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通过农禅并重,当地的农民以日常的农耕方式,收获了健康自然的食物,也带动了经济发展。农禅虽不高深,却是佛教质朴观点的一种体现:为农民创收,农民才得以安适自在。一历史上在农耕为重的中一国,禅宗首倡"农禅并举",《百丈清规》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佛法不离日用,直心即是道场,农禅成为禅宗僧侣必不可少的修行法门之一。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怀海禅师一生奉行、倡导这一制度,彻底改变了旧禅规里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纳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阶段,摄禅归净,净土宗开始吸收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佛学中国化之一的禅宗,由菩提达摩东来首倡,中经慧能等历代祖师之弘扬,终致实现了所谓“一花开五叶”之结果,至此,禅宗已臻登峰造极之势。而作为“五叶”之一的云门禅,以其险峻、明快的禅法和修行宗旨而独树一帜,同其他“四叶”(沩仰、临济、曹洞和法眼)一起,为中国佛教(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如果说没有禅宗的佛教不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的话,那么,缺少了云门禅的中国禅宗无疑也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佛教吸收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产物,而又反过来深刻地影响了道教的开展。如果说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道的禅化所形成的亦禅亦道的理论形态则是禅宗的进一步本土化。宋末元初道士李道纯通过以禅明道的方式,几近全盘借鉴禅家的言说与思维方式以彰显道教性命双修之理,在促进禅学与道教思想深度融通的同时,使唐宋之际兴起的道教内丹性命学在宋元之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5.
禅净合流并非仅在宋朝初露端倪,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早期禅宗"念佛"思想也不是只在六祖慧能的《坛经》有所详述。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所倡"一行三昧"将净土思想融入其中,以事、理之分将修持与往生程度相联系,体现了禅净合流的思想。同时,"一行三昧"的思想与天台宗的净土思想也有理论上的一致性。这为宋代以后佛教以禅净为主的诸宗派合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佛教至明代,一些执着印度佛教和经院哲理浓厚、修行方式严苛的教派都趋向衰微,唯识、华严、律宗、天台,若有若无,奄奄一息,而禅宗和净土尚盛”。“明初各宗派中,禅宗盛行。”这恰好反映了明代佛教的情形。在今本《西游记》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这首先表现在作品中大量禅宗术语的运用上,“禅宗”、“禅林”、“禅院”、“禅堂”、“禅僧”、“禅关”、“禅诗”、“禅心”、“禅”等字词,在文中随处可见。《西游记》不仅通篇充满了“禅”字,还大量的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公案,这些历代以来的公案,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文章大大增…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先生基于宗密的禅教一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与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教一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三点可质疑之处:判教标准转移、教内之教外别传与牟式禅教一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教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与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教,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联系朝鲜后期佛教教学及译经出版情况,探讨韩国近代禅僧翻译、诠释华严学的特点。朝鲜时代佛教教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华严教学。18世纪《华严经疏钞》的刊行使华严学一度复兴,华严大家辈出。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后期华严教学一直处于"禅教两宗"体制下的禅宗影响中。华严大讲伯都是禅师出身,正是他们主导了朝鲜后期的华严教学。到了近代日本强占时期,华严教学沉滞,佛经的翻译出版无形中延续了华严教学,而此时译经的主体大部分仍是禅僧。实际上,禅师们的修行实践经验对他们理解教学理论是有着很大影响的。禅师们是以禅宗的修行观为基础理解华严学的,具有"以禅释教"倾向。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在以禅宗为主的"禅教两宗"体制下,"以禅释教"是朝鲜后期至近代诠释华严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在印度佛教中,在佛教初入东土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禅原本只是一种限于内在的主观意识范围中的修行方法。从在全部佛教理论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禅法转化为独立化的宗派———禅宗,其间有两个内在的逻辑要求:向内必须确立和阐释“心”的本体意义,向外必须说明禅修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禅宗的根本特征也正是从这两方面体现出来的。本文通过分析达摩、道信、惠能的禅学思想,详细探讨了这两个逻辑要求的逐步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焕长老传承了禅宗的话头禅和默照禅等禅学思想以及修行观和培福观,并指出禅宗的宗旨是"即心即佛",主张成佛要自修自度,修行方法是活泼泼的、不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偈,认为敦煌佛教白话禅诗中,有一部分确实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的意涵;其他诗作虽然难以归属于禅宗,但却反映了广义上的禅的观念。在白话禅诗之外,敦煌佛教文献中尚有一批一般佛教白话诗。