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有自身的界定和特点,它包括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空间的利用和组织、时间观念、服饰、目视行为和触摸,探讨服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和作用,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能更好地诠释服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言语打断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常见语言现象.不同类型的打断在整个会话语流中皆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在河北省三所三甲医院实地录音语料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医患交际中的打断现象,以期探求医患交际的结构及本质,为临床医患交际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言语打断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常见语言现象。不同类型的打断在整个会话语流中皆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在河北省三所三甲医院实地录音语料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医患交际中的打断现象,以期探求医患交际的结构及本质,为临床医患交际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说话的方式不妥当,表达的方法不合习惯,就会导致语用失误,达不到自己预先期望的交际效果。而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正是立足于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从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语言信息呈双向或多向互动传递的状态,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听懂对方的交际信息,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口语交际具有能力的综合性,交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听说能力,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发展,和人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交际中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误解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通常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叫社会文化定势(Stereotypes)。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跨文化意识的获取难度极大,其阻力主要来源于本民族文化长期的定势作用和对其他文化的偏见。英语学习者应树立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进行现实的体验和积累,同时也要关注不同社会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社会文化定势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美国交际心理学大师伯奈发现,在我们每天都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有三种典型的交际关系,在它们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从这个角度讲,人的品性可分为: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和不同品性的人交往,需要用不同的交际之道。  相似文献   

9.
张宇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41-144,219
按照一般思维,日常生活与工作是两个相对对立的概念(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所形成的观念和衍生的人际关系,使得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紧密相联。本文以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理论范式为着眼点,通过历史维度的考证,来探讨日常生活诸多现象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的种种行为及观念的确立经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深厚积淀,而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又受到现代日常生活的猛烈冲击。在两者的“夹击”中,突破与固守共存,形成了中国人微妙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相似文献   

10.
一个正义的城市空间,首先应当是适宜居住的。现代城市空间日益同质化、精致化和审美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及伦理精神缺失的两重困境。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体现在由住宅分层导致空间隔离,造成社会空间资源被不公正地分配;伦理精神缺失则具体表现为传统伦理观念、城市人文精神及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解决这两重困境,需要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合理协调和平衡不同阶层居住群体的空间利益,同时关注城市伦理精神建设,促进居住空间与人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平、正义、美好。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指责康德的空间学说缺乏彻底性,并试图从对空间事物的知觉上说明空间形式的感性构成,进而将几何空间阐释为知觉空间的观念化结果。但是,知觉空间的构成依赖于身体的构成,几何空间所依赖的观念化活动则将康德的"形式-赋予"功能转变成了"意义-构成",并在现象学还原中表现出身体性的含混性和意义的双侧性。这使得其意识的回溯方向存在着不同理解,先验哲学的彻底性具有不同面相,所以,胡塞尔的空间构成,其彻底性不是导致空间理解的统一性,而是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在圣经和合本修订版《旧约》中,以"地府"这一本土宗教观念对译希伯来圣经中的■(shcht)。为这一古老的希伯来宗教观念又叠加了一道新的文化意涵。本文从现象学的角度,力图描绘叠加在汉语圣经"地府"观念中几种不同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观念,动态分析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宗教观念的改造与丰富。  相似文献   

13.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相似文献   

14.
“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5.
王益文  黄亮  徐晟  袁博  徐艳娇  李洪玉 《心理学报》2012,44(12):1618-1627
已有的意图理解神经成像研究大多关注理解单一个体私人意图的脑功能定位, 而较少涉及两个或更多人的社会性交际意图, 大脑区分私人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记录了16名健康被试理解三种不同意图任务时的脑电成分。三种意图分别为: 1)私人意图; 2)交际意图; 3)物理意图。电生理学结果表明在大脑顶区, 私人意图的N250的峰值显著大于交际意图和物理意图。在晚期阶段(300~600 ms), 交际意图的晚期正成分(LPC)的平均波幅要显著大于私人意图和物理意图。在400~600 ms时, 私人意图的LPC的平均波幅要显著大于物理意图。本研究为理解私人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稀”者之一,就在于人类能够交际。交际是信息的双向传递活动,也是交际双方的思想相互交流的过程。即是“交流”,有问必有答;既是“交流”,双方的观念难免发生“碰撞”。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论辩篇》101),当受话一方拒绝承认(发话方提出的)某个原理的真实性时,双方求助于论证以便说服对方就是不可少的——论辩也就产生了。“答”应“问”而生,“辩”随“论”而后兴,问答、论辩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形式。自然语言是交际的主要信息载体,也是答辩的主要工具。说它是“主要的”,因为它不是唯一和孤立的。信息交流(包括交际)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复杂过  相似文献   

17.
人都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交际。何谓交际?人们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相互交流他们的经验、感情状态以及理智状态,这就是交际。按哲学家沙夫的观点,交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情的交际,一类是理智的交际。一个人把他的感情状态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感情的交际,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用一些动作传递其感情,这也是感情的交际。理智的交际则是传达某种知识或理智状态的活动,它是人所特有的。一般地,我们所讲的交际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理智的交际。理智的交际是离不开语言的,它能也只能由一种语词的语言、一种有声的语言(或这种语言的书写形式)来执行。可以说,理  相似文献   

18.
正"壶天"与"洞天"大致都指以隐秘方式与现世相连接的某一神秘的宇宙空间,且此空间与世间完全同构。园林观念意义上的"壶天"和"洞天"观念共享类似的宇宙观意涵,但两者侧重点不同。"壶天"观念侧重于表达"小壶"中另有同构于现世之"天地",而"洞天"观念侧重于表达"洞"的转换功能。造园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些营造方式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精神需求予以物化的一种艺术表达。一国之园  相似文献   

19.
时代不同法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法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理性之展开的具体特征,可通过考察理性之演进过程来加以解释,而这种考察既涉及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涉及足以形成理性观念的那些实在事物。理性及其主要部分的展开由若干个进程所构成,后者可以并且事实上是分散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而发生的。以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关于人与自然的普遍观念为基点来检视先前的相应的思想,就会发现,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思想在一开始就以其普遍的形式展开,而普遍人的观念却到18世纪才逐渐形成;而在中国,先秦思想家就已经提出了普遍人的思想,尽管对自然及其规律仍缺乏普遍性的反思和形而上学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