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质量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分别在男性、女性朋友两个样本中考查了熟悉度与关系亲密度对人格判断自我—他人一致性(SOA)的影响,结果表明:(1)神经质的自我评定显著高于朋友评定,责任心的自我评定显著低于朋友评定;(2)两个样本中大五人格所有维度的SOA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尽管女性样本中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的SOA均比男性样本高,但两样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两样本聚合的SOA中,外倾性最高(r=0.41),责任心其次(r=0.36),神经质和开放性最低(均为r=0.21);(4)除了男性样本中的外倾性,熟悉度对其他维度的SOA都没有显著调节效应;(5)两样本中关系亲密度对所有人格维度SOA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从大学生样本中抽取19名目标被试、57名熟人被试和76名陌生人被试,采用词汇评定方法考察了特质模糊性对人格判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我、熟人及陌生人对清晰特质判断的一致性比模糊特质的一致性更高,这种差异在自我—陌生人及熟人—陌生人一致性中尤为显著;(2)无论是模糊特质还是清晰特质,自我—熟人判断一致性显著高于自我—陌生人和熟人—陌生人一致性,后两者差异不明显;(3)随着特质模糊性的增加,被试判断间一致性差异总体上呈不断增大的趋势,清晰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小,模糊特质判断一致性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特质特性是影响人格判断准确性的重要调节变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可观察性高的特质容易判断,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更高;特质的可评估性干扰了自我知觉的准确性,与中性特质相比,可评估性特质的自我—他人一致性更低;与清晰特质相比,模糊特质的自我—同伴判断间的一致性更低,且随特质模糊性的增加而递减。不仅如此,特质特性经常与其他因素如熟悉度交互作用于人格判断的准确性,在考查特质特性的作用时,必须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将该变量与特性匹配、特质分类、个体差异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当被试主动做出与他人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1)或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一致/不一致的选择行为(实验2)时,其选择行为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结果评价过程的。脑电数据表明在结果评价的早期阶段,无论被试是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做出相同选择,这种选择一致性都会放大输赢结果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选择一致情况下比不一致情况下诱发更大的d FRN。而在结果评价的晚期阶段,当被试先做出选择之后,看到他人做出与自己不一致的选择时(实验2),相比他人与自己选择一致时,诱发了更大的P3和LPP波幅。说明被试很可能把他人的不一致选择加工为一种冲突。因此投入了更多认知资源来加工这一结果。本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的创新研究,首次从时间维度上分离了选择行为和结果反馈两个阶段,并提供了选择一致性对结果评价有影响作用的脑电证据。  相似文献   

5.
孟景  沈林  吕振勇  杨周  陈红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12,44(11):1515-1522
在以往研究中“pain matrix”被认为是加工自我和他人疼痛信息的特异性神经机制, 也可能是个体对他人疼痛共情的原因。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非疼痛的感觉刺激也能激活该脑区, 因此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受到质疑。研究采用启动范式从两个方面入手探索自身疼痛和疼痛共情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关系。实验一使用疼痛和非疼痛图片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热刺激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非疼痛图片, 疼痛图片启动下被试对自身疼痛刺激的反应时减少, 疼痛水平和情绪反应增强。实验二使用疼痛和热刺激为启动刺激, 疼痛或非疼痛图片为靶刺激, 发现相对于热刺激, 疼痛刺激启动下被试对疼痛图片的反应时减少。同时, 在两个实验中非疼痛的靶刺激都不受启动刺激的影响。这说明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杜健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751-1761
自我概念一致性已经被证明对于享乐的和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文化可以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 具有独立型自我构念和低水平的辩证思维, 因此他们的自我概念一致性较高, 且对幸福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而东方人崇尚集体主义, 具有互依型自我构念和高水平的辩证思维, 因此他们的自我概念一致性较低, 且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微弱。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特质以外的人格水平上, 检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的自我概念一致性与文化和多种类型的幸福感间的关系。并且探索文化发挥作用的其他机制, 解析文化与自我概念相互作用, 共同影响幸福感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天鸿  陈宇琦  陆静怡 《心理学报》2020,52(11):1327-1339
当知晓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即自己与他人在某方面表现上的差距已经明确时,人们对自我-他人差异的知觉准确吗?本研究发现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人们将自身的绝对表现(自己的表现与零相比的结果)泛化到对自身相对表现(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结果)的判断上。在7个研究中, 被试(N = 2766)得知自己的绝对表现和相对于他人的表现,并判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结果显示,绝对获益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大于相对损失时;绝对损失时,人们在相对获益时感知到的自我-他人差距小于相对损失时;当泛化难以进行时,上述效应消失。研究揭示了差距知觉的泛化效应及其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8.
社会准确性模型(SAM)将准确性分解为标准准确性和独特准确性,并计算这两者在判断者和目标中的随机效应,从而对人格判断的个体差异做出直接估计,是一种比传统的Cronbach方法和社会关系模型更有效的分析方法。该文介绍了SAM的概念和原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设计与扩展形式,扼要综述了SAM与心理适应、喜欢及其他个体差异变量在人格判断准确性研究中的应用。未来运用SAM进行个体差异研究,应不断优化研究设计,简化建模难度,考虑更多变量及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并与其他模型相结合,深入探讨人格判断的个体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萍  卢家楣  张敏 《心理科学》2012,35(1):100-104
本研究采用短影片人为诱发心境的方法,用正性和负性两种情绪事件作为刺激材料,在控制人格变量的前提下,探讨了大学生在不同心境下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中是否存在心境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1)愉悦心境会增加做出积极判断的倾向,悲伤心境会增加做出消极判断的倾向;(2)无论是在愉悦心境还是在悲伤心境中,被试在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支持心境对未来事件发生概率判断有所影响,即诱发的心境与未来事件的效价存在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612-1619
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存在着争论, 相关的实证研究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价值观直接预测行为; 生活方式、态度等中介变量的桥梁作用; 人格与情境等调节变量的影响作用。目标层次理论认为价值观与行为之间是由逐渐具体化的目标连接起来的;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影响价值观与行为的关系;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个人自我价值体系对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新社会分析模型则认为价值观是人格的一个领域, 特质与价值观这两个平行的结构共同作用于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表现为价值观词典的应用; 价值矛盾与行为决策关系的研究;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与行为一致性的探索以及建立专门针对二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