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文化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文化事业实际上受到的市场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文化单位所处的困境,文化工作者日益增长的困惑,……总之文化向何处去亦即文化的命运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界进行探索并给予回答。针对社会上“文化市场论”似乎已成为定论、把文化工作者推向“市场”已成为“大趋势”等问题,《哲学研究》今年第2期、第4期相继发表了敏泽的《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和庄思晦的《文化能否市场化?》两篇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为推动这方面探讨的深化,《哲学研究》编辑…  相似文献   

2.
3.
适逢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2011年10月20至22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袂于泰山之麓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  相似文献   

4.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湖北省企业管理协会,于Ic月15—16日,在武昌联合召开“传统道德与企业文化”学术研讨会。北京、湖北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和一些先进企业的代表出席研讨会。会上,代表们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建设现代化的企业文明”为主题,围绕当前企业文化和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道德和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等课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一些企业的代表介绍和交流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研讨会体现了企业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1999年4月26日,中央党校哲学部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学术座谈会。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央党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五四与中国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一、“五四”与爱国主义与会学者首先肯定...  相似文献   

6.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  相似文献   

7.
设计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关照现代社会人们深层心理需求的问题。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受到质疑,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启示人们,其一是在现代设计中应将关怀人的心理情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其二是提醒人们在面向未来的设计中应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经典,还有就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由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的题为“现代性与传统学术”的小型研讨会,于2000年12月14至15日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这次会议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社会在急剧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联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制度及相应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在上个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实践中导致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这些新的制度或观念特征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家或社会理论家所谈论的“现代性”内容。现代性的起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方…  相似文献   

9.
齐鲁学术文化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源头和主流。齐鲁学术文化的学术宗旨是内圣外王,其旨趣在于内以修养外以经世,把道德学问与建功立业相结合;其学术主题是儒学和经学,先秦时期齐鲁儒学成为显学,两汉经学极盛,经学宗师多出自齐鲁;其精神内核是仁义道德,在它的主流儒学中,仁义道德或者说道义的精神价值始终居于首位;其学术风格是兼容传承,具有多元共存、兼容并蓄的风格,以及守护传统、继往开来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6):10-14
五四运动铸就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和承继关系。具体表现在,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培育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1994年2月16至17日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30多位从事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的学者们聚集一堂,从多学科、多侧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问题的共同关切。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不乏新颖而又深刻的见解。兹就会议研讨的几个主要问题评述如下。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它的烙印。就中国…  相似文献   

12.
南宋朱熹(1130-1200)以儒学为本位,融合三教,创“朱子学”思想体系,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中古以来社会的发展及东亚文化影响极大,是值得深入、全面研究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蔡方鹿先生最近出版了《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10月版)一书,把朱熹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层次、多方面深入研究了朱熹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朱熹思想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且纵贯古今,综合创新,坚持以现代化为价值评判标准,在批判朱熹思想流弊的同时,提出继承创新“朱子学”中所体现的民…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座谈会侧记干春松或许我们还很难恰当地描述五千年的文明凝结而成的传统对于现代中国的价值,无论是讨论“传统”还是“现代化”都存在着无数的歧见,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在10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联、河南省哲学学会和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发起的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4月23日至27日在古都洛阳举行。到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七十余人,提交论文四十余篇,学术专著三部。与会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研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 ,这样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 :为什么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国粹主义和采取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都始终不绝于世 ?怎样才能走出在“恢复传统”论与“与传统决裂”论两极之间跳跃的怪圈 ?针对这种情况 ,近些年来学术界进一步作了新的探索。由周安伯等同志撰写 ,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一书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价值的成果。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终成果 ,该论著的最大特点是从哲学的视野来审视和论述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论著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书籍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永红 《美与时代》2003,(11):27-28
在书籍设计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审美意识集中体现的艺术,能否反映出审美理想上的民族特性,是关系到书籍设计艺术的独特性、审美能力和艺术生命力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思想更加解放,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理想的壮丽前景。抓住国内、国际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及其与现实、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实践与文化变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统与人的精神健康[俄]O.H.丹尼连科精神健康是作为整体的生物社会存在物的人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并决定着人有能力向自己提出原则上可以达到的又有意义的生活目标,有能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现实相一致并在各个层面上实现自我调节.从而达到自己的生活目...  相似文献   

19.
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精神是源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孕含在特定文化传统中,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民族主体意识。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代表传统文化优秀特质的文化精髓。在这个意义上,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