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我国医患冲突呈现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舆论关注性与倾向性、破坏性与急迫性以及信息资源的紧缺性等主要特征,从作为危机事件的视角来看,医患主体利益冲突是导致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医患主体认知差异是导致医患冲突的深层次诱因,医患主体信息沟通无效是导致医患冲突的直接诱因,新闻媒体角色偏离是导致医患冲突的间接诱因.借鉴危机管理中对危机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处理方法,构建医患冲突预防、处理、善后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地化解医患冲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医疗纠纷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1],呈现出医患对立加剧、波及范围扩大、利益冲突明显、处理难度增大的趋势。医患冲突缘何频发,实质上是新时期社会矛盾在卫生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反应了社会群体在经济状况、价值取向、角色意识、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医患关系紧  相似文献   

3.
从医患冲突看医患权利保障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从医患冲突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等三方面对当今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导致医患冲突的原因除了医疗管理缺陷与医疗服务问题等表面因素外,还有着诸如价值观念、权利意识、法制观念甚至传媒介入等涉及到社会综合环境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必须加以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患双方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从改善社会环境背景入手,才能适应这一变化,才有可能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最终使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4.
社会焦虑与危机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社会焦虑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危机后果 ,从积极的角度予以心理干预 ,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 ,行为合理化 ,并指出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医患冲突是医患矛盾在当代社会的爆发,是一种利益上的冲突,更是一种权利上的冲突.医患之间权利界定不清、边界混乱是医患冲突产生并不断扩大的重要成因.化解医患冲突一方面需要对权利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在保障患者权利的同时也要兼顾医生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防止权利的越界行使和滥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总结参加5.12汶川地震后心理救援的亲身体验.概括介绍了对灾民实施个案访谈、集体辅导等心理援助的方式与成效,提出“灾难之后人的尊严和信心就是自愈的力量”,“灾难是可以成为知识被纳入个体经验的”,“组合并优化新的人际关系,帮助个体确立恰当的目标,引导正确归因,是灾后心理常态重建的良好策略”等论据,最终得出“处理得当,危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的鲜明论点。  相似文献   

7.
医患间人际冲突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它对医患关系不仅能够产生消极的结果,还能够产生建设性的结果。分析了医患间人际冲突的本质、来源、影响以及冲突管理策略,旨在促进人们通过理解冲突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实行有效的冲突管理策略,使冲突得到建设性解决,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造成医患冲突的重要因素.从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论述了通过制度变迁缓解医患冲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医患冲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制度是造成医患冲突的重要因素。从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论述了通过制度变迁缓解医患冲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危机干预工作中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而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的专业队伍。他们不仅应具备该职业的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反省能力和诚实品质,而且还应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如生活经验、镇静心态、灵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等。当然,除去日常专业训练所养成的各种素质以外,心理咨询师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如关注、倾听、评估以及某些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师的主要工作领域和服务形式,并探讨了我国心理咨询师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医患冲突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如何有效防范和治理医患冲突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在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对我国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机制的评析,在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开展中国情境下的医患沟通模式研究、完善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医患冲突非诉解决方式、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创建医患冲突案例数据库等方面,优化我国现有的医患冲突防范与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梳理了国外医患关系的相关文献,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析医患关系的内涵,深入剖析了医疗质量和患者信任是构成医患关系的两个重要因子,并进一步构建了简约化的四类医患关系模式,即和谐医患关系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模式、不善医患关系模式和紧张医患关系模式。认为医患关系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诊疗过程中医患关系模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患者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为我国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小平 《心理科学》2013,36(1):245-250
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冲突是近年来关于冲突研究的一个新发展。与传统的研究概念和方法不同的是,动力学的观点将冲突及与冲突相关的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冲突各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冲突内在的动力学机制。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吸引子来反映,冲突的发展和结束取决于引发冲突的吸引子的性质。所谓成功的干预则意味着冲突各方形成了新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和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前社会阶层分化进程中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医患信息行为起了很大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多数医师未能认识到医患信息行为对医患沟通及医患关系的影响.患者作为医疗信息掌握的弱势群体,其对从医师处获得信息的依赖将长期存在,医师与患者信息行为必然相互影响.针对信息行为建立相应的培训及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不公正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医患互动予以重新审视。研究发现,医患间的认知不公正不仅阻碍医患间证言知识的有效传递,凸显二者在认知预期与互动意愿上的差异,而且呈现出波动性、形态多样性和伤害间接性的特点,加速医患互动工具化的同时,加剧双方弥合信任的难度。尽管医患主动采取“理直气和”与“关系就医”的调适策略,但医患关系的改善以及认知不公正的消除不仅是医疗领域内医患双方的合作问题,还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维度出发,迈向扩大的医患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医患关系,对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社会失责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失责原因是医疗体制不合理、社会卫生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改革滞后、医药市场存在严重弊端、医学人文教育不尽人意等。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责任是要建立平等互惠的医患关系、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健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患冲突的社会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s rooted in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interethnic conflict which treats them principally as competing stories. On this basis, we examine experimental strategies for narrative intervention in interethnic conflict and potential tools for their reconciliation. Narrative intervention is understood here as a set of actions to identify and disseminate narratives that can reduce negative emotions and attitudes and promot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conflicting groups. In terms of new solutions, we suggest a method of “Progressive Narrative Transformation” whose key element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points of contact between conflicting narratives and their gradual transformation such that they may converge into a new narrative accepted and shared by both sides. We present different kinds of narratives to evaluate attitudes and emotions among Azerbaijanis, including people displaced from their homes by conflict. Analyzing responses to a “common suffering” narrative, we registered that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re able to keep sympathetic attitudes, even implicitly, toward their opponents. Results might enable scholars i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reconciliation to learn how to develop strategies that take advantage of these attributes of the human mi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