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科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式可以概括为三个研究层次和三种研究推论。三个研究层次分别是社会行为层次、信息加工层次和脑神经层次。三种研究推论为把社会行为现象归结为心理机制的心理推论,把心理机制归结为脑神经机制的机能推论,从心理机制或神经机制中推论社会行为的社会推论。在机能推论中,可以从三个维度区分三类脑神机制,即支持内源性和外源性加工的大脑内侧-外侧结构,支持自动化和控制性加工的大脑腹侧-背侧结构,支持高复杂性和低复杂性加工的大脑前部-后部结构。  相似文献   

2.
借助"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医患关系成为一种新范式,旨在通过分析医患"话语"结构和规律来构建医患关系。医患"话语"研究当归属应用层面上的"社会语言学"范畴,且经历了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的"和"批评的"两个阶段。国内医患"话语"研究是在"批评的社会语言学"框架内开展的,但需深化或拓展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唐晓雨  佟佳庚  于宏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21,53(11):1173-1188
本文采用内-外源性空间线索靶子范式, 操控内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外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三个自变量。通过两个不同任务难度的实验(实验1: 简单定位任务; 实验2: 复杂辨别任务)来考察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外源性空间注意显著减弱了多感觉整合效应, 内源性空间注意没有显著增强多感觉整合效应; 实验2中还发现了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对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与内源性空间注意不同, 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不易受任务难度的调控; 当任务较难时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影响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的过程。由此推测, 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调节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借助“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医患关系成为一种新范式,旨在通过分析医患“话语”结构和规律来构建医患关系.医患“话语”研究当归属应用层面上的“社会语言学”范畴,且经历了社会语言学的“传统的”和“批评的”两个阶段.国内医患“话语”研究是在“批评的社会语言学”框架内开展的,但需深化或拓展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反映注意指向与集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大量事件相关电位的ERP研究考察了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神经活动机制。内源性注意诱发了早期N1成分和晚期P300成分,是否诱发P1成分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外源性注意加强了N1成分、P1成分以及P300成分。研究还表明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两种独立的注意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伦理-行为规范在协调信息不对称及不确定损失结果事务中的一般原理,阐述了风险损失与医患关系的伦理-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三种类型的医患关系,从医患交往双方风险损失责任承担的视角,探讨了传统熟人社会中的"民间自愿"规范、全社会科层体系化的单位归属等级规范以及匿名交易市场条件下的"知情同意"规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转型经济现状,分析了当下多元伦理-行为规范下,医患矛盾的根源——医患之间相互交往中各自所持的伦理-行为规范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4):128-133
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度时代,越来越快的社会运转速度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信息通讯技术构成了本轮经济和社会加速的"基础设施",正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动下,速度就是利润的逻辑,被充分地贯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围绕速度逻辑,生产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模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方式发生了改变。加速的逻辑还迅速传导到日常生活当中,使社会和文化与经济活动一道加速。本文在分析高速度时代的基本特征、组织逻辑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高速度在社会结构层面可能带来的断裂风险。一方面,高速度会造成连接-脱节、调适-甩脱、流动-固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断裂线,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断裂趋势似乎越来越超出现有社会制度的整合能力。本文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高速度时代的社会断裂风险。  相似文献   

