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发表了《美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爭》一文,总括地說明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問題的理解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我們不打算在这里和朱先生直接地討論关于美的性质問題,而着重于朱先生在論证美是主客观統一时,对于那些哲学基本原則的认識和运用問題。因而我們不是从某种既定的对于美的性质的看法来討論問題,只是为了弄清楚探索美的性质问题时究竟应該怎样认識和运用那些哲学基本原則。  相似文献   

2.
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問題是认識論的一个基本問題。任何一种这样或那样涉及认識問題和科学方法論的哲学覌点,都不能不以对此問題的一定的解决为出发点。主体-客体的认識論問題包括两类問題。本文只討論其中的一类問題: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方面来探討主体本性的理論认識問題。无論內省心理学或者行为主义都不能解决主体-客体問題。此二者虽然是心理学的两个流派,但其理論覌点却是带有哲学性质的。在哲学上,內省心理学与现象学相似;而行为主义則与现代邏輯实証主义接近。 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主体-客体問題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认識关系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中派生出来的;第二,认識任何时候也不是由个別的、孤立的个体来实现的,而只是由包括在集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那种主体来实现的。人,就其自然存在来說,还不是认識主体。人类之意識到主体与客体的区別,是很晚的事情,晚于他意識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物体而区別于其它物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說,认識論主体乃是存在于諸个体的活动之中的社会。社会主体才是眞正的认識論主体。社会是通过历史上創造了的认識活动的方式和积累的知識系統而成为认識主体的。个体之成为认識主体,要看他掌握社会在其历史过程中創造的认識手段的程度如何。个別个人只有通过与其它人的关系才能认識自己。主体意識自己,即意識自己与客体的区别,首先是通过个別主体的启我意識。然后主体才理解到一切知識与客体的区別,而这只是在哲学已經形成和科学知識的最初因素已經出现的情况下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首先指出,目前苏联哲学界对这两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中有些定义是辯証唯物主义所不能接受的。关于絕对眞理概念,苏联大多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少数哲学家把它理解为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有些作者时而采用前一个概念,时而采用后一个概念,把前者称为就广义而言的絕对眞理,把后者称为就狹义而言的絕对眞理。作者反对把絕对眞理理解为对现实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反映。他认为这种理解是与客观眞理的含义——客覌眞理是人关于客覌世界的覌念的內容——不一致的,而且与辯証唯物主义关于客覌世界对于人的认識来說是不可穷尽的原理相矛盾的。作者还反駁了И.Д.安德烈也夫关于絕对眞理是对于事物和现象的本质之完滿的、全面的知識的覌点。作者认为对于对象的本质的认識并不是对于对象的完滿的、詳尽无遺的认識,而且脫离对非本质的东西就不可能实现对本质的认識。作者还反駁了Г.А.庫尔沙諾夫等人的下述覌点:絕对眞理是认識的目的、理想,是用詳尽无遺的方式去认識世界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覌点是把絕对眞理与相对眞理的相互关系問題和在认識論上把认識評价为过程的問題混为一談。作者支持А.А.斯塔欽柯的观点:絕对眞理是部分的、具体的、将来也不会被駁倒的知識。絕对眞理的标准就在于它的不可反駁性。作者认为在給絕对眞理和相对眞理下定义时,不应該以它們內容的完滿性这个特征为出发点,而应該以对眞理与现实的一致的評价为出发点。关于相对眞理,作者不同意Ν.С.納尔斯基关于相对眞理中不包含謬誤因素的覌点,而认为相对眞理就其內容的某一部分来說是可以改变的、补充的或者甚至可以駁倒的,因此相对眞理才能变化和发展。相对眞理中之所以存在着謬誤因素,是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識不可能是純粹的认識,而眞理从其开始形成之时起就只能是純粹的眞理。作者最后联系到审訊中的眞理問題,攻击了А.Я.維辛斯基,說后者正是利用絕对眞理概念的多意义性和不确定性,来为法庭的任意专断作辯护。  相似文献   

4.
理論脫离实际是公共課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严重問題。不少人說,“心理学学了沒有用,不解决实际問題”,“心理学里讲的那一套,跟实际有距离,用不上”等等。这个問題,长时期以来沒有得到解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从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角度来說,我們认为,可能存在着几方面的問題:这里既有对心理学教学中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认識和态度问题,也有对我們傳統的心理学理論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不够了解的問  相似文献   

