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佛教的传播,偈颂与十二分教的其他文体,如譬喻、本生、因缘不断结合,产生出新的文体形式——譬喻偈颂、本生偈颂和因缘偈颂。偈颂的三种复合文体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强化了三种文体的文学兴味,对大乘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龙树的名著《中论》第15品有如下一个颂文: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此颂在《中论》此品中是第7颂,因颂文中有化迦旃延经一句,所以为行文方便,我们暂称此颂为化迦旃延经颂。《中论》是龙树系统阐述其中观哲学思想的著作,这部著作不仅吸取了《般若经》等大乘经典的智慧,也吸取了原始佛  相似文献   

3.
承德普宁寺在发扬佛教农禅并重精神,加强寺庙管理工作同时,组织青年喇嘛学习英语、佛学知识、经文和政治时事等,并定期进行考评,促进了全寺学风、道风的发扬。今年2月9日至11日普宁寺教务会对16名青年喇嘛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考试。考试内容:1.佛学知识,背颂经文(50分);遵守戒律,服务态度(50分)。通过考试,额里布格仓等几名青年喇嘛,能连续背颂13部经文(长的94颂,短的9颂,每颂四  相似文献   

4.
《谢主曲》对我们每一个修道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在每日的晚祷中都会颂读到它。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修道人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两片嘴唇上下张合了几下:有些修道人记忆力强,在颂唱时根本不用看,张口就能唱来;还有些修道人,他们或许太忙了,在颂读时真可谓是与时间赛跑啊!一分钟就办完事了,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嗨……。可想而知,他们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在用口去读,却没有用心去想。真的很少有人去默想圣母在颂唱《谢主曲》时的那种欢愉心情……这首《谢主曲》的默想是我从《圣母的默观生活》这本书上所摘抄下来的,为的是拿来…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西狭颂》和《郙阁颂》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两块石刻内容相似,风格相近,但是现存状态却有极大差别。通过将《西狭颂》与《郙阁颂》进行比较,全面深入地剖析与研究其创作背景与现存状态,并结合创作心得对笔法与章法进行品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6.
任杰先生自1976年至1997年,陆续将藏文大藏经中九部古印度论师及两部古代藏族高僧的中观学论著译为汉文,结集为《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印行。其内容有:龙树菩萨《缘起心要论颂》、《百字论颂》、《大乘二十颂论》、《转有论颂》、《未觉能觉论》,提婆菩萨《中观破迷执论》,月称论师《中观入智论颂》,清辩论师《中观略义颂》,黑论师《中观缘起论颂》,以及古代藏族高僧甲曹杰《二谛建立及正见文大宝鬘》和章嘉若比多吉《藏文正字学·智者生源·中观法类》。  相似文献   

7.
颂恩 《天风》1998,(12)
圣诞布置简洁隆重圣诞献唱赞美歌颂圣诞表演圣剧敬崇欢庆圣诞福音播种连环漫画:马大姊妹(廿六) 欢庆圣诞@颂恩  相似文献   

8.
共和庆典震环球,岁月峥嵘五十秋。革故“三中”开捷径,倡新“两制”展宏猷。三山宫观祥光绕,五岳烟霞素愿酬。道德兴行家国盛,笙歌一派颂神州建国五十周年颂@黄诚伦...  相似文献   

9.
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为作者新译释的《玄奘八识规矩颂》而撰写的导言。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的是佛教“唯识学”及其“识”的基本含义。在第二部分中则进一步介绍“唯识学”在印度的缘起及其以后的发展史,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是对《八识规矩颂》作者玄奘的总体介绍和评价。第四部分再现了历史上关于《八识规矩颂》之真伪的争议,并对这个争议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的第五部分则是对《八识规矩颂》新译释的几个方法和义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5)
正"因果俱时"是唯识学的特色理论,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等经典中有相关表述,为之前的佛教学说所不具备。《成唯识论》共十卷,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翻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其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是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之后,以护法为主的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  相似文献   

11.
牛年画牛话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  吴言生 《佛教文化》2009,(1):116-119
禅宗用图画、文字将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体验表现出来,系统地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这就是著名的牧牛图及其图颂。从诗学渊源上看,寒山禅诗、汾阳颂古是其滥觞。(参《禅宗诗歌境界》之《临济宗禅诗》章。)《十牛图》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有图、颂(诗)、文(著语),表示了从寻牛觅心到归家稳坐的过程,以阐示修行的方法与顺序。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大致有两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一是僧团的传教;其二是佛经的传译和流通。就佛经而言,不仅其数量极为可观,而且其外在形式亦有艺术化的倾向,其中篇幅较短,以四、五言为主的“偈颂”与中国传统诗歌极为相似,这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僧人对这一形式非常喜爱,他们常借偈颂传法于后学。在传法布道中,为了增加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僧侣们便注意在偈颂中自觉地略施文采,融入自身的情感,久而久之偈颂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单纯地阐释佛理变为情理交融的混合体,这样一种被称为“僧诗”的诗便发展起来。与此相联系,在中国僧…  相似文献   

13.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14.
书颂五幅     
~~书颂五幅@李兴国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0,(1):51-51
<正>《圣教普颂》:采用油印誊写,简便的印刷版,旧时用毛笔蘸药水在特制的纸上写成,现在一般地把蜡纸铺在誊写钢板上用铁笔刻成,文革中基督徒就用此法。《圣教普颂》由陈永聪和尤虔诚于70年代选编刻成。  相似文献   

16.
禅宗诗学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系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颂古诗的评论,呈现出禅宗诗学的独特风貌,推进了禅宗诗学思想的发展.其对颂古诗的“评唱”,则创造了一种诗歌评论的新形式和新模式,对禅宗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四诗考     
正《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1)。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2),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3)。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一、四诗三体考王、程二氏论《诗》有南、风、雅、颂四体,乃援《诗·小雅·鼓钟》为据。文云:  相似文献   

18.
春联四幅     
荣耀归主佳廿下欢欣歌主爱新春喜乐颂神恩主爱丰盈年年纳福年年乐岁岁蒙恩岁岁欢传扬福音哈利路亚普世颂以马内利万民歌主爱长存乐佳节乐神恩普天共乐歌新春歌主爱万民同歌春联四幅@欧阳天长~~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清凉寺碑》见于《钦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为唐人李邕所书。李邕,扬州江都人,字泰和,父李善。能文善书,尤擅碑颂,又精书法,时称“书中仙手”。《旧唐书·李邕传》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  相似文献   

20.
文殊菩萨颂     
万籁松涛,一声狮吼,你从九天而来,宝髻映月,端容丽日你乘风降临五台,你乘风隐临五台.金狮怒目,听群山顷刻寂静;宝剑出鞘,看寒光尽扫阴主持寄语这次发表的文殊菩萨颂仍是CD《清凉梵音》中的一首,由中国音乐学院的女高音龚丽娜演唱。这原是女声独唱、合唱伴唱,为篇幅及方便起见,仅摘登了独唱部分。《文殊菩萨颂》歌词概括地描绘了文殊菩萨庄严圣像及大智威力;歌曲表达了信众对菩萨的赞颂。演唱者声情并茂,体现了词曲作者的意图,相信会令读者喜欢。文殊菩萨颂@田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