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卫生监测作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在此次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中被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疫情防控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隐私保护、知情同意、公众参与、污名化等伦理问题,通过对公共卫生监测的主要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伦理难题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及对策,包括在遵循效用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不伤害原则等伦理学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及数据安全共享方案,保障监测主体的知情同意权,倡导与弘扬守望相助公民伦理精神,合法普及科学知识及强化公众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主原则是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之一,自由意志下的决策被视作实现自主原则的首要条件。通过对自主原则概念的厘定,指出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医生的干涉权大于患者自主性符合伦理要求。进而分别探索在宏观社会学视野和微观社会学视野下,患者自主由于独立而理性的人格和社会道德情感等因素具有的确定性,及患者自主由于个体心理状态、性格和偏见等因素具有的不确定性。以期为医生理性认识患者自主性的有限性,充分实现患者自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复杂性、群体性、紧急性等特点,带来应急处置措施中的伦理矛盾。其中包括资源分配的伦理矛盾、救治方案的生命和生存质量矛盾性、舆论信息的伦理矛盾和科学研究伦理问题。基于伦理视角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赋予其深度的伦理关怀,是预防和应对公共健康危机的根本方向。同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伦理实践经验,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中多方面伦理矛盾的应对策略作出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4.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死因,确与炎症风暴等有关,而炎症风暴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医学干涉主义的一味对抗性治疗思路有关。引进“疾病耐受性”概念,认为提升机体耐受性也是应对病态时常用且有效之机制;重视这类机制,或许能在对抗性措施外,寻找到新的防范及缓解疾病反应的途径。此外,借“疾病耐受性”概念来分析中医药应对新冠肺炎疗效之机制,提出中医药可能不一定直接抗衡病因,也可能包括调动机体耐受性,减轻不适,以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病态;在不同病理阶段下,中医药常运用不同思路与原则应对。这些,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染病防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防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认识上不足、缺乏投入、设施陈旧、专业人员短缺、农村是薄弱环节等,在SARS暴发过程中表现更为严重,迫切地要求建立一完整套的、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应对各种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6.
虽已开展瑞德西韦、抗疟药磷酸氯喹、血浆疗法等临床研究,但迄今无任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效疗法。为最大程度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治疗的权利,可借鉴抗击埃博拉疫情经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试验性治疗可在伦理上得到辩护。应确保试验性治疗的科学性,包括前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先次序及持续评估。也从透明性、公平分配、知情同意和评估风险受益等考虑其伦理性。可从利益冲突管理、严密监测、确保数据完整性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监管试验性治疗。以期为未来突发传染病的疫情防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措施中,感染的婴幼儿、儿童与养育者的隔离措施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患儿与养育者按照分类收治的原则被分开隔离。这一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毒的传播,但也需综合考量隔离措施对孩童及养育者在心理、生理上的影响。文章从依恋理论、调查研究、追踪研究及生物实验研究证据几方面阐述和讨论分开隔离可能给孩童及养育者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广受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但他们对人的决策行为有不同的解释。该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决策理论,包括预期效用理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主要介绍了“生态理性”观对人的决策心理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研究发现的几种启发式策略,如“一个理由策略”,并探讨了他们在人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中最后分析了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为背景,总结归纳出此次疫情下各类人群个体心理反应的特点。COVID-19疫情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因素较多,为深入了解,应从个体心理应激的角度、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交互作用等多个层次进行分析。针对疫情下个体和社会心理的特点,积极社会心理培育应从重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舆论引导、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及构建社会心理的舆情数据库等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
