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管仲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们都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有丰富的人才思想与论述。但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管仲与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他们的人才思想也有许多区别。作为管仲思想记录与发挥的《管子》的人才思想是管仲治国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孔子的人才思想只不过是他以仁义治国、实现其改良社会政治的一个保障而已。  相似文献   

2.
"害霸论"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管子的重要治国理念,主要内容是列举妨害称霸的做法,包括不能识别贤人、不能任用贤人、不能重用贤人、不能信任贤人、任用小人干预掺和等,凸显出重用贤能、远离奸佞、用人不疑的人才思想。"害霸论"思想在强盛的唐代与半壁江山的宋代,尤其受到重视,士人阶层期望国君能够知人善任,勿用谗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害霸论"流传过程中,曾有一些误解和贬低,这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于孔宝  刘玉山 《管子学刊》2013,(3):24-26,39
《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它是稷下先生依据齐国历史档案和民间流传的晏子轶事而编辑成书的,反映了晏子的思想和事功,是晏子研究的重要资料;晏子的思想或日晏子之学是独成一家、自成体系的,其忠谏匡君、爱民恤民是其政治实践和思想的核心内容与精华;晏子对孔子政治主张所认同的是其思想的内核,而要反对和摒弃的是儒者的礼乐形式或外壳。  相似文献   

4.
早在晏子以前的政治家管仲就十分重视发挥外交活动的作用,《管子·中匡篇》载:“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坐,其一在国。”就是说管仲把国家财政中的三分之二的款项用来搞外交活动,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管仲这一重视外交活动的思想被晏子继承和发扬下来。当然,晏子重视外交活动的目的同管仲不完全一样,管仲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扩大齐国的势力和影响,而晏子则不同,由于“晏平仲之在  相似文献   

5.
《管子》人才思想简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雪玲 《管子学刊》2001,(1):22-24,65
管仲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也是齐国由衰到强、由危到安、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而齐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无疑是得益于管仲非凡的政治才干,尤其是他的人才思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齐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管子在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考核人才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并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人才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6.
《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相似文献   

7.
晏子是一个实践型的政治家、实干家,他的思想观点往往在其实际政治活动中因人因事而发。在廉政观上,晏子躬行节俭,认为"尚俭"是为政之本,为此他菲食粗服、弊车陋室、辞谢女色。晏子的"尚俭"就个人来说是出于修养身心的要求,就政治而言是为齐景公做出榜样。他力谏君奢,廉政为民,成为继管仲之后的齐国又一位贤相。晏子的廉政实践成为我国廉政文化的宝贵财富,给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仲施政思想的基石,其言论.行动中都展示着民本思想的精华。而体现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对人才思想有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试以管仲为例,以《管子》一书为中心,来探析其人才思想中的民本因素,即“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的人才原则,包括其产生原因、表现方式、对后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尚俭,贯穿于晏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因此,后人论晏子,都标出一个俭字。但如何看待晏子的尚俭,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晏子学派归属争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把晏子的尚俭和诸家的有关思想作一横向的比较,以便探其异同,明其归属。  相似文献   

10.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12.
晏子及《晏子春秋》古来多有评说。虽然臧否不一,爱恶有异,但总起来是誉多毁少,多所肯定。孔子与晏子并非志同道合,交相毁亦交相誉。孔子曾数赞晏子是“达于礼”、“合于义”的“君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并表示“以兄事之,而加爱敬” (见《论语》及《孔子家语》)。司马迁则大动感情地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其后论者蜂起,或以儒者赞之,或以墨者称之,或谓非儒非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科形成并得到极大发展的 2 0世纪 ,对孔子文艺思想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研究历史的阶段、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整体评价及中西比较三大部分对近百年来的孔子文艺思想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 ,试图说明 ,对孔子文艺思想研究的状况及其评价 ,堪称 2 0世纪政治、文化、学术思潮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4.
一代贤相万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景以恩春秋时代,齐国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家莫过于管仲、晏婴。从建勋立业讲,晏子不如管子,从节操人品讲,晏子似又胜过管子。太史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其人格力量感人之深。研究晏子一生处世为人,对...  相似文献   

15.
晏子的人格     
人格,是个体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表现为一个人有异于他人的行为风格。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晏子,是一位以崇高人格魅力而名垂青史、百世流芳的哲人。与其同时,不轻易许人的孔子多次褒扬他,称赞他“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史学家司马迁由衷地钦佩晏子,宣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唐代的杨夔赞晏子“独立  相似文献   

16.
晏子是齐国与管子齐名的贤相,专门有《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治理齐国的政绩和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说此书“世多有之”,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出土的竹简中也有《晏子春秋》,说明这部书在当时颇为流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名臣贤相为数不少,但能够象晏子这样有后学记载其言论事迹自成一书,并且广为流传的却为数  相似文献   

17.
王华 《管子学刊》2010,(1):8-11
《管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部子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才思想。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和思想。对其包含的人才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继 《管子学刊》2003,(3):55-59
晏子是中庸思想的实践者,其著名的“和同”论是其对中庸思想的理论概括。晏子的中庸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是科学进步和人们认识提高的结果,是一定方法论和思想的有机统一。晏子中庸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为人处世和政治生涯中,也是其政治成功的理论基础。但其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晏子是姜齐后期的一位名相,也是齐国史上唯一可以同管仲齐名的政治家。本文试就晏子的治国方略作以探讨,以为今天的国家建设与治理之借鉴。一、选贤举贤的政治方略晏子十分重视为政问题,认为国家的治理最根本的就在于政治方略,而政治方略中又是以选贤举贤为根本。在晏子看来,国事、民事、天下事,非贤者无以治理,但贤能之士又需要举之、官之。他说“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君矣。”(《晏子春秋·问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封建统治的机制来看,贤人政治构成了封建统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在本质上,贤人政治不仅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而且也是中国封建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贤人政治的精神可以说是由儒墨两家最早发其端、立其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政治哲学和基本价值追求。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和意识形态相维系,贤人政治既表现出它与封建统治的契合关系,也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当贤人政治的原则趋于制度化、意识形态化的时候,贤人政治的理想性和基本精神又与这种现实体制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偏离。分析贤人政治的历史演进,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