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科学哲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本文将对国内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括和评述,以期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广泛展开能有所助益。一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概念国内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伴随着科学实在论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后现代科学哲学(postmodernphilosophyofscience)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性”向科学哲学渗入的结果;后现代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产生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作出适当的评价。认为:(1)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新的争论”的结果;(2)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领域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哲学消解论;(3)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出路在于把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科学活动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理性与现实的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与现实的统一作为一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理性与现实相统一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与现实相统一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者们就“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当代启蒙”这一热门话题展开了讨论。1.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与后现代思想的视域。依据后现代思想家关注的基本问题,探究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意义和深层旨趣,是本次研讨会多数代表的理路。王治河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兴起源于现代化的发展所引发的包括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内的普遍…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就传统来讲,东西方之学尤其是哲学,各有其重点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方,无论是儒佛道,对于人生生命至为关注,因而注重主体性和德性.作为其主流的儒家则形成了特强调道德理性(Kant的实践理性)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体系.与此相反,西方的传统哲学则重视客观性,关切认知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体系.这样的西学传统乃创造出所谓科学与民主这个可标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性与西方文化:现代性或后现代性——访江天骥教授本刊记者江天骥,1915年生。1942、1947年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Boulder)研究生院哲学专业。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哲学杂志》编...  相似文献   

7.
论语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本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动态的结构规定性,说明语境的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显示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性质 ,把它看作现代性的哲学还是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这不仅是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性质及其实践观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 ,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那就意味着在否定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哲学基础上考察马克思 ,就意味着马克思把现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归根于由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主体性和理性 ,就意味着马克思倡导以否定主体性和理性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而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现代性的哲学 ,那就需要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在德国…  相似文献   

9.
姜延军 《学海》2008,(1):55-59
后现代政治哲学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但国人对它的理解至今还主要停留在后现代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层面上,政治哲学领域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或淹没.事实上,无论从与传统政治哲学在研究起点、内容、方法、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所规约出的理论视阈,还是从理性反思、合法性论证及日常生活强调等研究路径所反映出的理论取向,都鲜明地彰显着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独特魅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时下主要遇到两种思潮的挑战:一种是历史"末世论"和"终结论",另一种是后现代历史观.本文就历史进步论与这两种思潮的关系作了具体的辨析、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论并不是"末世论"所讲的"历史目的论"或"神话预言",而是依据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活动而确立起来的;社会进步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宣布"历史终结"未免荒唐.后现代历史观虽然对历史进步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否定历史进步观的基本看法则是偏激的、片面的,科学的历史观不能没有对历史的本质、规律、发展趋向的基本把握,仅仅玩弄历史碎片只能导向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知识异化与现代哲学的致思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无疑是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发源于启蒙理性的近代哲学何以进入到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诉求的现代哲学,它在回应近代科学思维向人文精神领域的渗透时是怎样确立哲学的思考范围并开辟现代哲学的新方向的,这尚是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启蒙时代以来理性的扩张和知识的进步所构建的生活世界图景及其现实困局,以确认现代哲学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意义与价值。一、启蒙理性与“卢梭问题”自从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号以来,人类社会便进入了一个理…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转变到现象学存有论 ,这个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乃以现代科学革命为其深刻的背景和动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作为独立学问既在一般哲学的总架构和总背景之中发展 ,又回应科学发展和革命。随着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过渡到库恩的历史主义 ,科学哲学发生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型。从存有论层面而言 ,实在性和有效性问题仍是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关注焦点。问题是 ,尽管实在性仍是现代科学乃至未来科学的支柱 ,但是现代科学革命及科学的后来发展皆展示了科学实在性的新面貌或者说真实面貌。现象学存有论在很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影视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和重建.他力克传统哲学过分专业化和狭隘化的弊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解蔽",揭露传统哲学在理性的面目下为传统信念和习惯精神辩护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哲学的本质应当是人文的而非科学的,哲学应当把自己扩展到文化范畴;哲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的沟通机构,其沟通的途径是文化价值批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好的价值与生活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杜威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文化哲学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5.
范·弗拉森的科学哲学,在当今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不仅影响着科学实在论从“正统”走向“修正”,而且促成了科学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后现代科学哲学。本文将就此问题作出论述,并指明和解决范·弗拉森思想中的停论。一、范·弗拉森与当代科学哲学转向科学实在论的发展,是当今西方科学哲学的主流。但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科学实践的实际状况不断与科学实在论的科学观相分离,因而其阵营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一方面,科学实在论纷纷转向修正的实在论;另方面,在反实在论的强劲冲击下,形成了后现代的科…  相似文献   

16.
论哲学的文化本质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了解哲学的文化本质及功能,应把它放在文化系统中去把握。 ●哲学的文化本质是人类的一种理性的文化思想和批判活动。 ●哲学的文化功能表现为:构建文化系统的深层价值取向,引导文化系统的整合和促进文化系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反本质主义美学并不是一个美学流派,而是一个边界模糊、理论旨归多样的美学思潮,它更多地指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思维态度。它在理论的最根本处对传统美学的最核心问题,即"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发问并进行彻底清算。它是在哲学和艺术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着的一种美学思维和观念上的革命。反本质主义美学以后现代境域中的审美现实和艺术实践的变化作为问题的起点,以变化了的后现代哲学思维模式为理论的方法论武器,对传统美学基于其上的元问题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和立场。这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可能的基础,也是反本质主义美学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思潮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情境中的理论碰撞和互动关系,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领域。学术界对后现代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早期阶段,国外理论界一般认为后现代哲学的出现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超越和扬弃,国内学者则大多对后现代哲学持一种谨慎的拒斥态度,认为它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完全错误的解读;到了后期阶段,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思想并没有超越或扬弃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所有科学进步,都是一系列发现的结果。因此,对于科学进步的研究来讲,最富有成效的途径也许就是研究科学发现了。科学哲学试图解释科学进步的本质和科学进步的机制问题,不过,按照人们广泛持有的观点,它不应论及发现和理论的产生。那么,这是否是个传统的僵局呢?让我们更为仔细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能否被终结是长期存在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欧洲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实体论的思维本体论,康德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并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本身。他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自由本质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又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为形而上学找到了栖身之处,即以人的自由本质为依据,确认普遍的道德法则和权利法则只能来自人的纯粹理性,而不是来自经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活动为本体论原则完成了对以往旧哲学的总体超越,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出发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并将"改变世界"确立为实践哲学的主题。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必然要面对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这些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不可能直接出自于对经验世界的归纳和概括,而必然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性依据,通过人们的理性思维推导出与人的自由本质根本一致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而依靠我们的理性能力来探讨实践的普遍法则和价值理念,正是形而上学在实践哲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