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震区中学教师应付方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地震灾区中学教师应付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四川灾区的365名中学教师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灾区中学教师应付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学校类型、学校所在地以及受灾程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结论:灾区中学教师的应付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受地震、性别角色、灾后社会支持、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应付方式与心身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应付的研究概况,重点是应付的定义、应付的分类、教师身心健康等。在此基础上,简述了作者对广州和澳门两地区184名中小学教师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并对两地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还就如何增强教师的心身健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师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该研究旨在探讨教师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教师、不同教龄教师、男女教师、中小学教师应付方式有显著差异。教师应付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关系.但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4.
本对待岗人员应付压力的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1)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使用程度依次为退避、合理化、自责、求助、发泄,女性更善于调动应付资源,年龄偏大的待岗人员偏爱合理化、退避;(2)待岗人员表现出轻度的强迫、抑郁症状,少数人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偏执症状,女性和年轻的待岗人员属于压力易感人群;(3)自责、发泄的应付方式与健康不良症状之间存在着普遍性关联。  相似文献   

5.
陈录生  刘新学 《心理科学》2007,30(4):974-976
研究表明应付方式问卷中的幻想与工作压力问卷中的工作兴趣有显著的相关,而与合理化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外显性焦虑量表与应付方式量表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和退避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与合理化有显著的相关;而与上工作压力量表上的三个维度只有弱相关。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俊升  周颖  包蕾萍  桑标 《心理科学》2006,29(5):1107-1110
本研究以265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发展的特点以及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被试在心理一致感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三个年级被试的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3)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问题解决、求助两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被试心理一致感水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压力调节上倾向于采用成熟而积极的应付方式。本研究从压力应对的过程角度分析心理一致感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96名"5.12"汶川大地震民族地区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灾区民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较高,各因子相关性较强;2)性别和年级方面大部分心理健康因子差异显著;3)应付方式各因子间呈显著低相关;4)解决问题、自责、幻想等应付方式对震后民族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生命智慧的现状,揭示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生命智慧问卷>和<大学生应付方式问卷>对4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并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之间存在高相关,在面对挫折时,富有生命智慧的大学生多采用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转换视角等积极的应付方式;生命非认知智慧是应付方式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慧芳 《心理科学》2004,27(2):355-357
采用问卷法,对434名6类犯罪女性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社会支持、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行为有不同预测力,不同女性犯罪类型有不同的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老年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有42篇中英文文献, 75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2856)。结果显示, 老年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消极情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文化背景、文献质量、文献年份、样本量和样本人群年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心理韧性如何影响老年人幸福感提供了较为精确的估计, 对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感进而实现成功老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参考目前应对领域中较成熟的分类方式,对石林、封丹2004年编制的应对风格问卷进行了项目调整,将问题应对和情绪应对项目进一步划分为5个维度。以590名大学生为被试,分别施测修改后的应对风格问卷和幸福感指数、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结果显示灵活型和控制型风格个体的幸福感较高,反向型个体的幸福感最低。不同风格个体的幸福感差异不仅源于他们对应对方式的选择不同,而且因为他们对应对方式的使用效果不同。灵活型和控制型个体更能从自己的应对方式中受益。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其居住安排的关系机制, 表明中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大致可分为四类, 从健康到不健康依次为:健康、轻度残障、认知缺损以及非常不健康。在轻度残障和认知缺损上, 不同居住安排的老年人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在最不健康状况上, 独居老年人发生的可能性显著低于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 不与子女同住老年人 (尤其是丧偶人群中) 也显著低于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不同居住安排的老年人在健康上的差异, 可能是选择机制和保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6所高校的7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应对自我效能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和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毕生控制理论,方便选取杭州市60~95岁的老年人320名,采用问卷法考察了老年人控制策略使用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控制了年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数量后,探讨了老年人的乐观、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控制策略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低龄的老年男性和女性更偏好选择初级和补偿初级策略,而高龄老年女性更偏好补偿初级策略;乐观和领悟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选择初级策略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初级控制在老年人中依然具有首要性地位,老年人的资源越丰富,越有可能采用积极的控制策略(选择初级),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实现成功老龄化。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文化智力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670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文化疏离感、应对方式、文化智力和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结果显示:(1)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了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间的关系;(2)文化智力调节了文化疏离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童年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纵向发展关系,以771名小学3、4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了为期2年的纵向追踪。结果表明:(1)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无法持续稳定地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但孤独感可以持续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发展;(2)童年期儿童的应对方式既可以显著预测友谊质量的纵向发展,也可以显著预测孤独感的纵向发展。结论:在纵向发展上,童年期儿童的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共同变化关系,两者的发展轨迹均受第三因素——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lthough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regulatory focus may exert considerable impacts o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little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mechanism for this relation and the potential gender difference.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mediating effects of coping sty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ory focus and three aspects of SWB (indicated by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otal of 2943 Chinese adolesc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urvey and completed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 (Mage = 14.47, SD?=?1.59, 44.50% boys). Hypothesized pathways were test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Results showed that regulatory foci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WB. Promotion focus predicted SWB mainly through problem-focused coping,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motion-focused coping were also observed; Prevention focus predicted SWB mainly through emotion-focused coping,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roblem-focused coping were observed. Furthermore, relative to boys, the prediction of problem-focused coping on life satisfaction was stronger and the prediction of promotion focus on life satisfaction was weaker for girl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ory foci and SWB, and indicate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COVID-specific beliefs and behaviors, and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July 2020, at the onset of a second major lockdown, Australian adults (n = 1453) completed measures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COVID beliefs and behaviors (i.e., belief in a rapid recovery, perceived risk, compliance, change in exercise, and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VID-specific well-being.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COVID-specific well-being differed from those with general life satisfaction. The benefits of conscientiousness were elevated whereas the benefits of extraversion and agreeableness were reduced. Neuroticism was related to greater perceived risk from the pandemic, elevate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uring the pandemic, and more pessimistic views about the rate at which society would recover from the pandemic. In contrast, conscientiousness was notably related to greater compliance with directions from public health authorities. While regression models showed that general well-being was largely explained by personality, COVID factors provided incremental prediction, and this was greatest when predicting COVID-specific well-being and lowest for global evaluations of life satisfaction. The observed prediction by beliefs and behaviors on well-being beyond personality, provides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for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the management of future novel stressors.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六省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占军 《心理科学》2008,31(6):1484-1488
本研究在全国省会城市范围内取样,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进行了检验,并以此为线索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由40个项目组成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并将常模样组扩展到全国,取得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修订版)的全国参考常模;同时,尝试对构成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各个评价维度的权重进行考察,以使量表分数的合成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