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现代中医之争的核心是道、气、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性问题。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渊源,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揭示出道、气、阴阳、五行的原始内涵。道为古代宇宙生成论,气为古代对宇宙中基本物质的认识,二者代表古人对自然的根本性观点。阴阳是对日月运动、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概括。五行最初为五季,为天文历法概念。道、气、阴阳、五行综合反映了古代天文和气候变化规律,具有扎实的古代自然科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中医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是本体范畴,同时也被认为是一切变化的动因,所有联系的桥梁."气"于自然、生命、认知中无所不在.气成为本体概念有其演进过程,气本体论决定了传统中医方法论特色,因此也就影响了中医现代研究及其结论.对中医理论现代研究矛盾的关键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管子》四篇关于“气”的阐释,是中国古代气功发展基础理论的奠基石。这四篇文章释放出来的体育学信息,从体育生理学角度看,把“气”看作是身体内部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形态,认为“气”在人体的内部按照“道”的规律在运动变化;从体育心理学角度看,“气”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法,从体育运动学角度看,“气”又是身体内部的运动体。这一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医学、保健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发展有着杰出的理论贡献,而且丰富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类型。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医未走实验医学发展道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由中医理论体系所决定1 1 以古代哲学为理论指导的人文医学特征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基本完成于战国至东汉这一时期 ,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代表著作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通过中医典籍的复习 ,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长期的医疗知识、经验积累为基础 ,并以当时的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的 ,是知识经验和哲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领域———包括病因学、人体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环境学、时间学等等 ,古代哲学的介入 ,使…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研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认为中医理论中有脏腑经络之气互藏理论.分别从五行互藏理论、寸口脉的临床应用、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各脏腑的功能发挥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脏腑经络之气是互藏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气”概念的形成及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指出,“气”概念最初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物质。的确,我们从古代有关“气”的文献以及气字的字源,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气,云气也,象形。”“云,山川气也。”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钡潜匦朊魅?中国古代哲学和其他许  相似文献   

7.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应从宇宙本体论的视域理解扬雄的性善恶混论。"玄"遵循异质相生的原理生成万物,性善恶混就是"玄"成物之理贯注于人性的结果。"玄"措摛阴阳之气而生发万物,抟聚于人则表现为神明之气与阴阳之气的并用而为功。扬雄论心,兼具知行的能力,在修养工夫上,既强调养心的纯正刚毅,又注重耳目感官的合理之欲,这正是"玄"成物之理在修养论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实质研究释疑与解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 引言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是作者在《阴阳平衡与生命物质的运动》(已公开发表)等文中提出的新概念。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理论认为,人的健康个体,其生命物质运动处在一种稳定平衡状态,并存在一定的阈值振荡,超过了阈值范围人就要生病。所谓阴、阳就是对平衡态的偏离。中医的阴证,是超阈值偏离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的慢节奏或某种成分的减少;中医的阳证,是超阈值偏离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的快节奏或某种物质成分的增加[1,2]。阴阳平衡物质论的宏观整体性论证容易做到,但微观论证却不容易,这要对证的微观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11.
在以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当代身体哲学与中国古代中医的身体思想之间,我们发现了根本理念上的诸多相契之处。如梅洛-庞蒂的"走向世界之身"与中医的"大身子"相契;他所说的"流动的身体"与中医的"气"相契;其"可见的-不可见的"身体与中医"藏象"相契;梅洛-庞蒂提到的身体的"双叶"与中医的"阴阳"相契;其"生命化的时间"说与中医"五行"说相契;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与中医"经络"相契;其"用身体知道"与中医"身诊"相契。这一切,不仅使梅洛-庞蒂身体哲学的兴起代表了对西方传统身体观的一场根本叛逆,也为中医身体观走向现代及中医身体观与当代身体观的会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2.
器官的功能和储备与中医阴阳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和命题很模糊。比较中西医在哲学抽象上的差异,采用哲学中物质无限性和有限性命题,以独特视角结合临床研究结果,阐述了阴阳在医学中的含义,将功能和储备这一对概念定义为阴阳,并指出功能和储备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支点。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难以用逻辑语言进行现代化表述被归因于其以"象"表"意"的理论体系.从中医认知、思维和传承体系"意-象-言"的角度出发,力求厘清三者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现代化语言表述困难的真正原因,提出对"象"和"意"进行分类鉴别,提取出其背后蕴含的基础理论,运用新的语言对中医理论重新表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管仁福 《学海》2006,(2):178-182
在韩愈的作品中,"气"和以"气"构成的语词频频出现,可以说这些有关"气"的语词是他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从韩愈作品中所写"气"的内涵看,大体可分为自然物质之气、生命生理之气和人文精神之气三个维面,而人文精神之气蕴涵最为丰富,对此又可从哲学、道德人格、文学艺术等层面进行审视.在韩愈诸多"气"的表述和阐释中,"气盛言宜"说最具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理论是一门哲学与自然科学高度结合的理论,其核心理论阴阳理论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理论,其本质就是对立统一。但因学科原因,又有自己的特点。从中医阴阳理论的概念、内涵、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对中医的阴阳理论与辨证法的矛盾理论作一表浅的比较,旨在找出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中医之气本体乃非实体性、有象无形、非对象性的存在,这决定了中医方法论是一种生成整体论,其中,思维形式表现为象思维,实验方法表现为内证和外证相结合,观察方法表现为主客统一观照下以及理论渗透下的观察.中医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对当今西方医学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9.
人类早期的象征思维与古代的巫术——仪式和神话等宗教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的象征思维源自于古代的原始信仰,并且通过巫术-仪式以及神话等方式表现出来。其中,"综合性"是指古代的仪式和神话在表现原始信仰和象征思维的过程中系统地运用语言、舞蹈、音乐、造型和色彩等因素的特征;"情感性"则是指古代的巫术-仪式中的特定事物和行为以及神话因素皆是以"象征地"展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为主要目标;仪式-神话的"奇异性"来自于原始思维和信仰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与早期人类以"有形"来展示"无形"的象征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