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登华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05,37(6):812-818
通过情景模拟实验比较了愿景表征型目标激励与非愿景表征型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并且检验了成就目标导向与创业目标激励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愿景表征型目标带来的激励效果显著优于非愿景表征型目标产生的激励效果。(2)目标激励与创业行动效能的关系受到成就目标导向的缓冲。(3)目标激励和成就目标导向都要通过个体感知的管理能力对创业行动效能起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楠  公艳艳  赵亮  陈强  王勇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747-1757
客体动作承载性指人们知觉客体时同时激活的针对客体的行动。当Gibson最初提出动作承载性概念时, 他认为客体的这种属性是可以自动激活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知觉和行动的关系中, 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对客体动作承载性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自上而下的信息选择针对客体的适当的行动。此外, 不同的判断任务在引发客体动作承载性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表现在若判断任务仅需知觉客体表层属性时, 不能激活对客体的动作, 进而不能产生客体动作承载性; 若判断任务需要对客体进行深层加工时, 才会激活对客体的动作。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影响客体动作承载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以及不同判断任务中出现结果特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袁登华 《心理科学》2005,28(6):1388-1393
在调查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正相关,业绩接近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较弱的负相关.业绩回避目标导向与自我效能感及创业行动效能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动效能具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导向对创业行动效能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郑思琦  孟迎芳  黄发杰 《心理学报》2022,54(11):1325-1339
注意促进效应(ABE)指的是在双任务条件下, 伴随探测任务的目标刺激呈现的背景信息记忆成绩要优于伴随分心刺激呈现的背景信息记忆成绩的现象。以往研究主张, ABE的产生主要源于目标决策时所诱发的注意增强。但由于目标探测往往伴随着动作反应, 而已有研究发现, 动作反应就能直接诱发背景信息的记忆增强效应, 因此ABE也可能源于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为此, 研究设置了NoGo目标探测条件与Go目标探测条件, 通过4个实验系统地探讨了动作反应与目标决策在ABE产生中的作用及关系。结果表明, Go目标探测条件下的ABE是稳定的, 但NoGo目标探测条件下的ABE会受到动作反应频率对分心词的影响。此外, NoGo目标探测跨条件的ABE也是非常稳定的。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决策产生的注意促进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但ABE的产生更多是目标决策的促进作用与动作诱发的记忆增强效应动态权衡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口碑追加形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口碑方向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信  陈毅文 《心理学报》2016,(6):722-732
网络购物越来越成为大众钟爱的购物方式,而网络口碑在网络购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消费者作出决策需要参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5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操纵产品网络口碑,探讨不同追加形式(不追加、追加一致和追加不一致)和口碑方向(正向、负向)对购买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口碑方向调节追加形式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正向口碑组中,不追加和追加一致组购买意向显著高于追加不一致组;负向口碑组中,不追加组,追加一致组和追加不一致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还发现了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满意度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最后对商家如何管理追加口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从团队创新内在动力视角出发,考察了群体潜能与团队绩效间的关系,并探索了转换型领导力对该作用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群体潜能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关系受到转换型领导力的调节,高水平的转换型领导力会增强两者的联系,低水平的转换型领导力会减弱两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谢国栋  庄锦英 《心理科学》2004,27(1):124-126
采用加工分离程序的研究方法,以视障运动员和视障学生为实验组,明眼运动员和明眼学生为对照组,以肘关节动作为实验材料,考查了动作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特点。结果显示:(1)视障和明眼运动员的动作内隐和外显记忆均受到编码方式的影响;而视障和明眼学生仅动作外显记忆受到编码方式的影响:(2)不同被试类间的动作内隐和外显记忆成绩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该过程是否通过调节心理准备状态实现尚不清楚。本研究考察了无意识目标对个体道德取向的影响。实验1通过语义启动方式激活被试的成就目标,结果发现,与未激活任何目标的被试相比,激活了无意识成就目标的被试更偏向功利主义道德取向。实验2激活被试母亲的概念,结果发现这部分被试比对照组更偏向道义主义道德取向。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道德取向,使个体面对道德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元知觉形成的一般模式,以及群体内元知觉和群体间元知觉的形成过程.群体间元知觉是影响群体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减少群体间元知觉负效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成就目标启动对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近研究发现,目标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被激活并自动地引导行为以达成目标,但其内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试图考察风险偏好是否受无意识目标调节。实验采用问卷作为启动刺激,分别启动被试追求成功的目标与避免失败的目标,并在收益框架下和损失框架下测量被试的风险偏好。结果发现:在收益框架下,受到追求成功目标启动的被试比受到避免失败目标启动的被试更加偏好风险;而在损失框架下,两组被试间未发现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自动激活的成就目标可以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使个体面对风险情境时能做出更合适的行为以达成目标,即对风险偏好的调节是无意识目标自动影响行为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被试操作任务(SPT)编码后的记忆成绩通常优于语词任务(VT)编码后的记忆成绩,此类现象被称为SPT效应。本研究考察动作与物体之间已有的联结程度对联结再认的SPT效应的影响。学习阶段,被试使用SPT与VT编码识记日常动作短语(动作与物体配对,如“切西瓜”)和怪异动作短语(如“种锤子”);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区分“旧”、“重组合”和“新”短语。结果发现,当识记日常动作短语时,SPT条件的联结再认成绩显著高于VT条件的成绩,但是,当识记怪异动作短语时,SPT条件与VT条件的联结再认成绩无显著差异。此外,仅在VT而非SPT条件,怪异动作短语的联结再认成绩显著高于日常动作短语的成绩。研究结果表明,动作操作和刺激材料的怪异性均可促进动作与物体的联结记忆,但是两者不能对联结记忆产生叠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4.
