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锋  沈模卫  何亚芸 《心理科学》2006,29(6):1376-1381,1339
采用改编后的“整体自尊问卷”和“交谈自尊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通过模拟现实人际互动情境,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肯定或否定)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接受或排斥)的条件下,考察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人际互动过程中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社交需求是否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是否得以维持,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都只受特殊自尊的调节;(2)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均得以维持时,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受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的共同调节;(3)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未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不能同时得以维持时,高整体自尊者的自我确认倾向受特殊自尊的调节,而低整体自尊者未表现出自我确认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自尊对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来自认知判断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编后的“整体自尊问卷”和“交谈自尊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采用认知判断指标测量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通过模拟现实人际互动情境,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肯定或否定)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接受或排斥)的条件下,考察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人际互动过程中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致性需求的满足有关的特殊自尊调节着自我确认倾向,而与社交需求的满足有关的整体自尊对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在整体上不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寻求别人评价时,会受到自我验证和自我提高动机两大动机的影响,而文化因素却影响了这两种动机的强弱表现。本研究探讨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这两种动机的表现,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被试在寻求别人评价时,同时都表现出强的自我提高和自我验证动机。  相似文献   

4.
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一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表达性自我肯定,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实验二与实验一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能动性自我肯定,之后测量自我评价水平。两个实验均发现,群际威胁组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在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自我肯定组和能动性自我肯定组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水平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通过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进行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自我肯定对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伟军  冯睿 《心理科学》2012,35(6):1398-1403
本研究验证了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建构的个体间差异对利己归因偏好与自我增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被试首先完成一个虚拟的能力测验,然后对其自我建构等进行测量,最后被试得到成绩反馈并进行归因与课题评价。结果表明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利己归因偏好,独立型比依存型自我建构者表现出更显著的自我增强,同时独立性对自我增强起着极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支持自我增强的文化普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任曦  王妍  胡翔  杨娟 《心理学报》2019,51(4):497-506
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以社会角色来定义自己, 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关系; 社会评价威胁是诱发个体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情境因素, 然而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是否会表现出更高的应激反应, 以及社会支持是否会缓解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还不可知。本研究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为范式, 以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作为应激指标, 使用自我构念问卷测量个体互依自我构念水平, 将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自我支持启动组和社会支持启动组。结果发现, 互依自我构念水平正向预测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皮质醇水平增加量; 同时, 相比于自我支持启动, 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经历社会支持后有更低的唾液皮质醇变化量。研究结果提示, 社会支持对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起到了良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我增强偏向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佐斌  张阳阳 《心理科学》2006,29(1):239-24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下个体的自我增强行为是否有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文章回顾了西方心理学家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强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国内外证明东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中国人的自我增强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展望了中国人自我增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文化自我观点质疑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的跨文化普遍性,认为东亚人并非像西方人一样拥有对自我保持积极评价的需要,而是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东亚人同样会表现出自我增强,其中“对自我的重要性”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至此,笔者针对有关自我增强跨文化普遍性的争论做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从面子角度研究东亚人自尊的建议,以期为澄清此争论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  相似文献   

