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心理弹性来考察汶川地震孤儿群体的自尊在其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同伴提名问卷及中国心理健康量表(CMHI)对401名五年级到初二的地震孤儿和对照组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探查自尊在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自尊量表总评分对照组显著高于四川儿童;震后孤儿组在同伴接受方面程度最高;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总评分和四川儿童没有显著差异;震后孤儿更多的投注于同伴接受,通过影响自我否定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灾区非孤儿通过自我肯定的中介,调节了同伴拒绝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结论:自尊在四川地震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体现了自我修复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120名在校孤儿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国强  郑力 《心理科学》2004,27(2):402-403
本文研究120名在校孤儿影响其学习的儿项心理因素情况.录川问卷测验法和个案调查法,结果表明:孤儿的智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提高学习能力较差,问题行为较多,但在校学习方法、与教师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教育干预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检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预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首先对208名流动儿童(实验组108名,对照组100名)实施前测,包括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然后,对实验组实施13周的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包括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咨询辅导、家庭间接辅导和教师专门辅导;最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实施后测。结果:(1)经过整合性教育干预训练,实验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预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流动儿童(即心理疾患组)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3)整合性教育干预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可塑性,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整合性教育干预是可行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关注儿童艾滋病和艾滋孤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艾滋病处于快速增长期,儿童艾滋病患者增长较快,艾滋孤儿亦逐渐增多.儿童艾滋病以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所以切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遏制艾滋病向儿童传播的有效方法,应采取药物治疗、产科干预和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同时高度重视艾滋孤儿问题,采取措施预防出现下一代的艾滋孤儿,整个社会包括政府要加大对这些儿童的支持和关爱.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孤儿学生自我污名、解释风格、领悟社会支持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815名孤儿学生施测,结果发现:自我污名既可直接正向预测,也可经积极解释风格、领悟社会支持以及积极解释风格-领悟社会支持链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孤儿学生的消极情绪。研究结果可为孤儿学校开展降低孤儿学生消极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妍  董妍  朱琳 《心理科学》2014,37(6):1426-1431
儿童情绪胜任力是指儿童拥有情绪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和理解,并调节和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在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减少儿童危险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开展了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压力应对能力提高及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干预项目。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学校、老师、同伴及儿童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对其情绪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可从增加个性化干预及提升干预长期效果等视角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和社会适应、学习和违纪,以及焦虑、抑郁和自杀等方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要有自我概念较低、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干预和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27项研究和4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5911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元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r=0.47),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r=–0.38)。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类型和消极结果类型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减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年轻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与预防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市50个18-30岁以及2201个农村流动人口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深入考察了北京市年轻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在该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预防干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市50个18-30岁以及2201个农村流动人口开展定性和定量调查,深入考察了北京市年轻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在该人群中开展心理健康预防干预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预防干预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65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将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2)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函数,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供了初步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就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以及通过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作者认为,归因干预可能是改善和提高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并就归因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问题行为作为儿童期的异常行为妨碍儿童正常的社会适应, 通常包括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儿童情绪调节功能的异常被认为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成因亦源于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 从气质的四个维度出发(积极情感/接近、恐惧/行为抑制、愤怒/烦躁、努力控制)分析了情绪调节与常见调节策略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相应的情绪调节训练干预。未来研究应结合儿童气质特征, 深入探讨气质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儿童情绪调节以及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 并在纵向研究中加入神经生理相关技术, 考察三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 此外还应开展国内本土化研究, 开发适合我国问题行为儿童的实践干预方案, 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家庭与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在多个学术领域宏观呈现与微观分析的“22N”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干预措施实施不利的情况下,以保护性因素作为突破的新进展。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心理资源,而且留守儿童研究的纵深趋势与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必须是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背景。  相似文献   

17.
儿童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贫困对儿童的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和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均会产生影响。研究者试图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解释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未来的研究应加强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因素研究,探索儿童期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及其成因,进一步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本土化研究,为实践上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狭义概念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 广义概念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常采用情景案例问卷、单维或多维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社会运动、学校教育、自助式应用程序、心理健康急救培训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提高, 其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识别、情绪调节、减少病耻感、积极的求助态度等成分都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作用机制、扩展涵盖群体与内容、加强实证干预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合作是人类行为的核心,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孤独症儿童因神经生理、时间同步以及运动能力等缺陷,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合作能力不足。研究发现,人际同步可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通过人际同步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联合注意、积极情绪及运动技能等与合作相关的能力获得改善,神经系统得到激活,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人际同步干预目前仍在同步机制、感知互动质量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除了关注同步形式、节奏频率及个体差异等变量对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外,还应关注他们在复杂开放式社交场景中的感知互动质量。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蔺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歧视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以及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从公立学校选取525名北京儿童、从流动儿童主要来源地的农村选取568名农村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测查了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交焦虑、孤独感、抑郁)、应对方式和自尊。研究发现: (1) 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在学校类型、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 流动性高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 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也不存在学校类型与性别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2)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学校类型和流动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孩、来自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与之相对应的被试, 除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上存在学校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外, 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学校类型和流动性的交互作用; (3) 不同类别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感上最差; (4) 除消极应对与自尊、积极应对与抑郁相关不显著外, 歧视、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自尊两两之间都相关非常显著; (5) 歧视知觉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也通过应对方式和自尊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自尊不仅在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也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