上述佛教白话诗偈,都应该纳入中国俗文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禅宗在中国禅宗文化中地位独特:6座禅宗祖庭,黄梅独占两座,千年古刹四祖寺、五祖寺分别坐落在黄梅的西山和东山;禅宗6位祖师中,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都在黄梅修行并传承衣钵;而在禅学上农禅并重、顿悟等理念的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对伏牛山地区的佛教记载较散,资料较详的是在明代。当时来山修行的僧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对伏牛山的佛教进行过研究,笔者根据掌握的禅宗史料提出这时伏牛山佛教已经有了明显的禅宗派系特征,在这里传教修行的僧人,主要是元代禅宗断桥伦一支的浙江天目山高峰原妙及其弟子中峰明本一系,其中受四川禅宗无际明悟禅师一派的影响很大,早期来山的僧人大多数都是无际明悟的弟子与后人,可以说成立了无际伏牛山禅派一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佛教众多宗派中,禅宗以其特殊的修行方式而影响至巨,流播深远,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宗派。伴随禅宗的产生、发展和鼎盛,禅僧队伍也由早期混迹于民间的游僧,到武则天时期分化为御用官僧和非官僧;而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的南禅和北禅,实际上是非官禅与官禅、农禅与非农禅的对立。正由于禅僧队伍的复杂化,正由于最终农禅胜利,大量贴近生活现实、口语性极强的禅宗话语不断产生、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语言。再后来,在此基础上凝固成了禅宗内部封闭式的言说套路。因此,今天我们要研究禅宗,解读禅宗文献,就必须研究禅宗语言。由于中古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谈及宋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士大夫文人所推崇的儒学。但其实不然,宋朝是文化繁荣,学术昌盛,虽然不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对比,但较之汉唐,延之元明清,都是无法对比的。佛教在宋朝的发展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自唐朝中期的快速发展到宋中末期的继承与传播。佛教禅宗,兴起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而禅宗的思想也对宋儒理学有着很深的影响,如朱熹、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吸取营养。而就单艺术语言而言,宋代禅画,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修禅者借用绘画这一表达形式,来表达禅道或者说表达自己对佛教教义和自身感受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激发了唐宋美术的新纪元新途径。除了禅画的发展,还有宋代佛教壁画这一绘制于庙壁上保存下来的绘画形式,也为我们研究绘画提供了宝贵财富。而佛教与儒学、道家并列为中国的三大教。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都有着深远印象,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曾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的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之深,而禅画更是其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宗密将禅宗撮略要旨、顿悟本心的思维方式带入了华严宗,同时又将禅宗置于层层升进、圆融会通于高明之境的华严宗判教的审视之下。宗密判禅宗各派为禅三宗,一代佛教为教三种,以禅配教,将禅宗各派纳入了华严判教的考察范围。宗密认为,空宗与性宗具有十个方面的差异。无论是禅三宗,还是教三种,都有顿有渐,顿、渐既可以就佛的经教言论而论,也可以根据众生的具体修行来说。宗密认定北宗、牛头、洪州等宗为"傍出",而自己承嗣的荷泽宗为禅门正传。他同时继承华严教理和南宗禅法,成为华严教理与禅门宗旨相互融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以儒学为"中国文化之根柢",认为儒学从根本上说是唯物的,孔、孟之说与唯物论实不相悖,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认为各有宗旨而主会通。就儒、道而言,认为儒学与北方道家同源于仁义,儒家之克己复礼与南方道家心斋坐忘之学异曲同工,二程之学实出于陈抟。就儒、禅而言,两者虽截然不同——儒学为性学,重工夫,主有善有恶;禅宗为心宗,只见心体,主无善无恶,但皆主理事不二,儒可通禅并可摄禅。蒙先生的儒学观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彻底的佛教宗派,学界以往在谈论禅宗中国化特色的时候都是将眼光集中于其对儒家和道家的吸收上,而没有关注作为中国文化"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易学在禅宗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作为禅宗的宗派之一,曹洞宗在佛学理论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禅宗"不立文字"的框架下援引《易经》元素以及易学思想来阐释禅学,其历代祖师前赴后继"依易说禅",自成一统。曹洞宗不用印度佛学的概念而用中国本土的易学来言说禅学,这是曹洞宗对于佛教中国化的一大贡献,而且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周易的道理来进一步发展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讨论佛教禅宗的建塔制度及其有关生死丧葬等文化观念。禅林之塔可分为祖塔和普同塔两种,前者为祖师个人入葬之塔,后者为众亡僧骨灰合葬之塔。普同塔之制体现了百丈清规蕴藏的众僧生死平等的精神,而祖塔之制在后世则受世俗皇权和儒家观念的影响日益等级化。禅林中两种丧葬观念的冲突,一边是精进修行的禅师对百丈怀海生死平等观念的守护与坚持,一边是热心宗教事务、扩充禅宗势力的禅师对世俗儒家等级丧葬制度的认同与仿效。  相似文献   

20.
“禅”全称“禅那”,意是“静虑”、“思维修”、“摄念”等。在印度,主要指坐禅冥想的实修功夫。到了中国后,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胡适说:“禅宗是一种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其旨在通过禅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怀瑾先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