5.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6.
从最近“中国穆斯林”所展开的“关于回汉通婚問題”的討論內容看来,国內广大的回民对这一問題的认識,还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我是一个普通的回民,愿意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回汉通婚問題,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問題。这个問题解决妥善与否,不仅关系着回民青年男女的生活、前途,同时也影响到民族团結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設。因此我认为目前对这一問題展开討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张增慧 《心理学报》1962,7(1):53-58
一、前言 几年来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我們认識到記忆障碍給神經衰弱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因而确定患者記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并为解除其痛苦給以必要的帮助,以及从实践中发展記忆的理論都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法国Ribot曾对神經衰弱患者的記忆問題进行过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們一向着重研究健康人有意識記的形成、意义識記的发展以及詞和直观形象在記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等問題。如陈千科对健康人进行的无意識記与有意識記的实驗研究。結果表  相似文献   

8.
唯物辯证法的基本范疇,例如,本质和現象、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通常是当作成对的和相互关联的范疇来研究的。在我們看来,这涉及到統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識是辯证法的实质这一原理。范疇是我們认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整个认識过程是通过揭露現象和过程的对立面来进行的,其中最一般的对立面正是借助相互关联的辯证法范疇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判断是人的认識活动,是反映事物情况的思惟形式,判断是人們意識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断定。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 “我們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級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胜利的时代。”这是客观情况的反映,也是我們的判断。判断并不是簡单地出现于人头脑更的一个句子,也不是当我們考虑問題时头脑里出現的一些可能的想法,这些都不是判断,或者还沒有成为判断。只有通过社会实踐以及思考最后肯定了的思想,才是判断。邏輯书里常说:判断是对于一些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想,这个提法基本上还是正确的。肯定是断定,否定也是断定,判断必須是对于  相似文献   

10.
一、問題的提出科学认識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現象揭示其本质和規律性,要解决这一任务,就必須判明現象间的因果联系。只有在真正地认識事物的原因之后:人們对事物的了解,才可能不局限于对外部特征的描述,而作出深入的理論說明。科学认識的过程,就是人們不断探求事物的原因,不断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在刻卜勒发現太阳系行星运动  相似文献   

11.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关于錯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文章。关于錯誤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問題討論的继續,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一、认为錯誤思維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如人們犯错誤就是因为主客观没有统一起来,所以錯誤的主观认識同客观存在沒有同一性;“又如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思想(錯誤思維)是不相容的,这是非法的,列在被改造之內的,因而不可能有统一性的”。(参看《錯誤思維和存在也有同一性吗》一文,学术月刊,196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2.
意識和实在的关系問題所以暧昧不明,是由于基本前提沒有弄清楚。作者从两个最簡单的前提出发,即絕对有效性(假定陈述有正确与否的不同)和經驗公理(除了基于邏輯演繹的知識以外的一切知識,我只能通过我的感觉而得到)。由于前后一貫地采用了經驗公理,必然建立起一个唯我主义的世界。这个世界也可以完全符合于常識。这里所謂存在,首先意味着我用我的感觉感知到某一事物。除了通过純粹观察,我們也从操作上、从因果上給某物的存在下定义。一群現象如果总是在某一固定联系中出現,我們就說某物“存在”,如熵、电磁場等概念。因此理論物理学中存在的标准是不同的,可以有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間状态。爱因斯坦的同时性定义表明,我只能认識在我的空间和时間的立足点上所加之于我的世界。它也說明,要給一个物理量下定义,必須說明这概念所根据的經驗。但是,爱因斯坦又假定自然定律对于各个不同的坐标系都是等同的,因此我也能够运用我从別人那里得求的意象。我的意識也象其他生物体一样,只是“外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定律对于我自己或其他生物都是对称的。这样,我对世界的描述只能以“游覽手册”的形式开始。 現在已推翻了唯我主义的世界,假定确有一个同我与其他有意識的生物都对称的世界。这就是絕对对称的形而上学公設。在这里,虽然世界不再依賴于单独一个人而存在,但是要給任何概念下定义,仍然必須把它們建立在感觉經驗之上,仍是自我中心的,仍有唯我主义的痕迹。因此,实在主义者所能够建造的世界,唯我主义者也能够建造。反过来就不一定。而絕对对称公設却受到两重限制:实在主义者对之深信不疑,不能放弃;把自我同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等同起来,就混同了部分与整体。由此实在主义者面临一系列困难,例如:存在有不同的水平,感觉材料的存在同“熵”之类概念的存在相差很远;不同人的感觉材料不一致;我們的大脑也不完备;等等。不解决这个困难,就会导致誖論。我們假定知識只能通过感性知觉而得到。如果承认“絕对知識”,就会发生一个人的认識不一定为其他人知道的困难。出路只能是由实驗来决定。总之,如果一切綜合知識仅来自感性經驗,就有了符合于实在世界的每一定律的定律;实在主义者的对称公設有困难:认識論研究中可以运用实驗心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3.
本刊本期发表了金增同志对本刊1965年第1期心众同志著《阶級教育方面幾個心理学实驗研究介紹》一文的批評信。金增同志在来信中肯定,心众同志摆脫理論脫离实际,特別是阶級斗爭实际的願望十分可貴,在这個新的領域內进行大胆的探索的精神可嘉,同时也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如阶級认識的提高不能用倍数表示,不能只由被試談話来判断,等等。这些意見值得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志們慎重考虑。此外金增同志在来信中还提到一個在阶級教育的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明确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防止“政治現象心理学化”的問題。这是一個大問題,值得討論,希望全国心理学工作者,特別是从事阶级教育的心理学研究的同志們踊跃发表意見,以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正确开展,使心理学更好地为对儿童进行阶級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一、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思維和存在符合=正确反映错誤思惟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作为问题提出来討論,原是从討論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終結》讲述哲学根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叫做思惟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这个命題附带引发出来的。既是如此,問題从哪里来,就当回到哪里去。即对于思惟、存在、同一性等这些概念,恩格斯在这里是在怎样的意义土使用的,我們也必須依照他原来的意义来使用,来解答我們的問題。这应当是討論問題应有的一般准则。可是,在目前的討論中,有些同志对于这些概念却不是按照恩格斯的明确的規定,而是另作了游离的走了样的不是在同一范圍的意义来使用淙谎灾衫?但很难使人信服。因此,我认  相似文献   

