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林清凉 《法音》2012,(6):28-35
尽管在中国的汉族地区,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素食与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着一种无可争议的不解之缘,但同样几乎众所周知的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东传日本的佛教均没有明确要求佛教徒必须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国汉传佛教的一项不共传统而已。于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素食的疑问和争议。  相似文献   

2.
北齐的戒杀断肉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延锋 《佛教文化》2007,(6):121-122
素食是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佛教的独具特色,是佛教徒慈及物命、悲心济世的体现。后世一般都认为中国僧人的断肉食素之风始于梁武帝,这是不无道理的。按印度原意,“斋”在佛教中是过午不食的意思,就是时过正午之后就不再进食。如果时过正午仍然进食,就叫做“非时食”。现在把过午不食叫“持午”。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3,(10):48-51
1953年5月30日至6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三大语系的120位佛教工界代表,齐聚北京广济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构,宣告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时任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主任的赵朴初居士在《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中说:“像这样由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的佛教信徒共同发起、共同参加、共同组织的全国性佛教团体,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中国佛教协会的产生,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的大团结,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弘法利生的信心和热诚,表示着新中国佛教徒致力于爱护国家、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志愿。”  相似文献   

4.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皓 《法音》2003,(5):40-4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团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实行托钵乞食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民俗风情,中国僧人食物的来源、饮食形式与内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风貌。寺院除严格素食外,还根据有关戒律制定了相应的用斋过堂仪轨,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日早晨和午前,当云…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孺童 《法音》2008,(5):11-2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量的佛教经典被逐步翻译成汉文,并广为传播。中国佛教徒在阐释佛经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分段方式,即把经文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解说,称作"三分科经"。此法始创于东晋道安(312—385或314—385),后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智宗 《法音》2001,(9):1-5
随着全球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由此也引起了各国佛教界的高度重视。为弘扬佛教的环保理念,兼为选拔参加中韩日三国佛教界拟于今年秋天在北京举办的“佛教与环保”演讲会的中方代表,8月25日至27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浙江普陀山隆重举行“佛教与环保”演讲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青年法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佛教与环保”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阐发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佛教的环保理念,提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必须从自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是大陆佛教界首次就环保问题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盛会。经由佛教界法师和学术界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评定,智宗、清远、道真三位法师获得本次演讲会优秀奖。本期特将他们的演讲稿发表于此,希望读者和广大佛教徒都来关心和参与环境保护,并就“佛教与环保”问题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不仅将佛教文化弘扬于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大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考察其佛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坚信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坚定的佛教和平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0,(2):3-4
今年春节,是全世界华人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在此,我们向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特别向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佛教徒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问候!向台湾佛教界同道和海外华人佛教四众弟子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祝愿大家新年百福、六时吉祥!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释迦世尊创立了佛教,其智慧光芒,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生的解脱之路。两汉之际,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土。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佛教文化,对祖国的富强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人民的安乐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金秋九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全国各民族佛教信徒的盛会,是我国佛教界的一件喜事,我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佛教协会是我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中国佛协和德高望重的赵朴老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中国佛协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坚持赵朴老生前大力倡导的“人间佛教”的思想,弘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陈星桥 《法音》2005,(4):42-48
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放生本来是一件善事,但善事要办好,就离不开积极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法制社会,正确认识、合理规范放生活动尤其必要。一、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  相似文献   

15.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16.
佛足迹崇拜是早期佛教对佛陀崇拜的一种重要形态,反映了那个时代佛教徒与佛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早期佛教的佛陀观与实践方式。而佛足迹石崇拜又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崇拜类型,不但在佛教崇拜中具有支撑与引领的作用,而且在早期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术界过去对佛足迹崇拜的研究非常薄弱,尤其是对印度佛足迹石崇拜的渊源与特色等问题不甚明晰。通过分析《大唐西域记》中关于佛足迹石的记载,对印度佛足迹石的尺寸、图纹、崇拜方式及神通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佛足迹崇拜从印度向周边国家尤其是向中国的传播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辉 《法音》2003,(10):16-27
各位理事,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全国三大语系佛教代表在这里举行盛大集会,隆重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我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大会作《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的工作报告。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各民族佛教徒,终于可以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和振兴佛教事业,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全面占领了韩国,两国佛教界的来往渐次减少,但是两国人民和佛教徒面对日本侵略者,共同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土解放的目的,于20世纪上半叶仍然不断地保持联系。本文根据现在所见民国出版的报刊,集中介绍了这方面的史料,并对这些史料做了初步的分析,指出可以分为学术性、消息报导性、政治论说性、观感、募捐五种情况。本文特别考察了沟通中韩两国佛教的重要人物如太虚、圆瑛、玉慧观等人的活动,并重点阐述了韩国佛教徒玉慧观在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及其在中韩佛教界的影响。玉慧观遇害以后,中国的佛教刊物从此再也没有韩国佛教的重要消息,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他在沟通韩中两国佛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弘法 《法音》2006,(3):31-32,33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是不同的“流派”,诸如哲学说、科学说、教育说,可算是丰富多采。孰是孰非此处暂且勿论,因为它们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弘扬佛教的教理、教义都起过积极的作用。时下广为流行的“佛教是文化”说,我们很有必要予以厘清、界定,因为这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朴初会长敏锐地指出:“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有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20.
大约100年前,中国的佛教改革家太虚和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相继注意到了佛教和基督教两者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亲疏关系,并对此予以了研究,但由于条件所限,研究工作均未能深入.之后近百年,东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对造成佛教、佛教徒和佛教国家在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方面长期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在现代社会尤其受人关注.本文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信仰模式的对比,对形成二教经济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