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今日中国教会简介今日的中国教会处在一个后宗派时期,也许比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教会都更早进入这一阶段。在中国,教会的联合在中西教会领袖之间的讨论在形式上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后来又在二十年代重新开始,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侵略时促进了这一讨论。关于教会联合的讨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当然也在日本得到了促进。日本人的压迫推进了基督徒的联合运动。那些在日本人委任统治  相似文献   

2.
《天风》2009,(10):38-38
新当选的世基联总干事表示 将促进与其他教会和宗教的关系 据普世国际新闻报道,新当选为世基联总干事的挪威神学家Olav Fykse Tveit表示,他将把“目光投向与其他教会与信仰的联系”,将促进世基联与罗马天主教、其他基督教团体以及穆斯林之间的关系。Tveit牧师表示,“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基督教各宗派在这个世界上更加团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我们基督徒的声音,并使我们的声音更强有力,更丰富,更广泛。”他说,所有的世基联成员教会都应致力于同一个目标,就是教会合一的呼召。  相似文献   

3.
闭幕词     
丁光训 《天风》1994,(2):12-13
自从我们提出“办好教会”这四个字以来,广大信徒大为高兴,社会各界也深表同情。 广大信徒得知,三自爱国运动是个办好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得知三自爱国运动对教会办好办坏不是漠不关心的,这给广大信徒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鼓舞。但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督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在南京举行“支持我国政府严正声明,声援我国天主教爱国行动”座谈会。我国基督教界知名人士对梵蒂冈利用“封圣”进行反华义愤填膺,纷纷发言进行揭露。 全国政协副主席、基督教全国“两会”名誉主席、会长丁光训主教说,梵蒂冈一直与中国人民为敌,从“九一八”事变后承认“满洲国”到这次在我国庆节进行“封圣”,这是诅咒中国人民,是反对我们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运动。梵蒂冈把传教士干的许多坏事掩盖起来,进行所谓的“封圣”,这是中国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坚决反对的,也是中国人民坚决…  相似文献   

5.
秦小林 《天风》2014,(3):10-11
<正>但愿我们本着互相尊重、求同存异、追求合一、呈现多元的原则,一同彰显在基督里的丰富多彩。目前中国基督教会实行联合礼拜,并无统一的礼仪规范。但不少教会,尤其是一些城市教会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具有某些宗派特点的信仰礼仪。然而,由于现在教会的教牧同工大多都在后宗派时期信主,对"圣袍、圣带的穿戴"问题相对比较陌生。又由于原来各宗派背景的礼仪各有不同,于是在目前教会中,尤其是圣服的穿着方面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此愿意与各位同工同道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需要解释的是,文中介绍某些教派的礼仪特点,并非希望  相似文献   

6.
两会,是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两个组织的简称,目前我国教会已基本上形成了从全国一级到地方一级的两会组织网络。尽管全国的或省的两会对基层的两会最多是指导的关系,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但对于处于宗派已过的中国教会而言,两会对于各地教会所起的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两会对于各地“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讲教会的组织和管理,当然也应包括两会的组织建设。今天有些地方的两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涣散,形同虚设;如个人“承包”,独断独行;如脱离信徒,类似“衙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对当地教会的各方面工作开展不利,也不利于两会的凝聚力和威望。值得各地同工同道一同关心。  相似文献   

7.
(一) “中国基督教的新生,并不只要砍掉帝国主义的大树,它还要建立中国基督徒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 ──吴耀宗 中国教会新的一页,是伴随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揭开的;当年的“三自爱国运动”,是伴随中国历史揭开新的一页诞生的。 教会的“三自”原则─—平心而论,早已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实践着、并为普世教会所接受。中国教会在1950年开展的三自爱国运动,只不过顺应了普世教会发展的历史,也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当中国历史进人到新的里程,上帝给中国教会以新的启示:开展“三自”,让中国的领土上建…  相似文献   

