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果光 《法音》2009,(3):28-31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先进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迅猛向前发展,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面貌。特别是以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通过改变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速了这种改变。佛教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浸染其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2.
李凯 《法音》2009,(3):36-39
肇端于西方的现代性之思想狂飙不但给西方近现代社会带来急剧而深刻的变革,更给近代以来的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进程产生着旷日持久的影响。自那以后,现代化宛如一轮精神太阳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它的影响强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4.
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附着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其佛画艺术形象已经完全融合于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形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黄夏年 《法音》2007,(4):30-32,33-37
近代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整个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佛教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相应发生着巨变。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人们头脑中对佛教是“鬼的宗教”与“死人的宗教”的观念,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并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同时,佛教界为了培养人才,兴办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蔚然成风,使中国佛教开始走上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变革,政府机构、传统媒体、明星、平民等纷纷入主网络,网络空间空前活跃。而且,在繁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中,网络愈发起到"发声筒"和"助推器"的作用。普通民众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将会发出越来越强劲的声音,夹杂着各种利益群体声音的网络空间冲击着禁锢已久的话语权格局促进着新的话语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自我知觉和社会认知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我的概念包括身体自我和心理自我两个方面,社会认知被广泛定义为一系列的社会表征、社会互动和理解过程。默认网络主要表征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层面特征以及社会认知加工,而镜像神经元系统连接着自我和他人的物理特性表征。默认网络由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内侧前额叶皮层在社会认知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默认网络中的子系统也对社会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性地相互连接,动态地表征自我、他人以及支持社会互动。未来的研究将着重探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两个系统内外部的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8.
苏联社会学家们正在密切联系着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即苏联社会由已组成的几个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的消失问题,而对城乡人口成分的变化展开了研究。从前,历史发展把社会发展初期阶段具有的社会同质性引向愈益扩大的阶级分化,而现时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本身则提出了克服阶级分化和过渡到无阶级社会(此社会从社会性看是同质的)的必然性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8,(3)
正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2017年,在中国乌镇举办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更是提出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当代的互联网恰如佛教中"珠珠辉映"的因陀罗网,无远弗届、事无巨细地把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看似虚拟的网络空间已然自成一体,直接关联着现实世界,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风气氛围、发展态势也直接关联着宗教界的和谐稳定、宗教工作的进步创新。涉及宗  相似文献   

10.
赵月 《中国宗教》2018,(5):72-73
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佛教医学传入中国后,通过早期僧人的行医,为佛法初传作出了贡献.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中土其他医疗资源的挑战,佛教医学通过调整治疗方法及无条件救济底层民众,改变了初传时的不利状况,到唐代时更是融入了国家的救济体制.佛教医学在汉唐之际发展极大,为佛教的发展争取到了信众和统治者的支持,同时也影响了中土医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13.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傣族社会的早期,原始宗教信仰占有统治地位,后来,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接受了佛教的教规、教义。从此,在很长时间里,傣族的民族教育依附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佛教教育体制。一在传统的佛教教育体制中,佛寺不仅被傣族群众当作宗教活动场所,而且还被他们当作教育机构和学习文化的场所,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佛寺教育”。傣族群众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富贵与否、聪慧与否都是命运的安排,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虔诚的“赕”(dan,意为奉献)。为了让孩子多得幸福,就要把男童送入佛寺当和尚,接受教育,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这种佛教教育与傣族教…  相似文献   

15.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16.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觉光 《法音》2006,(5):47-50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产生前,吠陀教占据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它的一些典籍透露了当时的社会妇德观念,这种观念在传递过程中对佛教的妇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佛陀吸收前者的文化传统,形成佛教的妇德观念。随着佛教的发展,它的妇德观念因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呈现出诸多的独特品质。同时,伴随着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中印两种妇德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社会,也产生了所谓“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本身的工具性、虚拟性特征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原因。网络道德的核心是网民利益,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而智慧、克制和爱心,则是网络道德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团结一心防治“非典”,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似乎也正在遭遇“非典”的“袭击”。“封山”、“封庙”的消息不断地从全国各地传来,许多香火旺盛的名山、古刹顿时变得冷清多了。一座享誉世界,已经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佛教名山,往年在“五一”黄金周旅游高峰期间,来此度假的人不下十数万,但是这次由于“非典”的影响,来山的游客仅有4000余人。关注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安抚众生的心灵,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团结,一向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社会功能。面对像“非典”这样危害社会和生命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