8.
工作记忆中转换加工的内源性准备 和外源性调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春彦  孙天义 《心理学报》2007,39(6):985-993
考察工作记忆中转换加工的控制过程。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探究预知条件(实验一)和未预知条件(实验二)下的转换加工。结果发现:(1)任务重复与任务转换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无论是在预知条件还是未预知条件下都出现任务重复效应显著大于任务转换效应;(2)验证了转换加工包括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 内源性准备只是任务设置重建的一部分;(3)对先后呈现的两个任务(任务1—任务2 :任务重复或任务转换)在预知重复、预知转换和未预知条件下,任务2对任务1的影响不同,存在前瞻性记忆效应。由此推断转换加工的心理过程是:在预知情况下,任务1呈现后即启动内源性准备,直到任务2呈现时,通过外源性调节最终完成任务转换;而在未预知情况下,只能依赖外源性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是马克思说的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还是"三种形态",这一争论自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发表以来就产生了,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研究"五阶段"和"三形态"的划分依据及其内涵,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问题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医患关系是医方与患方因医疗活动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Sandu、Caras和Nica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阶段引入医患关系的发展,根据其发展深度的水平建立了医患关系的道德发展模型,提出了道德视角下医患关系发展的三个水平,即前习俗道德水平、角色和服从的习俗道德水平和后习俗道德水平。探索了与医患关系道德发展相关的重要心理因素——期望差异、信任和心理需求满足,并依据该模型从道德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医患关系服从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具备社会关系的结构要素:爱与交易。以这两种结构性要素的张力与统合作为分析医患关系的切入点。首先,对传统社会医患共同体结构性张力的图景进行描述和分析,从空间、时间与医学道德确定性的支点三个方面揭示其爱与交易相混融的理想状态。其次,解读现代医患共同体结构性张力的新变化,为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探究缘由:当代政治哲学和医学科学从不同角度突出和强化了医患关系的交易要素,爱或沉寂或以其他异化的面目出现。  相似文献   

12.
张禹  马晓  王新宇 《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737-1746
多目标追踪范式是探讨动态情景下注意加工过程的成熟技术,其对不同阶段注意线索加工与利用的分析,对深入了解注意的动态信息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从注意线索的视角述评呈现阶段的内源性线索与外源性线索以及追踪阶段的目标数量动态变化和轨迹线索的研究成果及限制因素,提出多目标线索研究是客体档案理论与视觉索引理论之争的关键。虽然多目标追踪范式为内源性线索、外源性线索的提取与策略等研究提供很多便利,但目前该范式在线索的认知资源分配和加工策略上仍有研究留白,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马克·西格勒(Mark Siegler)教授是美国著名资深的医学伦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林迪·伯格曼内外科杰出贡献教授,芝加哥大学麦克林临床医学伦理中心主任,巴克斯鲍姆临床优化研究所执行主任。本文分别介绍了西格勒教授的简历和学术思想、他的代表作"医患相互适应是临床共同决策的关键",以及他与邱仁宗教授的对话。他的代表作精辟地分析了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接触的三个环节,即前病人阶段、有医生出现的阶段和医患相互适应阶段,并指出医患相互适应是实现医患共同决策的关键,这对我国临床工作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医患沟通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技术沟通是指基础性的沟通内容及方式方法,用"心"沟通是指带着热忱、设身处地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患者沟通,"忘记"沟通是指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沟通,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心理应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应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探讨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116013)刘音应激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情绪反应更广的概念。引起应激的刺激物通常被称为应激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包括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内源性主要指躯体本身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每一个...  相似文献   

16.
"加速批判"是社会批判理论的新方向。在哈特默特·罗萨看来,加速社会的内涵体现在技术加速、社会自身层面的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加速三个方面。其动力因素是资本、文化、社会结构,而内在机制则是三者的"平行推动"。加速社会导致五种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物的异化"、"人们行动的异化"、"时间的异化"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异化"。最终罗萨以"共振"作为异化的解决方案。对此,我们则将"加速"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下考察其理论限度,主张从"共振"走向"变革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现代"陌生人伦理"反映的是学者们审视社会的现代性视角,其研究的角度不一。实际上,现代人际关系由主体的"自我心理距离测量"来定,而这与个体道德认知心理的成熟度有关。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规则+情感期、情境+理性期、良心+综合期。由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医务人员处在患者"自我心理距离测量"的盲区。又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使得患者常常过分地局限于"我"的范围而无法做出客观理性的道德判断。医患交往中的"陌生人伦理"及其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正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加工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SNARC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注意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3)内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外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高中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说明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SNARC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大,且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和9上。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5,37(2):167-177
分别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任务为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考察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不同大小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结果发现:⑴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内源性线索时的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外源性线索时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⑵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小数出现了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的绩效比中文数字差),并且内源性线索时的符号效应强度小于外源性线索。  相似文献   

20.
马西恒  童星 《学海》2008,114(2):15-22
本文是一项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性研究.作者在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调查发现,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称之为"敦睦他者".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