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雍是宋代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然而其人其学却饱受争议,其中程朱的评价最为全面系统。程朱对邵雍的评价大致从数与理、知与行、恭与玩、纯与杂等四个方面展开。在数理关系方面,二程对邵雍易数持轻蔑的态度,甚至拒绝与之进行易数上的交流;朱熹没有一味排斥邵雍易数,他所否定的主要是邵雍重数轻理的总体倾向,否定的理由也更具思辨色彩。在知行关系方面,二程认为邵雍其学没有可行性,朱熹则认为其识见太高以至于不肯把实践的功夫做到尽处。程朱批评邵雍玩世不恭的一面,二程指的是性格方面,认为这种"不恭"往往显得"无端",朱熹认为这是由知行脱节导致的,并发现其不恭中有恭,不规矩中有规矩。程朱批评邵雍不符合儒学正宗,二程觉得他"淳一不杂",对他的批评主要在于偏而非杂;朱熹批评其人其学杂有释道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邵雍的《先天图》都是依据《周易》立说,在后人的传说中,二人的易学均出于陈抟的"图书学";朱熹以后的理学家,也多以"周邵"并称,并力图将《太极图》和《先天图》合为一体。究其实,周敦颐和邵雍作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从宇宙论出发,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周敦颐以"太极"为"诚",邵雍则以"太极"为"数之源",二者之间还是显示出重大差别。在境界论上,周敦颐的"孔颜之乐"与邵雍的"观物之乐",也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3.
"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的基本教理之一,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构成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渊源和时代基础,但"三教合一"论所蕴涵的基本精神却对依然当今时代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率多沿袭北宋延寿、契嵩、赞宁、智圆等人的做法,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继续高扬"三教合一"的大旗.与同时期的理学和道教相比,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在于多从三教关系的和谐出发提倡三教一家,且多以佛教为高为优,强调有差等的三教合一.应该说,"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先例,在今天这个文化更为多元的时代,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对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这一同感特征的道德性提出了挑战。数值上的合一主张、性质上的人我合一主张以及概念上的人我合一主张看似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但是这些回应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相比之下,从《孟子》和朱熹的"一体""恻隐""怵惕"思想中提炼出的人我合一形态则有助于我们回应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北宋以来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许多重要的理学著作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统治思想的主要经典依据。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朱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史家。他的《伊洛渊源录》一书,就是理学史的开创之作。这个问题,过去研究朱熹者,少有论及。本文试就这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奣映是清初滇西少数民族杰出的学者,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探讨二人理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把握高奣映与朱熹的思想、了解儒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奣映的理学思想是在反驳朱熹关于"无极而太极"训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仔细分析比对,二者在本体论、理气关系乃至工夫论有许多融通之处。二者同属儒家思想一脉,都是排佛老、建构儒家道统的内在需要与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邵雍是易学大家,又是北宋五子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在于其先天学的建构.邵雍先天学可分为先天象数学和先天学本体论两个层面.先天象数学以易图为基础,以易数推衍为形式,建构了庞大的数理哲学体系,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先天学本体论对宇宙进行本体论分析,认为太极或者天地之心既是宇宙的存在根据,也是人类的价值本体,它们表达了邵雍对宇宙和人生之本体的认识.但是,传统学术史对邵雍先天学的解读,往往集中在先天象数学的层面,而忽视了先天学本体论,这是一个误读,朱熹就是如此误读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者多说朱熹哲学是“理本论”,事实上,朱熹哲学的骨子里是“生本论”。朱熹“生”本体论是以“天地以生物为心”这个命题来体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其“生本论”,我们需先了解朱熹理学的运思特色。朱熹理学通过心、理综论人生界和宇宙界,形成一个圆融的整体。按照其“一体两分、两体合一”的论说方式,心是人生界最重要的概念,理是宇宙界最重要的概念,而如何贯通天人,使心与理、人生界与宇宙界两体合一,成为朱熹本人运思的关键。然而,对“天地以生物为心”命题的阐明,关系着一系列基本问题:天地到底有没有“心”;如果天地有“心”,它到底…  相似文献   

11.
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的"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张玉璞 《孔子研究》2011,(5):107-116
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政治的、道德伦理的层面,强调三教在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功用是一致的;二是学术理论的层面,主要表现为儒、佛、道三教中心义理的相互融合、吸纳。佛、道二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儒家所吸收,使儒学体系更为系统化、理论化,并形成新形态的儒学——理学;道教也在该时期积极吸纳儒、佛...  相似文献   

13.
朱熹(公元1130—1200年)是宋代理学家的最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朱熹哲学思想,对我们考察理学完成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后期封建社会哲学思想的特点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哲学界对朱熹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1966年,主要是探讨朱熹哲学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81年在杭州召开宋明理学讨论会以后,这一阶段对朱熹的思想来源以及自然观、认识论和人性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近两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朱熹研究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都超过了60年代。现将建国三十多年来朱熹哲学思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湖江 《宗教学研究》2007,2(4):207-209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融,是楚山绍琦禅学思想的重要特质。这种整合与交融从佛教自身内部来看,表现为"禅净合一";而从佛教外部看,则表现为"三教合一"。这一特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对"合一而多样"的理想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则为教会的合一理想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理论是促进教会合一事工的恰当神学理解,中国教会在这样的神学理解下,应该作出"与人和好" 的见证、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的见证、妇女事工的见证、求同存异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陶清 《中国哲学史》2003,(1):112-115
新安理学 ,是指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所组成的、尊奉祖籍徽州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为开山宗师 ,以传承和光大“朱子学”为宗旨的理学学派 ;因古徽州府治旧称“新安” ,故名“新安理学”。新安理学 ,源于南宋朱熹 ,中经门人生徒、私淑弟子的传承护持、旁征博引以求其真乃至超越门户、回归本经以求其是的发展演衍过程 ,其终结者为戴震。新安理学的演衍流变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派内部围绕“朱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展开的思想理论的矛盾运动 ,表现为初始的护持宗本、归本返宗 ,进而由本诸经典、而求真是之归 ,终因戴震提出本经求是的治经旨归而变…  相似文献   

17.
刘延刚 《宗教学研究》2004,3(2):156-158
白玉蟾三教合一思想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在道教金丹派南宗创教史上的突出表现,其主要内容是三教"异门"而"同源",以"诚"说孔,以"定"说释,以"静"说老,以"止止之妙"概括三教的中心所在.其思想表现为对宋代道学、佛教的吸收和融摄以构建自己的道教理论,其实质则是"以道教内丹为中心",以较高素质的宗教调适性求得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郭齐 《中国道教》2000,(1):28-30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他。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体用论在邵雍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邵雍思想的特色所在。邵雍的体用论与哲学史上常见的内与外、基础与表现意义上的体用论颇有不同,代表了另外一种较为陌生的思想传统。此种体用论的直接来源是邵雍之父邵古的声音之学,体用概念是邵雍对声音之学特有的全用概念所作的哲学抽象。其更为久远的渊源则是发端于汉末曹魏之际的“形质论”的体用论传统。此种传统重在分析物理,与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重在分析性理、空理与天理的“本体论”的体用论传统恰相对立。邵雍“观物”的哲学宗旨,与其“形质论”的取向内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