15.
吳書柬 《心理学报》1959,4(1):34-37
我的心理学知識还掌握得很少,現在本着学习的精神来参加心理学問題的討論,我在这里就“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規律問題”說一点我最近学习的体会。 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忽視人的心理的阶級性的現象是普遍地存在着的。在我們內心理学課中,从来沒有突出談过人的心理的阶級性問題。通过去年不断地下厂下乡下实驗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自然辯证法》中談到耐格里没有能力认識有限和无限、质和量的界限的相对性的时候,作了一个著名的論断:“……质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这个論断在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在指出耐格里的哲学錯誤的同时,提出了事物的质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問題,虽然沒有直接解决这个問題。  相似文献   

17.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对立統一规律的基本內容,把这个問題弄清楚了,对立统一規律的其他問題就比較容易弄清楚,从而使我們真正懂得辯証法的核心和实質。最近,对于对立統一規律所涉及的問題的学习、研究和討論,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关于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最近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我們認为对这个問题的討論,无論在理論上或者在实踐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是我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問題的一点理解,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辯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及认識的发展法則的科学,是无产阶級的宇宙观和方法論。而对立統一的法則則是唯物辯证法最根本的法則。运用辯证法的这一法則,对我們认識和把握事物,以及解决当前实践中的問题,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現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又說:“辯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則,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李沂 《心理学报》1959,4(5):17-26
一、問題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 党的教育方針提出后,全国学校普遍地存在着一个新的問題:如何組織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如何把参加生产劳动和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結合起来。 我們的这一項工作是想分析一下小学高年級儿童参加农业劳动过程中,表現在劳动情况本身、认識劳动中的行为准則、評价自己和別人的劳动情况当中的一些特点,从而对如何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对小学高年級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一些材料。 我們选定北京市蓝靛厂小学的五年級二班作实驗班,与学校合作,共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張家川回族自治县在1957年9月7日至10日,曾經召开全县三百○六个开了学的阿洪会議。会上,他們討論了粮食問題和合作化优越性等问题。通过这些問題的討論,阿洪們辯明了大是大非,同右派分子划清了界线,提高了政治思想认識。在粮食問題上,經辯論,阿洪們认識到叫喊粮食不够吃,说統购統銷政策搞糟了的主要是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分子在故意进行捣乱。阿洪們认識到:統购統销不是搞糟了,而是好得很。它不但支援了祖国建設,保障了軍需和民食,而且使灾区的人民順利地渡过灾荒。这是保証六亿人民都有飯吃的好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