8.
郑玉桂 《天风》2001,(1):38-39
“信”、“望”、“爱”是教会和信徒信仰生活主要的环节,是信徒对己、对人、对神明确的印记。在我们中国基督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的现阶段,教会和信徒对于“信”、“望”、“爱”,应有更现实、更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季剑虹 《天风》2003,(9):28-29
·50年代后期起,中国教会走上了联合、团结和合一的道路,结束了宗派林立的分裂局面,进入了后宗旅时期。但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教会被迫停止了活动,也就谈不上如何建立中国教会的管理模式。 ·教会的管理是教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对神事奉的重要内容。神学思想建设与教会自身管理建设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管理活动中又分为两个层次: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提高集体中成员的士气,积极性和热情之类的活动,通常被称之为管理人的活动,而把对某一种工作的计划、控制、监督、检查等类直接与事有关的行为被称为管理事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6,(1):F0002-F0002
中国基督教两会为了回应“按三自原则办好中国教会”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总结和研究三自爱国运动新时期的教会在各项事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于2005年11月25日—12月6日,差派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为组长的调研组一行5人,赴天津、河南、河北教会调研,探访信徒。本次调研以“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为主题,就各地教会如何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情况;各地教会的信仰生活情况;各地教会领导班子、人才培养的情况;各地教会社会服务事工的情况;各地教会构建和谐基督教、扩大团结面等问题,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除了在省两会及省辖市两会进行调研外,还分成两个小组赴地、市、县教会实地走访。  相似文献   

11.
王三元 《天风》1997,(11):5-6
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要内容有“四个必须”,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努力增进团结”。 “现在有些地方的教会或因宗派思想抬头,或因其他原因相咬相吞,打击异己,广大信徒对此深为痛心……”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50年历程 1950年吴耀宗先生等教会领袖发起了三自爱国运动。他们带领信徒积极投入三自爱国运动,为改变旧中国基督教的面貌,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自爱国运动发起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1966年是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帝爱国,摆脱外国差会控制,收回教会主权,中国基督徒自办教会,实现自治、自养、自传。1966-1978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基督教事工被迫停顿。1979-1998年是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坚持“三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天风》1997,(2)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全国基协”,英译为China Christian Council)。第二条本会是中国基督教的全国性教务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全国所有信奉上帝、承认耶稣基督为主的基督徒,在圣灵的引领下,同心合意,遵照圣经真理、三自爱国原则、我国教会规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要内容有“四个必须”,其中一个就是“必须努力增进团结”。 “现在有些地方的教会或因宗派思想抬头,或因其他原因相咬相吞,打击异己,广大信徒对此深为痛心……”  相似文献   

16.
岳清华 《天风》2007,(13):34-35
在历史上,中国基督教是从西方传来的,这样教派问题也一同被带到我国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西方各国传教士先后把70多种的教派留给了中国教会,有的教派还在中国成立了教派组织。旧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教会当时作为“洋教”的存在,宗派林立、分门别户、互相攻击,成为旧中国基督教会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危害、阻碍中国教会健康发展。虽然过去也有不少基督徒教会领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在三自爱国基础上实行联合礼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联合礼拜以来,遵循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的原则,中国  相似文献   

17.
王德良 《天风》1996,(9):42-43
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常委、辽宁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东北基督教神学院院长寇庆光牧师于1995年9月24日,在大连息了一生的辛劳,荣归天家,享年75岁。 寇庆光牧师高中毕业后,进入东北基督教神学院学习。1954年在沈阳教会被按立牧师。1962年来大连市基督教会主持工作。他先后当选为大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和大连市基督教协会会长。 为引导广大信徒团结在爱国爱教的道路上,为振兴中华,为纯正信仰,搞好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刘卫 《天风》2006,(17):34-38
本文以处境神学为切入点,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认识。作者作为“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基督徒认为,今天的青年基督徒在对“三自爱国运动”缺乏亲身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除了从历史课本中认识“三自爱国运动”之外,更需要从神学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三自爱国运动”。作者运用处境神学的方法分析了教会史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并得出结论认为,“三自爱国运动”的思路与处境神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三自爱国运动”的产生是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发展的结果,它是中国基督徒面对新处境的新思考,带来的新行动;同时,作者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作为“三自爱国运动”的延续,是中国教会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田雨 《天风》1998,(12)
●“神的工作,圣灵的工作部是藉着一定的制度体现出来、不论是单纯属灵崇拜或教会管理,部有特定的制度。” ●“制度不是治人不治己,而是首先要治己再治人,如不这样就无生命力、也形不成权威、形不成核心。” ●“教会建设贵在实干,教会制度不是摆花架子给人看,关键是要自己落实。” 1998年10月30日,来自福建、内蒙、上海等地教会40余位同工分享中国教会治理工作经验,会议期间,记者专赴南京采访——季剑虹: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教会治理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0.
《天风》1995,(1):2-5
我的题目有八个字:“独立自主,办好教会。”这是因为我们三自爱国运动坚持了几十年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现在受到威胁;二是因为我们讲办好教会,到现在为止。较多是口头上讲讲,较少付诸实践。 1、关于独立自主 最近我有三个早期在美国访问,在这三个星期中我去参加了两个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