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往生净土必发菩提心”辨曲世宁净土法门,圆顿超胜而普被根,不断惑业却横超三界,诚乃释迦本师度五浊凡夫出生死苦海之妙法。未世众生,福薄慧浅,难凭自力断尽见思,非此妙法无由得度。奈今法运不昌,异说纷纪,“消尽惑业才能往生”之余悸未尽;“发菩提心方生净土”...  相似文献   

2.
佛教慈济功德会,秉承佛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念,眼膺印顶上人“为佛教、为众生”之志节,从事济贫教富之志业。因此,我们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与乐拔苦,缔造清新洁净之慈济世导。我们的方法是:以理事圆融之智慧,力过天下善土,同耕一方之福田;勤值万慈心莲,同造爱的社会。我们的工作是:集慈善、医疗、教育与文化四大单元于一炉。而我们的精神是诚、正、倍、实。我们深信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只要能从慈门入,必能一窥佛门的庄严美妙殿堂;只要能从善门入,富者施之,必能得福而乐;贫者受之,必…  相似文献   

3.
佛教名相     
《法音》1991,(5)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如“四谛”。此五者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五根。又  相似文献   

4.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5.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6.
1996年第一期《佛教文化》第2页有“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句,我认为此处“给使”应为“结使”。“结使”(佛教术语)即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结成若果,故云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放云使。《净心城观发真钞》上本日:“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常随生死,故名为使。即九结十使。”结缚众生使不出生死之烦恼有九种,即:一爱、二意、三慢、四无明、五见、六取、七疑、八嫉、九促是也。“十使”又名“十大惑”,也叫“十根本烦恼”。即贪、瞑、痴、馒、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成禁取见五利使。结使不是…  相似文献   

7.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徒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1994,(3)
看话头做工夫,最是立脚稳当,悟处亲切。纵此生不悟,但信心不退,不隔一生两生,更无不获开悟者。或三十年二十年,末即开悟,不须别求方便,但心不异缘,意绝诸妄,孜孜不舍,只向所参话上,立定脚头,拼取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谁管三生五生、十生百生,若不彻悟,决定不休。有此正因,不患大事之不了明也。病中做工夫,也不要尔精进勇猛,也不要尔撑眉怒目,但要尔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将四大幻身,撇内地有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是境界…  相似文献   

9.
来复铭碑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秉,予赋维均。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卑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陈思 沐手撰 济南清真南大寺始建于元代,寺内匾额众多,有碑刻多通,其中的《来复铭》碑,书法道劲,乃该寺创建初期遗物。铭…  相似文献   

10.
<正>行善做好事不一定要出钱捐物,最要紧的是出心,出心即是发心,发慈悲之心,发布施之心。出心比出钱珍贵得多,而上天所庇护的,也就是能够真正拿出爱心给众生的人。由文昌帝君传授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乃文昌帝君降授凡间学子,要人行善积德,为子孙后代累积阴功的通俗经本。阴骘就是阴德,要人多积阴功阴德,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这样就会得到神灵暗中庇护,赐予福寿。文昌帝君以身说教,以种种身份显灵垂训,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5,(4)
<正>放生,是从佛教戒杀衍生的佛教传统信仰活动之一,彰显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和大慈大悲的情怀,进而成为佛教护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历来备受社会尊重与赞扬。《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佛菩萨与众生不同的疾病?智顗认为两者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众生之疾病是实病,有诸多成疾之因,而菩萨之疾病是权病,是菩萨大悲心起,因众生实病而于应身显现权病,其目的在于兴教说法,利益众生,消除疾病。权病无形无相,离身离心,不可思议,其所以可能治愈众生实病,在于菩萨以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三土有疾菩萨之实病,而有疾菩萨现权病亦以三教、三观对治三土众生之实病。众生实疾除灭,菩萨权病亦灭。智顗极为注重修行,当修行实践中生起疾病时,他认为应该借由十乘观法来观修病患境,禅修所起之病应以六治十法来灭除。实病与权病,一者思议,一者不思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待疾病,如何看待佛菩萨与众生不同的疾病?智顗认为两者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众生之疾病是实病,有诸多成疾之因,而菩萨之疾病是权病,是菩萨大悲心起,因众生实病而于应身显现权病,其目的在于兴教说法,利益众生,消除疾病。权病无形无相,离身离心,不可思议,其所以可能治愈众生实病,在于菩萨以三教慰喻,三观调伏三土有疾菩萨之实病,而有疾菩萨现权病亦以三教、三观对治三土众生之实病。众生实疾除灭,菩萨权病亦灭。智顗极为注重修行,当修行实践中生起疾病时,他认为应该借由十乘观法来观修病患境,禅修所起之病应以六治十法来灭除。实病与权病,一者思议,一者不思议。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2,(4)
参究佛法,彻悟人生,彻悟字宙万有,无不都以诸法缘起性空,作为观察世界的不二视角。从这个诸法缘起性空看待世间一切,反馈到医学上来,就更耐人咀嚼寻味了。作为四大皆空,此身非有的个人暂时存在,“心”、“身”、“境”三者,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须臾不可分离,所谓心在身中,离心无境。心为精神思维,身为生理场所,境为生存环境。从这一意义上反过来看,又可认为,人身的所以存在,又离不开识(精神意识)、根(生理现象)、尘(环境因素)的三缘和合。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3,(3)
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善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以)诸善法,惟  相似文献   

17.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1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独居田园,静享天籁之音,让妙响涤尘,月籁洗心,把心沉淀于浮尘之底,把时光隔在尘世之外!  相似文献   

19.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7,(1)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三年来,由于阅读佛经及贵刊,我的内心世界有了很大变化:深信要得善报,必须利乐有情,使众生生欢喜,自己才能安乐,因而为众生服务之心日增,傲心平息,对教理的理解日益加深。希望贵刊选登介绍台湾佛教情况的文章,译载有参考价值的日本佛学论文;少刊登那些理论过深、文字艰涩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