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叙事医学和医学人文的情感转向这两大理念基础上,提出将医学叙事文本按照创作方式分为虚构疾病叙事和非虚构疾病叙事两大类型,按照作者身份分为文学疾病叙事、自我病情书写和医生病理书写(平行病历故事)等,并提出将元病历叙事作为医学院校叙事医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阅读材料,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与某种具体疾病相关的叙事作品,如神经叙事,癌症叙事等。同时探讨如何将叙事学基本知识融入疾病叙事阅读中,切实引导医学生提高医学叙事能力,达到医患视域融合和医患沟通效果最佳化。  相似文献   

2.
叙事医学与医学实践融合关键在于建构医学叙事能力。将管理领域成熟的胜任力理论引入到医学叙事能力领域来,提出其能力构成具有知识类、技能类和人格特质类等要素,并呈现出能力内涵扩展延伸、叙事主体身份对等化、叙事行为具体化以及能力反思常态化等特征。而对于医学叙事能力的培养,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医学叙事能力的具体要求,着力加强叙事医学训练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同时注重临床实践的叙事运用,借助平行病历提升共情能力,加大医学与文学兼具的师资队伍培养。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专业的导师兼具多重社会身份,他们既是医生和研究者,又是培养未来医生的教育者。临床医生与患者以及临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本质上都是一种叙事关系,因而,除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科研水平和道德涵养之外,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叙事医学能力培养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叙事知识基础之上,叙事医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病史采集上,它包括经典的疾病文学叙事阅读、平行病历书写和关于疾病的自我反思性叙述等能力。鉴于导师的多重身份,呼吁临床医师既应成为叙事知识和叙事能力指标的被考核者和被评价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这两项指标的考核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4.
结合《只有医生知道》这一"医生叙事"的具体案例,探析了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研究发现,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独特性使得患者和医生开始有意识地专注个体,包括自我与对方,发掘个体的生命意义,弥补医学对普遍性和可复制性的追求所冲淡的对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间性或互文性说明亲密的医患关系产生于话语中,是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分享的复杂文本;叙事医学的伦理性使受众通过阅读知晓如何处理、维护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5.
叙事医学是新时代医学人文的落地工具,以医护患三大主体的叙事素养提升以及多维度生命和谐健康关系构建为中心议题。围绕叙事医学强调的叙事素养、关系构建、身份认同、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五个关键词,全方位阐释这一医学教育和实践新模式。叙事素养是实现和谐关系构建、医护职业和患者身份认同、主体思维模式和视域差异融合的综合体现,由关注力、再现力、互纳力和反思力四个方面能力构成。叙事素养以叙事性文本细读训练为内化手段,以叙事性反思写作为检验工具。  相似文献   

6.
"叙事"本是语言范围内的一种现象。在这里,它是一种"隐喻",一种与理性科学相并列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哲学观的体现,现代性世界的诸多问题源自对它的疏离与遗忘。后现代哲学的"叙事转向"即对"叙事"的重新发现。叙事医学是在现代性反思的大背景下,医学所进行的自我修正与完善,阐述"叙事转向"的现实依据与理论资源为解读"叙事医学"做好铺垫。之后从叙事之于医学的源始性与优先性、生物医学对叙事的拒斥和遗忘、叙事医学的价值期望三个方面解读叙事回归医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叙事融入医学教育。为推动这一进程,探讨如何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影视剧和诗歌等四种主要形式的文学叙事作品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这一创新课程体系,为临床医学教育者选择作为阅读和讨论材料的叙事作品提供具体建议,提出医学人文教学的新内容和新路径,达到提升医学生认知共情能力、伦理道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养、创设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癌症等慢性病意味着病人人生进程的中断。医学人文学者因此关心癌症叙事及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将叙事作为理解病人身份特别是其主体性重建的重要途径。通过回溯癌症叙事研究的类型学传统,指出从"病人角色"到"幸存者身份"都是现代国家治理术的集中体现。但身处多重结构性逻辑的癌症病人,如乳腺癌女性,依然可以主动通过与女性文化、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等自我技术耦合的方式,即认同病人和女性角色以外其他角色的正常,进而实现自我赋权。  相似文献   

9.
叙事医学的概念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均得到快速发展。对采用叙事医学进行干预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开展有关叙事医学的临床对照研究提供参考。现有叙事医学涉足的领域包括了叙事医学教育、叙事医学文学、叙事医学临床实践等方面,在叙事医学临床实践方面集中在叙事病历、叙事故事的建立,并通过叙事干预实现其医疗目的。叙事医学干预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干预,将叙事医学作为干预措施进行的对照研究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0.
桑塔格短篇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一部艾滋病患者声音被遮蔽、患者身边朋友多声部交互的疾病见证叙事作品。疾病见证叙事压制患者叙事使得"疾病事实"摇曳不定、缺乏"权威性"。叙事医学是聚焦意义和叙事符号实践的医学,更是以挖掘患者主诉故事为道德和伦理职责的医学,因此在解读该小说和叙事医学实践中,患者的疾病意义表征能力以及疾病体验叙事能力培育更应该是医护从业人员、审美批评和读者阐释的关注方向。  相似文献   

