同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一致的。但是冯丛林同志却认为,承认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和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对立的,从历史上看,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和坚持这个口号。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界展开了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在批判继承实践美学的基础上,以朱立元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是中国美学的新发展,然而,近年来,"实践存在论美学"也引起了学界一些人的误解与批评,并引发了论争。在此背景下,对"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综述研究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讨论的深入发展,有的地方和单位举行学术讨论会,有些报刊发表文章,就“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争鸣。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首先是对阶级性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坚持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认为,阶级性的含义就是: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炮制的《哲学小辞典》中有一个条目,叫做《真理的阶级性》。这个条目的第一句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之下,有三段释文。其第一段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其第二段告诉我们:“……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其第三段则说:“刘少奇一伙……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是根本对立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人性呢?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是:在阶级社会中,人只存在不同阶级的阶级性,根本不存在共同的人性。我认为这种看法,大有可商榷之处。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完全否定人的共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和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是20世纪艺术史领域的著名学者,艺术社会史的奠基人之一。他所提出的"宏观艺术社会学"理论对20世纪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艺术社会学》是豪泽尔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毕生学术研究的总结。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自1951年提出之后,便在欧美艺术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论争之后,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最终获得了艺术史学界的广泛认可。1982年英文版《艺术社会学》的出版标志着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从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介绍了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消极方面。作者说:卢森堡不是把资产阶级国家理解成固定不变的,而是把它理解为有内在矛盾的。她的资产阶级国家论,既不同于把国家职能的增大理解为国家的民主化、社会化和阶级压迫职能的减小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也不同于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等于资产阶级专政并主要强调其阶级压迫职能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理解。她在本质上理解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没有忽略了与国家的阶级性相矛盾而实际存在着的国家的一般社会职能。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被反动政治势力加以否定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保卫资产阶级想要放弃和否定的民主主义,并使其进一步发展。作者接着说:卢森堡始终以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当作明确的目标。但是,她虽然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使用暴力,可是她不是暴力革命论者。她没有过高估计群众的自发性而过低估计先锋队的政治领导。她想把无产阶级在议会外的斗争和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活动两者结合起来。她认为,议会外的活动就是经济性的、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而议会内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就是同资产阶级对抗来保卫资产阶级议会。她把议会看成是可以利用来朝着夺取政权方面一步一步前进的立脚点、据点、阵地。作者还说: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批评,不同于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对俄国革命的攻击。她主要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非民主性质”。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不是在废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中成立的。掌握了权力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来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废除一切民主主义。卢森堡后来虽然改正了她以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部分批评,但是她的政治理论的骨胳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