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普特南后期由内在实在论向自然实在论的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70年代末 ,当普特南放弃科学实在论而创立内在实在论学说时 ,英美哲学界反响强烈。然而十多年后 ,普特南又出人意料地否定内在实在论的基本立场 ,转向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对于普特南的这一新转变 ,西方学术界至今尚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或许与普特南后期轻视理论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有关。然而本文试图表明 ,普特南的这一转变值得关注 ,因为这一转变不仅在学理层面上比内在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而且整个改变了西方传统哲学的世界观 ,在元哲学的层面上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一、内在实在论的困境在创立内在实在论之初 ,普特南的矛头所…  相似文献   

2.
卡茨认为,20世纪哲学已经经历了两次语言学转向.在第一次转向中,语言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在第二次转向中,语言学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中心.卡茨企图发起以语言学之基础为关注中心的第三次语言学转向.他认为,只有建立在实在论基础之上的语言学才能成为自主的学科,而为语言学奠定实在论基础就是构建意义的形而上学.卡茨提出的意义形而上学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语言哲学家重新确立形而上学之基础地位的一次努力.  相似文献   

3.
康德主义伦理学被怀疑论者看作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并因此遭到它的批评。实在论者则把康德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心灵-独立的实在论加以辩护。科斯嘉承继并推进了罗尔斯所实现的康德主义的元伦理学转向,在回应对康德主义外在实在论批评和辩护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程序实在论,并把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加以辩护,完成了道德实在论的内在转变。但是这种康德式建构主义却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即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同时是一种非认知主义。从理论的融贯性来看,与这种康德式内在实在论相适合的应是一种康德式内在认知主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然种类实在论的辩护涉及哲学语义学、本质主义及必然性问题的探讨,需要一种认识论的补充。但是,对于相关认识论问题的反思,不仅促成关于自然种类的弱实在论和多元实在论,也催生出关于自然种类的"消去主义"。自然种类实在论和"消去主义"都诉诸性质"揭示"解释自然种类作为类的同一性,二者都关注属于同一个自然种类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及其关系,但是对这些性质与其他性质之间的组合关系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们应用自然种类的实际。从分析的形而上学对于性质的研究来看,从性质"揭示"的角度解释自然种类,需要区分性质的"揭示"与"显现"。着眼于性质的"显现"解释自然种类,需要一种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本体论视角,在本体论实践的舞台上深化关于自然种类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内在实在论(internal realism)是由美国哲学家普特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在当时有很大影响。随着普特南在20世纪90年代宣布放弃,似乎内在实在论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内在实在论一直不缺少支持者,很少有人注意到科学哲学家库恩也是一个内在实在论者。2009年著名科学哲学期刊《历  相似文献   

6.
1984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贝德福学院哲学讲师格雷林(Antony Grayling)博士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来华,就分析哲学作系列性专题学术讲演。他讲演的题目分别是:《分析哲学的背景》、《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怀疑主义》、《可能的世界和本质论》、《心灵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析“内在实在论”——普特南哲学思想的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析“内在实在论”——普特南哲学思想的基点幸强国(杭州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普特南(HilaryPutnam)是当代美国哲学界中研究诸如真理、实在、价值等传统哲学问题的一个代表人物,以自诩为“内在实在论”者而著称。国内对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已有一定研究,...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欧陆哲学对20世纪流行的种种反实在论思潮进行了反思与批判,由此引发了实在论的思辨转向与思辨实在论的兴起。思辨实在论深刻批判了作为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的关联主义,进而从思辨哲学的理论视角,系统发展出了思辨唯物主义、以客体为导向的本体论、新生机论与思辨的自然主义等反思客观实在的诸多理论进路。作为一个至今仍在发展壮大的哲学流派,思辨实在论将在21世纪的欧陆哲学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白刚 《学海》2005,1(4):116-121
形而上学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在向度,就是本体论向度与伦理学向度.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之所以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同时,又总是"反形而上学",并非是人们的形上本性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人们总是将形而上学视为单纯的"一维性",总是用一个向度来取代或遮蔽另一个向度.而所谓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也并不是消解了形而上学,而是指形而上学从"本体论向度"转向了"伦理学向度".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真之符合论面临一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一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之眼"回归人类之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一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真"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1.
1.分系哲学:家族谱系首先,哲学家们思考世界。其次,他们对认识世界的方法加以反思。最后,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表达这种认识的手段。在哲学中似乎有一个自然的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进而到语言哲学的进程。不管我们是否认为这种发展对哲学来说是必然的和有益的,事实是这样的:自19世纪初以来,哲学家们越来越转向对语言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学说常常  相似文献   

12.
论语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本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动态的结构规定性,说明语境的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显示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  相似文献   

13.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要之,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确是别开生面,但又难免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当今美国哲学界,心灵哲学无疑是分析哲学传统中最热门的哲学论题之一。心灵哲学家柯林·麦克金(Colin McG inn)甚至把心灵哲学看做哲学中除了形而上学之外最基本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分析哲学传统的各哲学分支中,心灵哲学发展最为迅猛,成果也比较显著。本文试图从心灵哲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展示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的新发展。一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有了功能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却是哈佛大学的希拉里·普特南(H ilary Putnam)在《心与机器》(1960)一书中开始提出的。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目的是以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为线索,试图对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状况做一个整体的介绍和讨论。文章将围绕存在与物体、可能与必然、时空与因果、心灵与物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主题来展开。对于每个主题,我在评介各个重要课题的时候,将着重展现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议以及这些争议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表征论认为心灵内的观念是关于外部世界中事物的表象,在此意义上,表征论必然预设承诺外部世界实存的实在论立场.将表征论和实在论捆绑在一起的通常理解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可以在反表征的意义上成为一名实在论者.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分离表征论和实在论,其策略是用纯粹形式化的命题图画来"显示"世界,其问题在于无法直接谈...  相似文献   

18.
徐英瑾 《世界哲学》2012,(5):131-140,161
一般认为,"新实用主义"乃经典实用主义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变种,它无法在知识论的角度接受心灵表征的客观实在性。本文则认为,反实在论并非是我们发展实用主义的心灵哲学时必然陷入的理论窠臼。如果我们采纳美国哲学家丹尼特主张的"异类现象学"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将科学方法和工具主义立场相调和,或在对他人的心灵状态做出本体论承诺时,不必向反实在论投降。  相似文献   

19.
考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系统认识并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而且由此导向的对社会历史的判断成为关于现代性矛盾问题最初的、具有哲学高度的把握和批判。从二者的关系看,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康德哲学直面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并将康德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现实的层面。沿着康德哲学试图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推进了认识论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转向,进而揭示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问题之间的本质关联,克服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马克思真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将哲学改造为"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康德哲学所关注的"抽象的人的自由"改造成为对"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