数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中国医务人员及患者在这场抗疫之战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医学叙事,其中的文本意义既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亦具有极强的个人属性。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收集、记录自然条件下不同的患者在疫情期间前来医院就诊的疾病故事,共计29个案例,并根据患者就诊中的不同心态将这些案例分为恐慌、无奈和乐观三类,最后尝试以医者的视角,通过三个医务人员的平行病历对疫情之下这三类不同的患者心态进行解读,借此重新审视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医者的责任和医学的意义,旨在为后疫情时期的医患关系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公共性是疫情的本质特征,社会防控和医学干预是疫情防控的两条基本路径。现代社会因高度分工而相互依赖,疫情的公共性本质特征更加突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疫情防控遵循社会防控和医学干预并重原则,改革开放后逐渐演变为过度倚重医学干预。通过比较这两个时期的疫情防控措施及效果,证明只有依靠社会防控和医学干预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地应对疫情。因此,建议推进公共卫生社会防控的学科化建设,保证其能够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以便有效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疾控人员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伦理问题和挑战。通过对来自10个省份的一线疾控人员进行质性焦点组访谈,围绕疾控人员在新冠防控中的主要职责任务,从流调溯源、信息共享与发布、隔离管控和社区防控和新技术的应用四个方面对疾控人员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所面临的伦理学挑战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未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从数据的分享与利用,科学防控的全面理解以及提升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与伦理学支持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引发的法律及现实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其责任伦理问题。如个人自由与公共责任冲突的问题,特殊从业者与职业责任冲突的问题,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主体与个人知情同意的冲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责任伦理原则,提出培养个人责任伦理意识,形成群体认知共识、制定特殊人员免责条款,约束集体无意识的责任迷失、政府明确社会组织主体行使公权力的权利及限度等具体对策完善COVID-19防控机制,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益,促进当前及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东大地震是工业时代城市区域罕见的巨型灾害,严重破坏了受灾地的医疗系统。巨灾损坏了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公共卫生体系,扰乱了城市生活秩序,阻碍了医疗救援的实施。日本动员了多层力量,包括军队、警察、当地政府、红十字会及其他救援队,实施了医疗救援。此外,建立传染病监控机制,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加强对民众的防疫教育。通过医疗救援,恢复和重建了灾区的医疗系统,为疫病防控赢得了主动权。关东大地震后的医疗救援和疫病防控是近代灾害医疗的大规模实践,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促进了公共卫生治理和灾害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霍乱在广西社会流行,呈现出前期低、中后期高、夏季高发、以区域经济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点。政府组织了隔离消毒、报告疫情、检疫、疫苗接种、防疫宣传和清洁卫生、生产管理药品、出台法律法规、考核医务工作者等近代防疫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遏制了疫情。然而,民众不配合防疫,政府处罚以示惩儆效果欠佳,也未形成有力的疫苗防疫屏障,环境卫生发展不平衡、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表明政府应对霍乱存在局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并逐渐完善了近代广西防疫卫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影响妇女健康的常见病,针对其发病的诱因,预防PID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性教育,减少性传播疾病;(2)积极做好妇女的卫生保健指导工作;(3)重视筛查、早期诊断及一次性根治下生殖道感染;(4)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避免医源性感染;(5)持续正确选择避孕措施;(6)避免阴道冲洗。此外,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不会增加PID的风险;口服避孕药对PID无明显预防作用,而仅仅与减轻其严重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门诊性病患者因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的对应处置决策,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种类,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患者病痛解除,心理压力释放,身心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瘟疫贯穿人类历史发展始终。近代以降,由于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各地,围绕瘟疫防治而产生的华洋互动日趋频繁。一方面,外侨主导的防疫事业引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回防疫主权的外交诉求;另一方面,列强以防疫之名行侵略之实的行为使得华洋之间围绕国权展开了艰难博弈。在此过程之中,近代中国政府通过完善其行政能力,更有力地介入到防疫领域的管理中,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发展,并以外交的方式维护公共卫生领域的国权,从而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社区医疗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捷、方便、费用低廉的高质量社区医疗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社区防治管理模式是减少其发病率、致残致死率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目前我国医务工作者限于治疗疾病,忽视疾病预防,这种模式过于被动,需要高昂的医疗支出。如果不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将会极大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因此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形成疾病预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