9.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研究考察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对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完成能力提升练习后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前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完成智力增长观写作任务的被试在练习后的内部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低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2)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后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3)智力增长观任务对高威胁情境下被试完成练习后的外部自我评价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学报》2021,53(11):1244-125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中国情境下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的区分。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外显层面被试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是独立的结构;女性被试的关系自我水平要高于群体自我。研究二通过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Targe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AT)发现在内隐层面,相对于群体自我,中国情境下的被试具更倾向从人际关系角度定义自我。同时,研究二也发现外显关系自我和内隐关系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外显群体自我和内隐群体自我二者是独立的结构。最后,文章讨论了研究对自我建构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21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现场实验,探讨个体创意自我效能感在竞争、评价和时间三种压力情境下对创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压力对于总体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时间、评价压力分别提高了流畅性和新颖性,竞争压力既提高了流畅性又提高了新颖性,但三种压力情境都降低了变通性;创意自我效能感中间组的学生在压力情境下具有最好的变通表现,而效能感低分组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3.
采用2个行为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的影响。实验1采用“Stroop”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并考察愤怒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验2使用公正敏感性量表选出高低两组被试后采用“划e”任务操纵被试的自我损耗。两个实验均用最后通牒博弈考察被试的利他惩罚行为。结果发现:高损耗组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拒绝比例显著高于低损耗组;愤怒情绪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公正敏感组中出现了明显了自我损耗促进效应,低公正敏感组不存在。证实了自我损耗对利他惩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验1采用打破习惯范式任务和单词搜索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实验2采用社会排斥情境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自我损耗条件下,自我觉知启动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无启动组;(2)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排斥组。在自我觉知启动条件下,排斥组、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无显著差异。结果证实了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沛  吴薇 《心理科学》2017,40(1):136-144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自我效能感与认知风格在刻板印象激活效应(个体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影响个体随后的行为表现,使之符合所激活的刻板印象)中的作用,初步探讨了刻板印象的激活引发行为改变的内在心理机制。实验1采取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接着完成智力测试与自我效能感评价任务。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于智力测试成绩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实验2进一步纳入认知风格,首先对被试的握力进行前测,1周后再将被试随机分配到高耐力组和低耐力组进行再测。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刻板印象激活引发的行为表现中依然起着中介作用。与此同时,虽然场依存的被试更易受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影响,而场独立的被试则不易受到这种情境的影响,但是认知风格未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实验性地探究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的存在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98名大学生参加了实验.实验Ⅰ考察自我差异类型与抑郁、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实际-理想、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均与焦虑存在显着相关,表明两种自我差异可作为焦虑水平的预测指标;2)中国被试的结果与美国研究结果有差异:美国的研究仅发现实际-应该自我差异与焦虑有关.本文对自我差异的文化学内容作了尝试性分析.实验Ⅱ考察“自我差异作为认知结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与情绪的关系的性质.实际-理想自我差异较高、较低两组各12名被试对控制类、焦虑类形容词各12个作“是否适合描述自我”的判断,随后对判断过的形容词作自由回忆.结果表明:(1)两组被试自由回忆量无显着差异;(2)高自我差异组对焦虑类形容词反应时较短.该结果支持了实验假设:个体自我差异可能构成独特的认知结构,与特定情绪相联结,提高对该情绪信息的加工效率,对情绪有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自我不仅包括个体自我,还包括关系自我。母亲是关系自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朱滢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与西方文化下的被试不同,母亲与自我在中国人大脑中的表征无显著差异。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母亲与自我的动机等级性是否存在差异。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赌博任务,以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FRN)为指标,考察为自己而赌、为母亲而赌和为陌生人而赌三种情境下FRN波幅有无差异。行为结果没有发现三种不同受益者情境下的动机差异。脑电结果发现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FRN显著大于陌生人情境下的FRN,但是母亲和自我情境下的FRN波幅统计上无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表明,母亲和自我的动机等级性在中国文化下是相同的。本研究首次在结果评价领域提供了母亲与自我具有相同动机等级的脑电证据。  相似文献   

18.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胡琳丽  蔡晨 《心理科学》2012,35(3):701-705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想象不同的重要他人对于个体自我评价转移的影响,并探讨自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考虑到大学生年龄相当,拥有相似的角色经验,故本研究选用了大二女生作为被试。研究选择了三类重要他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包括男朋友),由于每一类重要他人所对应的关系自我各不相同,所以研究编制了针对不同重要他人的自我评价特质词表,作为因变量测量的工具。 过程与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中将用到录音机。实验一为单因素实验设计,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展开,各个实验室的想象重要他人分别为父母、同性朋友、异性朋友。主试告知参与者,本实验将进行一项大学女生的想象力测试,首先聆听一段描写风景的散文录音,进行想象练习。然后请她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位指定的重要他人,比如想象重要他人的形象、语言、行为等特征,尽可能详细生动。想象结束,首先请被试回忆并填写刚才想象的主要内容。然后告诉被试,另一个课题组正在搜集有关“当代大学生自我形象”的资料,请她们帮忙填写《自我评价特质词表》,对自己的一些特质进行评价。最后,主试向参与者致谢并进行了解释。实验二的想象重要他人为同性朋友和男朋友,实验过程与实验一基本一致,在自我评价测量中采用了专门针对“同性朋友”和“男朋友”的量表,并在想象完成后填写自尊量表。 结果与结论:本研究所有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在a<0.05的水平上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女生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发现其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关系自我评价特质显著不同。证明了想象重要他人影响个体自我评价的维度,并会产生自我评价转移的现象,没有发现自尊变量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低自我监控者在不同互动情境中的被洞悉错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nyder的自我监控量表,从大学生中筛选出典型高低自我监控者。要求他们不动声色地喝下1杯醋和4杯水,而后,让观众根据他们的表现去辨别饮料的味道,并让被试预测可能猜中的人数。在实验1中,被试和观众以录像为媒介间接的互相推测;在实验2中,被试和观众现场直接的互相推测。两个实验都包括高低自我监控者各21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监控水平对被洞悉错觉有明显的影响,在直接和间接两种互动情境中,低自我监控者的被洞悉错觉都比高自我监控者强烈。互动情境对高自我监控者有明显的影响,在间接的互动中,高自我监控者出现了明显的被洞悉错觉;而在直接的互动情境中,低自我监控者的被洞悉错觉依然非常明显,高自我监控者则趋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