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的现状及其社会学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特别考察了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女性、年纪较轻和已婚的居民更相信传统超验文化;而中国居民的宗教信仰、宗教参与和宗教虔诚与传统超验文化之间则呈现出了倒U型关系。据此,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传统超验文化对宗教市场理论及世俗化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西方文化领域的精神危机相适应,俄罗斯思想界出现了复兴宗教精神的思潮。以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应该对基督教做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因为文化属于人的积极性创造范畴,而人如果与超验的宗教本原相脱离,就会离开文化创造的神秘根基,以致于把文明引向绝境。梅列日科夫斯基通过对尼采思想进行思辨,并在索洛维约夫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三段论的、关于圣灵基督教的历史文化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界定只适合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神创论”宗教的界定,对于非“神创论”的佛教、道教、印度教是不适用的,应该用超验性的信仰文化实体这一概念作为宗教的界定是最为确当的,因为这一概念能把“神创论”宗教和非“神创论”宗教都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5.
上博馆藏楚竹书第二册中的《鲁邦大旱》,再次引出了孔子对宗教祭祀究竟采取何种态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扩展为孔子到底信不信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超验性天命和神意的存在。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从“三代”的宗教传统出发,或者相反,立足与这个传统完全断裂的立场,来观察孔子是如何面对宗教的,那就容易作出不切实际的判断。①春秋以降兴起的子学及其不同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涉,既造就了哲学理性昂扬的趋势,亦使宗教得以转化并呈现出多元的局面。上博简第五册的《鬼神之明》和《三德》,②是另外两篇有关宗教和超验力量言论的异常珍贵的文献。《鬼神…  相似文献   

6.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大师亨利·戴维·梭罗的一部散文集,是梭罗创作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散文的经典之作。作品中体现的超验主义与我国道教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即:相似的宇宙观,相似的个人主义观,相似的自然观,相似的人生观,相似的政治观,相似的直觉思维模式等。  相似文献   

7.
类比与象征:托马斯宗教语言观及其当代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日常语言如何言说超验的上帝,这是宗教语言观的问题.托马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类比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类比的宗教语言观.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这也只是部分地解决,托马斯宗教语言观也存在着自己的理论困境.当代学者中,詹姆斯·罗斯继承并发展了托马斯的类比理论,而蒂利希则采取了象征理论的路径来归避托马斯的理论缺失,以求对这一宗教语言观的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李玥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7-197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美国十九世纪超验主义作家和环保思想家。他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零两个月,之后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瓦尔登湖》。许多对于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瓦尔登湖》中的东方哲学以及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的研究。但详细地从美学视角解读该作品的研究还很少见,且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研究态势。这篇论文欲采取将文学分析超验主义与美学原理结合的方法,通过赏析《瓦尔登湖》字里行间的美学价值,进一步探寻作品时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0.
宗教图像把经验与超验、真实与虚幻、欲望与禁忌等二元对立要素组织在同一观照过程中,并通过价值联想的方式构建一个经验事实。这种价值联想是对观视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经验的组织、提炼与整合。宗教图像把语言构造的教义理念的核心部分,物质化地凝固在一个有限的、可感知的局部空间中,让信众在知觉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宗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化信众。而作为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任何一个宗教图像都可能面对两种潜在的观众: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从非信仰者的角度审视宗教图像,人们依托的是自己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和以往世俗生活意义进行注解,寻找其宗教学线索和宗教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于信仰者而言,每一个图像的知觉都试图唤起其内心的感验与参悟,即体验和拥有宗教。本文以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为例,通过投射分析,说明宗教图像在两类不同观者内心唤起的不同心理释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宗教图像教化功能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