人们预测群体成员行为具有一致性。但行为具有不同的社会效价(积极和消极),本研究探讨了效价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对群体行为一致性的预测。结果发现,人们预测积极效价的帮助行为在群体中保持一致性的程度高于消极效价的阻碍行为,且群体规范感知而非个人偏好感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群体实体性调节对群体规范和个人偏好的感知,进而改变效价影响群体行为一致性预测的程度。因此,预测行为时人们会灵活考虑群体情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群体偏好对群体及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的机制。实验一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群体认同(高,低),发现内部竞争破坏了内群体偏好,而群体认同无法改变此破坏作用。实验二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内群体心理距离(远、近),发现内部竞争破坏内群体偏好时,心理距离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近心理距离有益于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实验三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维持内群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发现心理距离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内部竞争感而影响内群体偏好。据此可认为,在内部竞争中维持内群体偏好需更多地关注成员间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而非单纯地强调个体和群体间的联结(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认知活动中,动作经验重新激活影响认知加工。本文综述了动作知识的组织和提取机制、动作经验影响认知活动的理论、动作知识对物体和词汇识别、空间知觉、记忆、注意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不同类型的动作知识对认知的影响、不同语言中动作词汇的认知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考察了贡献和内群体偏爱两种分配动机对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心理理论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比较63名6~8岁儿童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对贡献不同的接受者的分配结果和分配策略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所有群体条件下,儿童都会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更多的资源,但当外群体成员贡献多且内群体成员贡献少时,儿童也会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相比于其他群体条件更少的资源,并更多的采用群体关系策略对这一行为作出解释;(2)心理理论能力越高的儿童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的资源数量受群体关系的影响越小,且使用贡献策略的频率越高,使用群体关系策略的频率越低。这些结果表明6~8岁儿童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公平动机,且心理理论能力强的儿童更少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市棠下、上社、岑村、赤沙等地340名"蚁族"(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为被试,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压力知觉量表(CPSS)、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考察了"蚁族"群体的希望水平,并分析了希望在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从整体上看,该群体的希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压力对于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希望能够起到压力缓冲作用,调节压力与一般健康问题、忧郁情绪和自我肯定感之间的关系。③希望对心理健康的忧郁、自我肯定维度的调节作用大小不同,对于忧郁情绪的调节作用更大,而对自我肯定调节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与的方式对1350名北京市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学业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流动儿童对所在群体的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具有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2)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其影响效应相对较弱;(3)学业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对其群体的情感认同和内群体地位感,间接降低其群体幸福感,不存在直接的影响效应;(4)社会生活领域的歧视知觉主要通过内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效应间接地影响流动儿童的群体幸福感,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直接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20.
群体印象更新对于促进群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最简群体再分类范式, 通过4个实验考察了群体身份变换性对老年人外显与内隐印象更新的影响以及共同内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 群体身份变换性不仅改变了对最简外群体的印象评价, 而且也提升了年轻人对自然外群体老年人的外显印象评价, 但内隐印象评价的改变不明显; 共同内群体认同在群体身份变换性影响老年人的外显印象更新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些发现不仅从群体身份变换性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印象更新领域, 而且为群际互动中的偏见消除提供了最简群体再分类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