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这批帛书中,有两种《老子》抄本(即甲本和乙本),在抄写乙本的那幅帛上,尚抄有四种古佚书,因其在乙本之前,故称其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这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其抄写年代约在汉惠帝至汉文帝初年。经过唐兰、李学勤、陈鼓应及余明光等先生的考证,认定此四种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如唐兰、余明光、陈鼓应等);另有一些学者则…  相似文献   

2.
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四经》,初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为其所著录二十七种“黄帝书”之一。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可能在汉魏六朝战乱中亡佚。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关于黄帝学说的古佚书四篇,唐兰先生、李学勤先生等考定为佚失的《黄帝四经》。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颇活跃的黄帝学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派的思想学说,也可以看出它对于《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早期代表作。顾名思义,黄老之学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结合,可是黄帝并无著作或学说传世,而老子则是实有其人其书,故此黄老之学乃是吸收、继承了老子思想并加进一些假托黄帝之名的新内容而形成的学说。但迄今为止,似乎分析《黄帝四经》对老子思想吸收和继承的文章还不多,最早研究《黄帝四经》的唐兰先生做了很多奠基性的工作。他在《马王维出土始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一文后,列表将《黄帝四经》同一些古籍中相同或相似的语言进行了对照,被对照的引文有《的冠子》、《管子》、《苟子》、《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先秦道家黄老著作——《管子》中黄老学篇章(《心术》上、下和《白心》、《内业》四篇)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暂称《黄帝四经》)中的思想为主要材料,来分析道家黄老学的哲学体系的一般理论特点和思想实质,以及它对老子“道”的哲学体系的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到了战国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代表作就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注)、《称》、《道原》等,统称之为《黄老帛书》。《黄老帛书》是我们当今研究道家思想发展环节和探索汉初“黄老之治”的内容及其理论来源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出土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限于史料不足,人们的研究多带推测性,因而见仁见智,看法各异。这里仅就它的书名、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学术思  相似文献   

8.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陈鼓应晚近,由于考古文献的出土,丰富了古代思想史,也改写了古代哲学史。出土的众多文献之中当属道家类古佚书最受瞩目。其他大批的医书、数术、方技、兵书也和道家思想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仅就明确的道家出...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整理者韩巍先生已经对此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书末还附有《老子》九个重要版本的对比,极方便于读者。整理者根据内容和字体等因素综合判断,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抄写年代“应主要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似乎略早一些,“《老子》的字体在这批竹书的各种文献中属于相对较早的一种,但仍然明显晚于银雀山汉简,估计其抄写年代有可能到武帝前期,但不太可能早到景帝。”①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称“老子上经”,下篇称“老子下经”,与帛书两本同中有异。帛书也分上下两篇,甲本无篇题,乙本的篇题是“德”和“道”。  相似文献   

11.
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水 《管子学刊》2000,(1):38-46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重新问世以来,国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在前人以及自己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一、五行学说与黄帝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2,(11):12-15
从竹简本到帛书甲本,从帛甲到帛乙本,我认为《老子》文本有着比较明显的递变痕迹可循。但从帛乙到以后诸通行本之间却似有文本递嬗变化上的断裂。帛乙《老子》只分篇不分章,完全符合司马迁所言“著书上下篇”的例子,而诸通行本则在分篇成书的基础上却有着完整的81章分章系统,其间当有一段文本演变的历程需要走过。《汉书·艺文志》云:  相似文献   

13.
考察帛书《黄帝四经》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道家说有了更充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写本,其次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种排列次序与韩非子所见《老子》原文次序完全一致。《韩非子集解》卷六《解老第二十》,题下注:  相似文献   

15.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黄帝四经》虽然保留着原始道家的若干思想传统与风格,但它作为从老子道家分化出来的黄老著作,与老子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适应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对老子的一些原有概念、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拓展,从而在道体之规定、天人关系、无为而治、道与法、德治与法治,以及“民本”思想等六个方面,克服了它的不足。《黄帝四经》对老子道家之不足的克服,表明黄老学在对待世俗社会与文明的态度上,已由冷漠、轻视转向热心、关注,因而把老子的价值取向从玄虚拉向了现实,充满着一种执着现实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北大汉简《老子》的公布发行,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曾出土过项羽妾冢本老子,傅奕的古本《老子》据说本于它,但今天已经不复见古简原貌。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弥足珍贵,可惜残损严重,而且有不少抄写错误。郭店楚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是战国时代的本子,但是合起来的全文只有今本的三分之一①,如何看待还有不同意见。现在的北大本汉简《老子》,是目前所见最完整、最接近今传本《老子》的汉代古本。整理者韩巍已经根据各种重要的《老子》传本,对北大简《老子》做了相当认真的整理工作,并且仔细分析了北大简《老子》与几个重要的早期传本之间的关系,持论甚平,断语审慎,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北大汉简《老子》的出土,不仅有助于解决以往将郭店简、马王堆帛书与传世本《老子》对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而且对于《老子》的形成也很有参考价值。下面不揣浅陋,谈一点我们的浅见。  相似文献   

18.
在道家主干论的支配下,王葆玹和陈鼓应先生先后就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发表了新颖的意见。验之帛书《系辞》和帛书《易传》诸篇的内容,笔者认为他们夸大了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的差异,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帛书《系辞》是儒家而决非道家的传本。下面,试从帛书《系辞》的祖本、帛书《易传》诸篇的内容、帛书《系辞》的思想构架、周秦至汉初易学的源流四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以来,文物单位陆续公布了帛书《周易》、《老子》甲乙本及其卷前后的多种古佚书,引起了世界性的兴趣和关注,唯帛书《系辞》及其前后数篇解《易》之作近20年迄未问世。1987年12月初,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在会上读到韩仲民先生提交大会的论文《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韩文提及帛书本  相似文献   

20.
王弼本《老子》第十四、二十一章的"惚""恍",是老子用以描述道的关键词,但是在各种《老子》中,这两个字的字形与解释都有较大差异。比如根据《老子》上下文语境作出的义理诠解,恍、惚二字为反义词,而按考据学方法则将其解为近义词,这两种解释路向之间的矛盾使得重新审视"恍惚"的释读和诠释成为必要。值得重视的是,帛书《老子》中的奇异字形为重新考察提供了新的契机。"恍惚"一词可能源于帛书甲本,但它在古音、字义上都与简帛本所提示的信息不符。帛书乙本在帛书甲本基础上释读出"沕"字,进一步又可读出"汒",这为判断上述分歧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思路。因为从训诂学上说,"沕"训深微貌,"汒"训深广貌,两字意义相反。哲学上解读为:"沕"喻道之本体的深微,"汒"喻道之显用的深广;"沕汒"深刻展现了老子论道的思维结构和特色,即以水喻道,以小大之辨为中介,引导修道者反思和超越二元对待的形名结构,由观物而体悟体用一如、显微无间的不二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