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论《黄帝内经》与中国文化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王庆宪新疆兵团奎屯医院(833200)梁晓珍所谓文化,广义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成份总和。如观念、意识、民...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所呈现的气、阴阳、五行、经络的身体,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相因的身体观特征,这一特征与<黄帝内经>产生时代的学术思潮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当时的"全身"的观念、形神志气的身体构成要素以及心身关系等影响深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使中医学对身体的认知与西医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汉学家文树德所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其籍中的自然、知识和意象》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黄帝内经》基本观念和哲学思想的著作.研读这本著作的结构及内容,挖掘这一重要的文本语料,有助于《黄帝内经》文献和翻译的研究,进而促进中医文献和中医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海外译介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黄帝内经》越译本出版量迅猛增长,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效果良好。将传播学拉斯韦尔5W模式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分析《黄帝内经》越南译介模式,可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译介主体和内容是《黄帝内经》在越南得以成功传播的基础,媒介发挥了连接主体、译本和受众的桥梁作用,效果反馈促进了译介活动的完善。这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带来启示:通过选择具备中医知识、精通外语的译者及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阴阳五行思想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红 《周易研究》2000,(3):86-91
阴阳五行思想是《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但阴阳五行思想是如何与《黄帝内经》具体结合的呢?它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本文认为,《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将人体自身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阴阳说侧重于揭示有机整体的动因及其本质联系,五行说则侧重于揭示有机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普遍联系。二者都代表了对整体要素之间关系的特定理解,从而共同强调了人体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有机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与方法探讨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100700)刘艳骄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包括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医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三大部分。中医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哲学理...  相似文献   

8.
编于两汉之际的<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问题中的养生有较深入的研究.从医学哲学层面初步探讨<黄帝内经>养生的基本原则、一般特点及境界层次.认为挖掘和研究<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思想,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保健,而且对建立和谐人生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仅代表当时医学理论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科学问题的理论假说,虽然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规律与结论,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因此,读《黄帝内经》要注意三点:一是书中概念多,但定义少,需要辩证体会;二是要以实践来验证其理论的真与伪;三是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不同,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中医时空医学是以天人相应观念为指导,关于疾病预防、诊治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为中医九宫时空医学理论的代表。从洛书九宫与《黄帝内经》九宫时空医学的关联,九宫时空医学包含的阴阳规律与年节律、地域空间规律和中医五行与五脏规律等方面探讨,阐述中医九宫时空医学理论,阐发的以洛书九宫为理论框架下中医学时空医学所包含的时间、空间、地域、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内容。中医九宫时空医学也是中医阴阳对立统一互相转化、五行生克、整体与部分等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概括与应用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是针对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的序言部分所作的辩驳性文章。是以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对照观察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而分析“废除中医”的思想对中医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物质文明,葡萄一入中原,即被广泛使用,可食用、可酿酒、可入药。中文文献记载的葡萄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积累和完善葡萄入药经验,葡萄果、葡萄根、葡萄籽、葡萄叶等均可入药。学界研究葡萄的成果丰富,但研究葡萄入药的成果却甚少。通过详细梳理中医药典籍中的葡萄相关文献,探讨葡萄在中医药典籍中的演变历程,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葡萄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葡萄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药用价值,并为现代医药学家使用和发掘葡萄丰富的药用价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扁鹊,先秦时期著名医学家,中医学开宗明义的大师。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和当代评述,有很多正说,也有很多误解,拨开这些历史迷雾,是正本清源、传承中医学术的需要,也是正确解读中医历史的必然过程。文章通过论证《史记》《列子》《战国策》等史书记载中有关扁鹊的史料的真实性,进一步明确了扁鹊的生活年代,从而证实扁鹊在医学中的医宗地位。在当今中医学术快速发展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时刻,在建立文化自信,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之中,研究扁鹊学术的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产物。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联系,而且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梳理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当代价值转型的基本路径。指出未来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创新发展,唯有此才能推动中医健康养生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相似文献   

15.
没有古代的中国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中国哲学发展的终结,决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中医学理论与中国哲学的交融决定了她的自然哲学属性。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关键是将其从自然哲学框架中解放出来,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中医学存在和发展的多元化应当得到尊重。杨振宁先生对待中医学的观点应当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在理论方面中医有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解释理论。在本草实践中,中医信赖的发现中药药性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仿生学方法、偶然发现法、逻辑筛选推理法、联想与反向推理法。在用药治病实践中,中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并将有的经验上升为基本原则,如:对症下药、一病多治、极端用药法、有益无损原则等等。中医实践中的理论与原则在今天的医学高度未必都是合理的。古代笔记小说作者们的特殊身份和对中医的特殊志趣,使笔记小说这类著述成为研究中医方方面面的特殊文献。其中的史料能令人信服地反映出中医的文化与精神,医基于理是中医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医的解释理论在指导和消解实践问题时,明显具有不完备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最具“反思”精神,20世纪人类学的总特征是“我”和“他者”之间观察关系的改造.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研究应当引入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自觉”概念,应当在对中医历史传统回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的自我理解和自我价值认同.而文化人类学中“他者”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提供的是另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包括人的他者、文化的他者和历史的他者.现代中医文化研究可以运用文化人类学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理念和方法,思考中医学现代性中的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五年中国医学史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利用可视化软件对近五年中国医学史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医学史学科为医学与史学跨学科专业,医学界与史学界间虽有融通交流,但研究界限仍较为分明。研究者应打破人为划分的学科分界线,将其他学科的理论融入医学史研究。高校应鼓励不同学科交互深造,创建研究集群以及培养体系,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研究方向中,传统医学史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碰撞和融合在未来将会是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借鉴瘟疫史研究的思路,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探究其他疾病和现今尖锐的医疗问题或可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草问答》为清末唐荣川所撰,其倡导中西医汇通,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人之一。该书重在理论探讨,是唐荣川与学生围绕中医药理论中某一类药物或某些共性问题,以问答体裁进行讨论,其精华不在“本草”二字,而在这一问一答中尽显淋漓,包涵了传统中医药理论、西洋格致之学以及唐氏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融会贯通,颇具启发,引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学说,探导出药物之“真性能”。就书中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的妙解互证做出总结,以期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