11.
患者依从性差是医疗诊断和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医务人员和患者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角,叙事医学叙事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联合两主角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叙事达到医与患心灵的交流,让双方变得自律并且相互尊重,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找到最适合和更愿意采取的治疗方案,并依靠家庭和社会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帮助和监督,叙事医学对提高患者依从性的价值得以体现。但在叙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患者叙事的真实性、患者隐私和医务人员对患者所产生共情程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医案作为叙事文本,可进行故事分析与叙事分析。叙事分析结果能够完善故事分析结果。叙事医学提出的细读方法是医学叙事分析方法的集大成者。为增加医案研读结果的完整度,借鉴叙事医学的细读方法,提出了分析医案"框架"、"形式"、"时间"、"情节"、"意愿"的方法,介绍了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关系/偶然性、伦理性、主体间性特征等叙事医学概念对医案分析需求的启发。为了便于记录与规范医案叙事分析的过程,设计了医案叙事分析表。本研究丰富了医案研究方法,扩大了叙事医学细读方法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关注叙事医学,必须廓清其学科建构的特质与历史逻辑,从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的精神发育入手探究叙事医学的创生路径,如何从文学叙事到医学叙事,从叙事疗法到叙事医学,探究了生命书写理论的模式与方法、意义,通过对叙事医学五大特性(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偶然性、主体间性、伦理性)的分析揭示出工具(实用)的叙事疗法朝着价值(理性)的叙事医学逼近的精神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数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中国医务人员及患者在这场抗疫之战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医学叙事,其中的文本意义既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亦具有极强的个人属性。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收集、记录自然条件下不同的患者在疫情期间前来医院就诊的疾病故事,共计29个案例,并根据患者就诊中的不同心态将这些案例分为恐慌、无奈和乐观三类,最后尝试以医者的视角,通过三个医务人员的平行病历对疫情之下这三类不同的患者心态进行解读,借此重新审视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医者的责任和医学的意义,旨在为后疫情时期的医患关系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叙事医学是叙事文学与医学的结合,用叙事能力来实践的医学,即医方对患方的病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故事进行描述、阐释并为之感动。叙事医学正是通过培养医务人员的叙事能力,提高医者对患者的理解、共情、亲和能力及其对自身医疗行为的反思,给予患者充分的慰藉和照护。急诊医学的载体急诊科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感人故事。所以,急诊医学与叙事医学有着天然的血脉关联,叙事医学的引入会让急诊医护更加同情、理解、体贴每一位独一无二的患者。同样,以急诊科为土壤的叙事医学会有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呈现,该学科会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临终阶段,帮助患者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患者建立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帮助其提高生命质量,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叙事医学理论,结合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一书中的案例,分别从医护人员、患者、患者家属三个视角,探讨叙事医学对临终关怀发展的指导意义。相较于传统医学模式,叙事医学模式下的临终关怀能够引导医护人员和患者正确对待衰老与死亡、促进医护人员叙事能力的提高、鼓励患者自我需求的叙事表达、关注家属面对亲人离世时的心理护理、改善家属在医疗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叙事医学对临终关怀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有望进一步推进临终关怀的应用进程。  相似文献   

17.
对医生身份认同的研究是帮助分析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视角。本文运用话语分析中的叙事分析法和批判话语分析法对一名整形科医生的叙事话语进行了剖析与阐释,试图揭示该医生对自己身份及其社会意义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叙事话语中,个案医生通过各种话语策略构建了患者的"拯救者"、同事的"领导者"和"竞争者"、朋友的"互助者"以及家人的"保护者"等四种有机相连的社会身份,这四种身份共同释放出了强烈的男性气概。  相似文献   

18.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叙事医学的精髓在于愿意去倾听患者的叙事,并为之采取各样的行动,产生对医患都有益的结果。鉴于此,叙事医学近几年来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以叙事医学为方法的实践、为内容的教学和研究都有一定的发展,但其数量、质量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各种情境中实践叙事医学的临床路径;探讨在现象学、叙事诠释学和社会建构论指导下医患互动中的关联性,在医学教育中加强细读训练,探索利用叙事进行临床教学的方法,多管齐下,以实现叙事医学在我国的扎根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